人體的免疫系統是一道防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天然屏障。隨著免疫學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過去許多不明原因的疾病都可從免疫的角度得到解釋,人們對免疫調節劑之類的藥物也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轉移因子就是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免疫類藥物之一。
特約專家:江西省贛南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教授、主任醫師 劉躍梅
解放軍302醫院肝病科主任 劉士敬
第三軍醫大學大坪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 王東/李娟
北京天壇醫院藥劑科副主任藥師 王孝蓉
整理:楊春霞
日常生活中,常會聽人說身體的抵抗力不好。這里所說的抵抗力,也就是醫學上常說的免疫力。
免疫力——人體的“衛士”
免疫力是人體自身的防御機制,是人體識別和消滅外來侵入的任何異物(病毒、細菌等),處理衰老、損傷、死亡、變性的自身細胞,識別和處理體內突變細胞和被病毒感染細胞的能力。可以這樣說,免疫力是人體識別和排除“異己”的生理反應。
人類生活在一個既適合生存又充滿危險的環境,得以存續繁衍,也獲得了抵御疾病的免疫力。所以說,免疫力也是生物進化過程的產物。
當免疫力低下時,疾病容易肆虐——
反復感冒是典型表現
反復感冒是免疫力低下的典型表現。由于各種原因使免疫系統不能正常發揮保護作用,在此情況下,極易招致細菌、病毒、真菌等感染。世界衛生組織明確指出,一年內感冒超過6次就是反復感冒。當然,免疫力低下還有其它表現,如體質虛弱、營養不良、精神萎糜、疲乏無力、食欲降低、睡眠障礙等。每次生病都要很長時間才能恢復,而且常常反復發作。
多見于小兒和老人
免疫力低下多見于兒童和老人兩類人群。前者由于免疫系統尚未完善,對各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差,容易患呼吸道、消化道等各種感染性疾病;后者由于免疫系統逐漸衰退,免疫功能下降。
轉移因子——并非神奇的生物制劑
提示:轉移因子是一種生物制品,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用于免疫力過低的人群。它是多種疾病的輔助藥物,沒有顯著的藥理效應。
轉移因子是免疫增強劑的一種。免疫增強劑共分4大類:免疫佐劑、免疫恢復劑、免疫替代劑、免疫調節劑。轉移因子、胸腺肽等屬于免疫調節劑。
轉移因子是存在于人和某些動物致敏細胞內的一種小分子,它是機體免疫反應中的重要介質。轉移因子能使受體正常的淋巴細胞發生變化而釋放具有免疫活性的淋巴因子,參與體內多項免疫反應。因轉移因子無抗原(編者注:抗原是指一種能刺激人或動物機體產生抗體,并能與這些產物在體內或體外發生特異性反應的物質),進入體內不被排斥,沒有過敏反應和其它不良反應。
轉移因子的研究起始于上世紀40年代,是由美國紐約大學醫學中心主任勞倫斯首先從人的血液中提取而得到的一種人白細胞透析物。它是一種免疫調節劑,可以轉移特異免疫效應,不斷地增加免疫活性細胞的數量;增強T細胞(編者注:T細胞是淋巴細胞的主要成員,是身體中抵御感染、腫瘤等疾病的英勇斗士)功能,調節T細胞亞群的平衡;還可增加免疫抗體;促進干擾素釋放和擴大干擾素的生物效應來增加人體抗病能力,預防和治療病毒感染。
轉移因子能在人和某些動物諸如牛、豬、羊等之間轉移細胞免疫功能,且相互之間無種屬特異性,因此無排斥和過敏反應。
適應證
(1)細胞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胸腺發育不全綜合征、先天性無胸腺癥、HI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感染等。
(2)疣、帶狀皰疹、組織胞漿菌病、麻風、結核病、重癥帶狀皰疹、乙型腦炎、乙型肝炎及皮膚黏膜真菌感染等。
(3)惡性腫瘤如鼻咽癌、黑色素瘤、骨肉瘤、白血病等。
(4)免疫缺陷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
(5)皰疹病毒性角膜炎、葡萄膜炎及眼部腫瘤。
種類
轉移因子可分為2類:非特異性和特異性轉移因子。兩者的區別在于轉移因子來源的不同。前者多從健康人的淋巴細胞中提取,可治療所有上述適應證種的疾病;后者是從某種疾病康復者(如腫瘤患者、有乙肝抗體者)或者治愈者中的淋巴細胞提取而來,其治療更偏重于該種疾病的治療。
