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馬林作為共產國際派往中國的代表,與早期的中國共產黨人一起,籌劃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促成了國共合作和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國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毛澤東曾稱贊馬林是一個由“共產國際派來的”、“精力旺盛和富有說服力的人”。
馬林,荷蘭人,早年在荷蘭從事鐵路工人運動。1902年加入荷蘭社會民主黨。1913年到印度尼西亞,擔任《泗水商報》編輯。不久調任三寶垅商會秘書。1914年5月,在他的倡導發起下,成立了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1920年7月,出席在莫斯科召開的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成為共產國際執行委員和民族殖民地委員會秘書。大會上,馬林提議為遠東和中東建立共產國際宣傳機構,接納遠東領導人到蘇聯生活學習,以便使遠東成為共產國際一個有朝氣的會員。
馬林的建議得到了列寧和共產國際的充分肯定。1920年8月,列寧指派馬林作為共產國際代表到中國指導建立共產黨性質的組織。1921年4月,馬林開始東方之行。6月3日,他與維經斯基一起抵達中國第一個大都市——上海。
在馬林來到中國之前,李大釗和陳獨秀就相約建黨。1920年8月陳獨秀、李漢俊等在上海建立起了黨的組織。并在上海黨組織的積極推動下,又先后建立起北京、武漢、湖南、山東、廣州等地方黨組織。
關于中國共產黨組織與共產國際之間的問題,是馬林采到中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這是他到中國的主要任務之一。
馬林首先拜訪了李漢俊,詢問中國共產黨籌備情況,提出他是共產國際的正式代表,要求在成立大會作報告,中國共產黨應該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接著又要求了解工作計劃和預算情況,表示共產國際將給予經濟上的支持。對此,李漢俊提出了異議,認為黨的組織還處于萌芽時期,沒有什么可報告的;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是否加入共產國際還沒有決定,它將與共產國際之間的關系如何,還得研究;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應由中國共產黨自己負責。
沒有與李漢俊達成共識,馬林又先后與李達、張國燾進行了交談。但是仍然沒有取得一致的意見。之后,在馬林的反復要求下,他與維經斯基出席了7月23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馬林在大會上作了重要講話,介紹了他在印尼進行革命活動的情況,建議中國共產黨要特別注意建立工人組織。7月30日,會議剛開始不久,會場突然闖入一個陌生人。馬林機警地要求大家立即散會,分頭離開。
盡管馬林盡到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意見分歧,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的關系沒有確定下來。但能夠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立大會并作報告,這使馬林感到欣慰。因為他才到中國僅僅一個月的時間,深知理順一些關系還需要時日。
“一大”后,中共接受了馬林的建議,建立了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著重開展工人運動。8月,馬林建議要陳獨秀辭去廣東教育委員職務,回上海就任中央總書記。中央即派包惠僧到廣州向陳獨秀匯報“一大”會議情況,請求他回到上海。陳獨秀同意了馬林的建議。
