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很久以前,有位老中醫,無兒無女,收了一個小徒弟,很是喜愛,想把平生所學和臨床經驗傳授給他。誰想,這個徒弟很是狂妄,又不用心學習,一知半解,自以為是。才學了點皮毛,認為自己都會了。老中醫傷透了心,最后只好讓他另立門戶,并且叮囑他說:“有一種無葉草用時要分辨清楚,切不可隨便開給人吃。這種藥的根和莖用處不同,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
從此,師徒分手,各自行醫賣藥。徒弟自立門戶后,沒有老師管教,膽子更大了,雖說醫術不怎么樣,卻什么病都敢治。沒幾天,就讓他用無葉草醫死了一個。死者家屬哪肯善罷甘休,當時就抓住他去官府。徒弟在獄中呆了3年,慢慢體會到醫道深奧,后悔不該自以為是。出獄后他找老中醫認了錯,表示痛改前非。老中醫見他有了轉變,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傳授醫道。此后,徒弟再用“無葉草”時就十分小心了。
因為這種藥草給他闖過大禍惹過麻煩,就起名叫作“麻煩草”,后來,又因為這草的根是黃色的,才又改叫“麻黃”。
上述傳說不足為信,不過也道出麻黃的基本用法和禁忌。“發汗用莖,止汗用根,一朝弄錯,就會死人”。麻黃性溫,味辛、微苦,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效。麻黃常用于風寒感冒、胸悶喘咳、浮腫、支氣管哮喘,用量一般為2~9克,宜先煎。解表生用,平喘炙用或生用。
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的華蓋散,以麻黃為君藥,有宣肺解表、祛痰止咳之功效,并被古今醫者廣泛應用。
【方藥】麻黃、杏仁、茯苓、桑白皮、陳皮、蘇子、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飯前飲服。
【功用】宣肺解表,祛痰止咳。
【主治】肺感風寒。
華蓋散是從麻黃湯衍生而來,組方嚴謹,源于麻黃湯,而不拘泥于麻黃湯,其發汗宣肺之力較之為弱,止咳平喘功效較之為強。又同三拗湯(甘草、麻黃、杏仁各30克,為粗末,每服15克,加姜片5片,水煎服,每日1劑)之法,但又與三拗湯有所區別,適用范圍更廣。華蓋散在三拗湯的基礎上,加上陳皮理氣化痰,蘇子降氣消痰,共助平咳喘、振氣機,且茯苓健脾化濕,助桑白皮清肺熱而盡余邪,可謂“咳止喘平華蓋安,風寒邪盡嬌臟寧。”
現代醫學將華蓋散略加增減,治療風寒傷肺兼咳、喘、滿諸癥,效果較好。
很多老年人都有多年的咳喘經歷,有時會因感受外邪加重,咳吐膿痰,出現心胸煩悶、疼痛、不能平臥等癥狀,脈滑數,苔微黃,質微紅。中醫辨證為外感表邪,肺失宣降,其絡潰膿,可服用華蓋散加千金葦莖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治療。
方藥:大棗、杏仁、蘇子、橘絡、桑白皮各9克,葶藶子、麻黃絨、桃仁、紅花各6克,薏苡仁、冬瓜仁各15克,茯苓、魚腥草10克,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2劑后,可以起到表解、喘減的作用。如果膿痰仍然較多,可服用玄麥甘桔湯合千金葦莖湯加味:麥門冬、桔梗各9克,玄參、桃仁、紅花各6克,薏苡仁、冬瓜仁、魚腥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劑。一般4~5劑后病情可以得到控制。
編輯/于嘉男 yujianan@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