劑型
轉移因子有注射液、粉針劑、口服液和膠囊4種劑型。注射液:1單位/支,3單位/支(2毫升);粉針劑:1單位/支,2單位/支,4單位/支;口服液:10毫升/支;膠囊劑:3毫克/粒。
注射液和注射粉針劑的轉移因子,其有效期為2年,應置于冰箱保存。口服轉移因子置陰涼干燥處保存,有效期1.5年。
劑量
由于缺乏活性成分定量的方法,因此轉移因子尚無統一的劑量單位,常以白細胞或淋巴細胞數作為單位,相差懸殊。有的以4×108或6×109個細胞數為1個單位;注射水針劑通常1單位/2毫升或3單位/2毫升為1支;注射粉針通常2單位/支或4單位/支。但此類藥物劑量的大小跟藥效沒有直接的一一對應的關系。
使用時可供皮下、肌肉、穴位或局部注射,每次1支,每周1~2次,慢性病3個月1療程。治療帶狀皰疹、流行性腮腺炎只需注射1次。
不良反應
注射劑和粉針劑:(1)一般無不良反應,部分病例注射部位有紅腫、疼痛、輕度皮疹、皮膚瘙癢及一過性發熱。對局部反應明顯者,應及時更換注射部位或處理。局部有酸脹感,個別出現皮疹、皮膚瘙癢、痤瘡增多及一過性發熱等反應。(2)偶見淋巴增殖、多株性丙球蛋白癥及肝功能損害加重。
口服液和膠囊劑:暫無明顯不良反應報道。
注意事項
(1)注射劑型使用時多在淋巴回流比較豐富的上臂內側、腹股溝下端的皮下注射。(2)口服劑型禁與熱的飲料、食品同服,以免影響療效。(3)不能長期使用,超療程服用反而會影響自身抵抗力。
哪些情況需用轉移因子
轉移因子有多種作用,主要用于反復上呼吸道感染、腫瘤、乙肝。
反復上呼吸道感染
3歲的盼盼在不到1歲的時候就開始咳喘,時好時壞,每年發病10多次,每次發病時間達2周左右,并且每次生病后一定要住院,住院后都要打點滴,抗生素、抗病毒藥齊齊上陣,在咳喘劇烈的時候要輸注丙種球蛋白,頻繁地使用激素治療才能控制。這樣一來,盼盼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小病號”,生長發育明顯落后于同齡的孩子。
盼盼的父母萬分焦急,帶著盼盼來到大醫院。考慮到盼盼有免疫力過低的表現,醫生給盼盼用轉移因子口服液治療,3個療程(3個月)后,孩子發病次數明顯減少,咳喘的癥狀也有較大的改善。最令盼盼父母欣慰的是,孩子的體質有所增強,食欲也明顯增加。
轉移因子可有效提高免疫力,常用于小兒反復感冒、肺炎、哮喘等疾病的輔助治療。
反復呼吸道感染是指一年內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即常說的感冒)、哮喘、肺炎等的次數過于頻繁,約占兒科門診的30%。這些患兒一年之中少則發生3~5次,多的可達10余次。一旦發病,就得應用抗生素或抗病毒的藥物治療,使得相應的不良反應不斷出現,甚至出現二重感染,使患兒正常的生長發育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擾。
小孩反復出現(一年超過3次)感冒、扁桃體炎、腹瀉等疾病,應查查血常規和免疫球蛋白含量。當白細胞比較低或者免疫球蛋白比較低下的時候,可考慮給孩子使用轉移因子口服液。
臨床觀察發現,轉移因子(臨床上常與卡慢舒口服液和葡萄糖酸鋅口服液同時服用)對小兒肺炎、哮喘有明顯效果,防止哮喘發作。
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孩子的抵抗力差,就自己去購買一些增強免疫力的藥物輔助治療,但效果并不很理想。現在市場上增強抵抗力的藥物有很多種,應根據孩子的體質和個體差異合理地選擇,在醫生的指導下按療程服用。若療程不足起不到效果。
專家提醒:(1)轉移因子的使用對象應該是有先天性免疫低下或久病體弱、后天抵抗力差的寶寶。對于那些健康、免疫力正常的小孩來說,是沒有必要使用的。
(2)服用轉移因子一定要在醫師指導下進行,根據藥物特點和個體情況制定服用方案,以免服用過量。3歲以上的兒童服用劑量是10毫升/次,每日1次。3歲以下可在醫生的指導下減半,每次5毫升,每日1次。
(3)免疫力過低的老人,若是反復感冒或慢性病反復急性發作,可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轉移因子,以提高機體免疫力。
腫瘤
提示:特異性腫瘤轉移因子臨床效果尚不十分明確。可作為腫瘤患者術后、化療或放療的輔助治療。
劉大爺患了骨髓瘤,手術后進行化療,嘔吐、惡心等不良反應比較嚴重。由于癌癥的折磨,劉大爺的體質非常虛弱,營養跟不上,還睡不好覺。醫生建議劉大爺在化療的同時使用轉移因子,以提高機體免疫力,看能否減輕化療藥的不良反應。
劉大爺堅持注射了1個療程的轉移因子,雖說沒有顯著的效果,但身子骨總算有些好轉。可是,當他還想再用轉移因子時,醫生卻說:“這又不是米飯,哪能長期使用?”