陳獨秀回到上海的第二天,馬林即與他會談,提出共產國際是全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的總部,而各國共產黨都是其支部,中共的方針政策應在共產國際統一領導下進行。陳獨秀以中國共產黨還在幼年時期,一切工作尚未開展,不必戴上共產國際的帽子;中國的革命有中國的國情,現在最好保持中蘇兩黨的兄弟關系。等中國工作發展起來后,再請求共產國際援助。張太雷作為遠東書記處中國科負責人,也認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都是在共產國際的領導之下,由發生到發展,由成長到奪取政權,實行無產階級專政,中國也不能例外。但陳獨秀堅持認為,各國革命有各國的國情,中國是一個生產事業落后的國家,黨要保持獨立自主的權力,要有獨立自主的作法,有多大的能耐做多大的事,“決不能戴上共產國際這頂大帽子”。
盡管意見分歧明顯,但是馬林沒有因此氣餒。當天他即以共產國際代表的名義,給陳獨秀寫了一封長信,要求陳獨秀再加以考慮,語氣顯得非常懇切。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營救陳獨秀等人被捕一事上。10月4日,陳獨秀,包惠僧、楊明齋、高君曼、柯慶施等5人,在上海法租界被捕。陳獨秀被捕后,馬林與張太雷非常著急,他們竭盡全力,四處奔走,先是請法國律師巴和為陳獨秀辯護,隨后又上交500兩白銀做擔保,第三天,陳獨秀獲保出獄。幾天后,法庭僅僅以“違背禁令”,罰款700元結案。
陳獨秀出獄后,馬林繼續與他會談,最后初步確定中國共產黨接受共產國際的領導關系。1922年7月,中國共產黨第二次代表大會,正式通過了中國共產黨參加共產國際的決議。
共產黨應該同國民黨實現合作
確立中國共產黨與共產國際關系,只是馬林完成共產國際任務的第一步。從中國共產黨近期的革命方向問題中,他想到了國民黨,想到了孫中山。
11月,為準備召開東方各民族人民代表大會,馬林開始積極聯系國民黨,不久在上海會見了孫中山代表張繼。張繼轉達了國民黨邀請馬林訪問孫中山的愿望。
12月中旬,馬林在張太雷的陪同下,輾轉武漢、長沙,前往桂林拜會了孫中山。經過9天的商談,孫中山表示,國民黨與蘇聯的聯盟現在還不行,這要等到北伐吳佩孚勝利后,才能實行,以免招致列強的干涉;國共兩黨的合作,共產黨必須加入國民黨內才能實現。
中國革命要有國民黨參加,中國共產黨要聯合國民黨一起開展民主民族革命,這是馬林經過與孫中山接觸后得到的基本思想。
1922年春,經過長時間的思考,馬林決定勸說共產黨人,聯合國民黨,開展國民革命。3月底,馬林抵達上海。他同陳獨秀討論與國民黨聯合的問題,強調要放棄對國民黨不介入的態度,共產黨要加入到國民黨內去開展活動。
馬林的意見首先遭到陳獨秀的反對。
由于國共兩黨聯盟關系短時期內不能達成一致,馬林知道爭論下去也不會有什么結果,同時對于這一重大問題,他必須向共產國際請示。4月23日,馬林乘船離開上海,經過新加坡、馬賽、柏林,前往莫斯科。
雖然陳獨秀等不同意共產黨加入國民黨實現黨內合作,但馬林的想法改變了共產黨人“單打獨斗”的思維方式。5月,李大釗赴洛陽,與吳佩孚會談,要求保護產業工人。吳佩孚發表了“保護勞工”等4條政治主張。陳炯明事變后,中共中央發表了《中國共產黨對于時局的主張》,提出“無產階級在目前切要的工作,還應該聯絡民主派對封建式的軍閥革命,以達到軍閥覆滅能夠建設民主政治為止”。而在現階段“只有國民黨比較是革命的民主派”。表示中國共產黨愿意邀請國民黨等革命派及革命的社會主義團體“共同建立一個民主主義聯合戰線”。6月30日,陳獨秀給維經斯基寫信,再次表明他反對無條件地同國民黨實現黨內合作,但同時也表示:“我們很希望孫文派之國民黨能覺悟改造,能和我們攜手。”7月在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上通過了《關于“民主的聯合戰線”的議決案》,指出:“我們共產黨人應該出來聯合全國革命黨派,組織民主的聯合戰線,以掃清封建軍閥,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建設真正的民主政治的獨立國家為職志。”
7月上旬,馬林抵達莫斯科。17日,向共產國際提交了《給共產國際執委的報告》,介紹了中國一些基本情況,提出中國國民黨是一個各階級聯盟的組織,包括起領導作用的知識分子、僑民、南方軍隊中的士兵和工人。以此建議中國共產黨放棄對國民黨的排斥態度,到國民黨中去進行政治活動,同時保持自己獨立性。共產國際執委會對馬林的報告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決定“在中國實行馬林關于國共合作及把中共總部遷往廣州等意見”,“所有工作必須在馬林密切聯系下進行”。為了安全起見,這個文件打印在馬林的襯衣上,秘密帶往中國。7月24日,馬林被任命為共產國際和國際新聞通訊社的遠東通訊員。
7月27日,馬林與越飛一起從莫斯科啟程,8月12日,抵達北京。
西湖特別會議
