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現代化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引進國外智力(以下簡稱引智)作為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請進來”和“派出去”有機結合,通過聘請外國專家來華工作、選派人員出國(境)培訓等形式,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引進國外智力是一項必須長期堅持
的戰略方針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也揭開了引智事業的嶄新篇章。30年來,引智理論不斷豐富和發展,從“自力更生為主、引進外援為輔”到“自主培養人才和引進海外人才并重”,從注重引進外國專家到強調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引進國外智力成為一項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
1983年7月8日,鄧小平同志發表了著名的“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談話。他指出,“要利用外國智力,請一些外國人來參加我們的重點建設以及各方面的建設。對這個問題我們認識不足,決心不大。搞現代化建設,我們既缺少經驗,又缺少知識。”談話明確提出了外國智力的概念和利用外國智力加速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思想,深刻揭示利用外國智力和擴大對外開放的內在聯系,沖破“左”的思想束縛和各種錯誤思潮的影響,從國家戰略的高度,確立了引進國外智力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必須長期堅持的戰略方針。以此為標志,引智進入雷厲風行、全面開創、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期。
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引智事業不斷向縱深發展。特別是十六大以來,引進國外智力成為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方面。胡錦濤同志多次指出,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人才資源已成為最重要的戰略資源,強調“要善于利用國際國內兩種人才資源,做到自主培養開發人才和引進海外人才并重”,“要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和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緊缺人才”,要求“堅持以我為主,按需引進,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方針,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和智力。”中央領導關于引智指導思想、大政方針的重要論述,構成了系統的引智理論,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完善,是新時期引智事業不斷開創新局面、不斷為改革開放鑄就新輝煌的根本指針和行動指南。
30年來引進國外智力成就顯著
在改革開放的偉大歷史進程中,引智實踐深入發展,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和貢獻日益凸顯。
(一)30年來引進國外智力實現了發展格局和管理方式的跨越,從有限范圍、領域、地域內的引智逐步拓展為全方位、多渠道、寬領域的引智格局,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引智管理和服務體系。一是規模不斷擴大。境外來華專家,從不足千人次到2007年當年達48萬人次,其中外國專家32.6萬人次、港澳臺專家15.4萬人次;出國(境)培訓,從每年600多人次到2007年近7萬人次。二是交流渠道不斷拓展,由少數西方發達國家的外國專家組織到遍及歐、美、亞、非等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399個政府機構、國際組織、著名大學和民間團體。三是領域不斷拓寬,由工業、教育文化部門到遍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四是地域日益寬廣,由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地區的局部示范到全國各地。五是引智主體日益多元化,由政府主導到政府、企業、中介組織協同聯動,六是引智管理職能不斷創新,由以項目為主的計劃管理到以宏觀指導、示范引導、提供服務為主的依法行政。引智機制進一步深化,市場在國際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發揮。
(二)30年來引智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重大貢獻,從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到構建和諧社會,從推進自主創新、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是為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不斷實現新突破。在農業領域,圍繞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堅持引進專家、派出培訓和示范推廣相結合,實施包括“一村一品”、“千村引智示范”項目在內的新農村建設引智工程。在工業領域,以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為主線,重點支持先進制造業、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促進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增強國際競爭優勢,一些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典型工業引智成果得到推廣應用,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在服務業領域,大力支持金融保險、現代物流、信息服務、軟件外包等現代服務業發展,運用現代經營方式和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二是為構建和諧社會不斷做出新貢獻。加大對社會事業支持力度,實施“和諧之光”引智工程,制訂引智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實施意見,實施應急管理引智項目、礦山安全生產管理與技術培訓項目等。三是為推進自主創新不斷取得新成果。按照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實施自主創新引智工程,大力支持國家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工程建設。通過引智培養重點學科帶頭人、科研管理人員和科技企業家,促進產學研一體化,加速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四是為服務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不斷邁出新步伐。圍繞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程中的各項改革和發展事業提供海外智力。先后以國有資產管理、財稅金融和投融資體制改革、社會保障、醫療衛生、法治建設和行政管理、文化建設等領域為重點,借鑒發達國家管理經驗、方法和運行規則。五是為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教興國戰略服務不斷打開新局面。圍繞“三支隊伍”建設和“兩類人才”培養,實施人才隊伍能力建設引智工程。通過出國(境)培訓,提高了領導干部的科學決策、駕馭全局能力和企業管理水平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的研發創新能力,有重點地引進了一批活躍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的戰略科學家、學科帶頭人和科技領軍人物。
(三)30年來引進國外智力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一是必須毫不動搖地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堅持正確的方向,為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務。二是必須緊緊圍繞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突出為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服務,才能發揮引智的獨特作用和優勢。三是必須堅決貫徹“以我為主、按需引進、突出重點、講求實效”的方針。四是必須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才能找準引智工作的突破口,不斷創新工作模式,提高引智的能力和水平。五是必須堅持依法行政,加強制度建設,不斷提高管理和服務的水平,才能凝聚更多的國外優秀人才。六是必須樹立大局觀念,協調各方,密切配合,才能形成引智工作合力。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引進國外智力工作
當今世界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當代中國正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一方面,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發展格局不確定性增加,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加深,國際人才流動日趨頻繁,人才資源特別是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日益成為國際性緊缺資源,競爭越來越激烈。另一方面,實現我國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對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面對當前繼續蔓延和擴散的國際金融危機,黨中央、國務院及時采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以及一系列擴大內需的措施,我國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社會穩定和諧。經驗表明,這是國際高端人才流向我國的有利時機,也為引進國外智力、深化改革開放創造了有利條件。
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們必須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更加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抓住戰略機遇期,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動權,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海外智力支持。
一是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引智事業。加強統籌規劃,實現重點突破,在為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提供國外人才和智力保障服務方面取得新突破新發展。
二是轉變管理職能,推進依法行政。加強法治建設,制定外國專家來華工作條例,完善具有中國特色的引進國外人才的體制、機制、模式和政策制度環境,完善行政許可制度,規范市場行為、引導市場活動和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三是創新機制,著力引進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建立科學、準確、客觀的高層次和緊缺人才評價體系,完善動態管理和激勵機制;整合資源,拓寬引智渠道,集中力量,著力引進高層次人才以及國內急需的特殊專業知識和特殊技能的人才。堅持少而精、突出重點、從嚴掌握、擇優安排的原則,堅持高起點、國際化、多途徑、多方式開展國(境)外培訓,有效利用國外智力資源為“三支隊伍”、“兩類人才”建設服務。
四是加快建立國際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充分發揮市場在國際人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著力培育和扶持國際人才中介組織和信息化、國際化的人才市場服務體系,完善政府引導、多方參與的引智新格局。
展望未來,引智事業使命光榮、任重道遠。我們要更加緊密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求實創新,銳意進取,不斷開創新局面,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本文是國家外國專家局副局長張建國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座談會上的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