惡性腫瘤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一大殺手,隨著腫瘤研究的進展,惡性腫瘤的綜合治療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其中轉移因子等免疫調節劑的使用也逐漸被醫學界重視。目前臨床上用于治療腫瘤的轉移因子有非特異性和特異性之分。由于特異性轉移因子來源比較困難,病例比較少,很多也只是試驗階段,效果尚不能肯定。至今為止,我國還未有廠家生產腫瘤特異性轉移因子。現在依然使用非特異性轉移因子輔助治療腫瘤。許多接受治療的患者可感到病情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有顯著治療效果的只見于極少數人,且療效不持久。
◇劑量和給藥方式
皮內、皮下注射多選取距淋巴結群較近的部位如上臂內側、股內側;肌肉注射多選三角肌部位;也可作瘤內注射。
劑量與療程尚無定論,一般每周1~2次,每次1~2單位,總量20單位或連用3個月為1療程。若為口服液,每次10毫升,每日1次,1個月為1療程。或遵醫囑。
乙肝
提示:有廣告稱轉移因子能根治或治愈乙肝,這是虛假宣傳,不可輕信。
祥子的阿姨聽廣播里說有一種藥能治愈乙肝,興沖沖地跟祥子說:“這下你表弟有救了,XX廣播上說了,3個療程就可以根治乙肝。”
才拿到醫師資格證的祥子一聽說“根治乙肝”四個字腦袋就大了,上一次阿姨聽信某“專家”(實際上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騙子),買了4000多元的藥,表弟的乙肝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肝功能出現異常,還是祥子的老師給他開了一些保肝藥才得以解決。這次……
但任何解釋對于一個救子心切而又缺乏科學知識的阿姨來說都顯得很蒼白。祥子讓阿姨打電話給電臺,接電話的是一個老太太,是傳說中的“專家”。老太太對著阿姨吹噓了一遍“乙肝轉移因子口服液”的神奇之處。眼看阿姨被老太太洗了腦,祥子接過電話,只問了三個問題:老太太的真名、醫院、醫師資格證什么時候拿的。老太太支支唔唔地半天,最終急匆匆地將電話掛斷。
祥子對阿姨說:“你說這樣一個‘專家’,連自己的真實名字都不肯說,你還期待這藥有多大作用?”阿姨頓時泄了氣,一邊罵那些騙子,一邊說:“還好有祥子在,要不然又上當受騙了。”
轉移因子屬于免疫調節劑,常用的有胸腺肽、日達仙、免疫核糖核酸、白介素等,單獨使用療效不佳,需要和抗病毒藥物聯合使用。抗乙型肝炎轉移因子能傳遞乙型肝炎的特異性細胞免疫信息,具有調節和增強機體特異性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細胞免疫的功能,當其進入人體后,可使患者的正常T細胞轉變成特異性致敏T細胞。
說轉移因子能夠治愈乙肝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可以說是虛假宣傳。轉移因子只能作為乙肝的輔助治療。
近年來,肝病治療研究沒有取得大的突破。其難度在于乙肝病毒的繁殖可以通過藥物進行抑制,但不能完全將其殺死。病毒平時停在肝細胞的細胞核里,停藥后又會“復活”。因此,對那些聲稱“根治乙肝”的廣告宣傳一定提高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