在馬林同越飛還在行進中國的路上時,共產國際發出了《給共產國際駐中國特派代表的指示》,指出共產國際駐中國特派代表的活動“必須以共產國際第二次代表大會關于殖民地問題決議為基礎”;中國國民黨“是一個革命的政黨,這個政黨堅持辛亥革命的使命,并渴望建立一個獨立的中華民國”;共產黨為完成自己的任務,“必須在國民黨內部和在工會中組成從屬于他們自己的團體”。共產黨須成立一個宣傳機構,“這個機構的建立主要盡可能的得到國民黨的同意,當然它應保持完全的獨立性”。
馬林接到共產國際指示后,立即趕往上海,與陳獨秀等討論國共間的合作問題。但陳獨秀強調加入國民黨須打手模和宣誓,如果這些陋習不改變,談不上聯合戰線。
在這種情況下,馬林要求召開中央會議,具體討論與國民黨合作事宜。此時,李大釗也來到上海,馬林又向他說明共產國際的指示和召開中央會議商討國共兩黨合作的問題,得到了李大釗的支持。
8月25日,馬林以蘇聯使者越飛的代表身份,拜會時在上海法租界的孫中山。孫中山是經過陳炯明叛變后到達上海的,正在思考尋找革命的新途徑。馬林向孫中山介紹了莫斯科的情況和共產國際的決定,同時要求共產黨以個人的身份加入國民黨,國民黨也必須加以改造,去掉打手模、宣誓等封建習俗。孫中山表示,與蘇俄建立一個更緊密的聯系是絕對必要的,對國民黨應進行改造,熱忱歡迎共產黨的加入,以建立國共合作。隨后幾天,陳獨秀、李大釗也多次拜訪孫中山,商談兩黨合作事宜。
8月29日至30日,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開了特別會議,參加會議的有中央執行委員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高君宇和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及張太雷。會上,馬林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提議中國共產黨員應以個人的資格加入國民黨,從而推動中國民族革命運動。張國燾不同意馬林的提議,認為國民黨是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如加入進去,會與資產階級混合,喪失黨的獨立性。馬林則力言:“國民黨不是一個資產階級的黨,而是各階級聯合的黨,無產階級應該加入進去改進這個黨,以推動革命。”李大釗支持馬林的提議,指出國民黨是一個松散的組織,共產黨員加入進去,不會受到約束。但陳獨秀仍然強調不能無條件地加入國民黨。隨后,馬林強調這個指示是共產國際的指示,中國共產黨作為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必須服從共產國際的指導。經過討論,最后接受了共產國際的提議,原則上確定只要國民黨能夠根據民主主義的原則進行改組,并取消入黨時打手模和向孫中山本人宣誓等封建主義形式,共產黨員可以加入國民黨,以實現兩黨的合作。
9月初,陳獨秀、李大釗、蔡和森、張國燾、張太雷等,由張繼介紹,孫中山主盟,在上海以個人的名義加入了國民黨。
國共統一戰線的形成
共產黨員開始以個人的身份加入國民黨,加速了國民黨的改組工作。9月4日,孫中山約集馬林、陳獨秀、張太雷和在上海的53名國民黨人召開座談會,征求改進黨務的意見。第二天,即指定包括陳獨秀在內的9人組成起草委員會,負責擬定國民黨黨綱和總章草案。
一切都在順利地推進,這是馬林最希望看到的結果。為了把中國的情況系統地匯報給共產國際,這年冬,馬林再次前往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了國共兩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情況。
1923年1月10日,馬林向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作了中國情況的匯報。12日,共產國際執委主席團通過了《關于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系問題的決議》,《決議》指出,中國“獨立的工人運動尚且軟弱”,工人階級“尚未完全形成獨立的社會力量”,中國國民黨是“中國唯一重大的國民革命集團”。由于中國革命的中心任務是反對帝國主義者及其在中國的代理人的民族革命,年輕的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是必要的”。在目前條件下,共產黨員“留在國民黨內”,是“適宜的”。但“這不能以取消中國共產黨獨特的政治面貌為代價”,“黨必須保持自己原有的組織紀律和嚴格的集中的領導機構”。中國國民黨在客觀上實行正確的政策,就應當在民族革命戰線的一切運動中支持它,但是,“中國共產黨絕對不能與它合并,也絕對不能在這些運動中卷起自己原來的旗幟”。同時決定任命馬林為駐海參崴的遠東局第三書記。
1月下旬,馬林完成了在莫斯科的使命,經沈陽,到北京。2月初,召集中共北京區負責人李大釗、何孟雄、包惠僧等在蘇俄使館討論國共兩黨聯合戰線問題,馬林作了長篇發言,并對持不同意見的人做了說服工作。隨后,京漢鐵路大罷工遭到軍閥吳佩孚鎮壓。馬林因被通緝,離開北京到上海。
為了盡快促使國共統一戰線的形成,馬林又趕往廣州。由于陳炯明叛亂已被平定,孫中山在廣州建立了一個新的政府,馬林時常與孫中山會談與蘇聯的聯盟和國民黨改組的問題。5月1日,馬林在廣州公眾集會上發表演講,指出“孤立的革命是沒有前途的”,中國革命必須把各種革命力量聯合起來。5月9日,馬林在《向導》上發表《吳佩孚與國民黨》,指出吳佩孚是“中國人民最危險的仇敵”。要打倒這個仇敵,“我們首先必須要緊的責務就是成立一個全國國民革命分子的強有力的組織——一個真正強有力的革命黨”。同時批評國民黨過去的注意力“完全放在軍事上和放在政客議員的秘密計劃上”。
陳獨秀參加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回國后,一方面推動國民黨的改組工作,另一方面在黨內宣講實行國共合作的必要性。并積極準備召開中共第三次代表大會。
5月13日,在中共三大即將召開時,共產國際發來了13點指示,要求中國共產黨立即擴大與國民黨的合作,“要求盡快召開國民黨代表大會,建立廣泛的民族民主革命問題,應當是這次代表大會的中心議題”,必須“進行反對封建主義殘余的農民土地革命”,吸引農民到革命中來。“共產黨作為工人階級的政黨,應當力求實現工農聯盟”,但“領導權應歸于工人階級的政黨”。“加強共產黨,使其成為群眾性的無產階級政黨,在工會中聚集工人階級力量,這就是共產黨人的首要任務”。但這個指示,直到中共三大以后,才于7月中旬送達中共中央。
6月12日,中共第三次代表大會召開,馬林出席了大會,這次會議的中心議題是討論關于全體黨員加入國民黨的問題。在討論中,再次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會議最后根據共產國際指示,決定采取黨內合作的形成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共產黨黨員應加入國民黨”,“努力擴大國民黨組織于全國,使全中國革命分子集中于國民黨”,正式確定了實行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政策。
中共三大后,為了建立國民統一戰線,馬林奔走于上海和廣州之間,督促孫中山加緊改組改造工作,以擔負起領導國民革命的重任;與陳獨秀商談,加快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步伐。同時積極推動并幫助國民黨組成“孫逸仙博士代表團”從上海啟程去蘇聯訪問。
9月,馬林奉共產國際命令,返回莫斯科。10月,離開中國,完成了來華的工作使命。同時蘇聯政府派遣鮑羅廷為駐廣州常設代表。
10月中旬,孫中山任命廖仲凱、汪精衛和共產黨員李大釗等5人為國民黨改組委員,并于25日召開國民黨改組特別會議,推動國民黨改組工作。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出席大會的代表165人,共產黨員20多人,其中有李大釗、譚平山、林祖涵、張國燾、瞿秋白、毛澤東、李立三等。李大釗被孫中山指派為大會主席團成員。大會審議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對三民主義作了適應時代潮流的新解釋,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特別是新三民主義政綱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在基本原則方面是一致的,因而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共同綱領。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這是中國共產黨實踐民主革命綱領和民主聯合戰線政策的偉大步驟,它的形成,體現了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在中國革命中的歷史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