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輩有明星出”,這不,一個做火鍋的企業——“海底撈”不知不覺成了大家學習的榜樣,據說居然連肯德基都要向它學習,甚至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也對它產生了興趣,跟蹤研究了一年多,總結出了《“海底撈”的管理智慧》。
確實,海底撈能夠把服務員調教得像“變態”(《“海底撈”的管理智慧》語)一樣,絕對是其成功。筆者認為,海底撈的成功,最核心的原因是它“把人看得更像人”,其他的地方,還真沒多少可圈可點的。
2009年第四期《(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開篇就提出:員工是什么?并給出了答案:國內的現狀是,絕大多數企業視之為成本,著眼點在于節省;還有一些企業視之為資源,著眼點在于利用和開發,只有少數企業視之為資本,著眼點在于投資。接下來的意思是海底撈將員工視為“資本”,符合“服務一利潤鏈”規律云云。我這里不想去分辨“資源”和“資本”的差別,也不想分辨國內企業和國外企業誰更把員工當人看,只是想問,“服務一利潤鏈”的規律中,員工不一樣是利潤的一個過程嗎?
因為我們的管理學太注重利潤,而太忽視人,所以,一說到管理,還是“條條道路通利潤”,只是有的企業(將員工視為成本的企業),對人的忽視太露骨而已,所以,當海底撈一不小心(或者歪打正著,《“海底撈”的管理智慧》中給我的感覺是這樣的)把人看得像人一點,大家就覺得新鮮了,于是乎……
企業是社會的一個組織(形象的說法叫“細胞”),社會是人的社會,那么,企業中的人也應該是社會中的了,所以,管理企業中的人,也就是管理社會中的人了。那么我們來看看社會學中的人。馬斯洛提出人的五個基本需求:生理、安全、交際、受尊重、自我實現,據說還有兩個需求:求知和宗教(我認為應該是信仰),不知為什么,被大家給“遺忘”了。中國傳統說法,人需要安身、立命、成就(不知是不是有這么明確,反正我是這樣總結和理解的)。總之人是有需求的,而這需求必須通過社會去實現,作為企業人,理所當然是應該是通過企業來實現其需求了。而企業存在的目的和意義,恐怕不是只為了利潤,提供員工安身、立命、成就的機會,應該算一個吧。
但是,人有的時候也是不敢想(實現需求)的。專制社會,“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哪有你“實現”的份;紅色時期,“革命同志是塊磚”,自己的需求先一邊;剛改革初期,一切向錢看,給錢就行,沒那么復雜。但是民主時代來了,網絡時代來了,福利時代來了,人們不再虛心(特指“老子式虛心”)了,光給錢不行了,于是,很多老板就納悶了:“這么高的工資居然留不住人”。于是,海底撈來了,海底撈火了……把員工當人看了,員工就更像人了,人的作用自然比其他的資源作用大些,馬克思也說了,利潤就是勞動的剩余價值,勞動不就是員工的勞動嗎?孟子說:“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海底撈的管理智慧》中也有引用)這里,我套用一下:企業把員工看做人,員工把企業看做神(可以依靠的救世主);企業把員工看做資源(或資本),員工把企業看做跳板;企業把員工看做成本,員工把企業看做強盜(剝削者)。對待神,一般人的態度是信賴、依靠、并且奉獻。
不管怎樣,“人文關懷”還是海底撈的一面“紅旗”,但是,這面紅旗能打多久?
首先,海底撈的管理,其實是企業界正在興起的一場管理革命的一個典型案例,這場革命,是對當前“以成本利潤為核心,以控制為主要手段”的主流管理理論的一次全面挑戰,這場革命中,人(性)和人的作用被重新審視。這場革命,必須有先進的、系統的理論做指導,只有革命的理論,才有革命的實踐,否則,只能像義和團一樣,難免失敗的命運。但是,這場革命的理論還沒有誕生,更沒成為社會主流。這場革命的理論,不可能從西方管理界誕生,即使西方也有企業參與這場革命(例如谷歌、玫琳凱等),因為西方的原罪論只能產生以控制為主要手段的管理。但是,中國的儒學也不能解決這個問題,它太老了。海底撈的管理者僅僅憑一些“直覺”(海底撈的管理者在決定每一項管理政策時,更多靠的是對人性的直覺理解……這些簡單直覺的背后,包含他們對人生和世界的思考。——《“海底撈”的管理智慧》),來參與這場革命,是遠遠不夠的,即使是他們的“思考”,還是遠遠不夠的。當然,這個問題不是海底撈一個企業的問題,而是整個企業界的問題。即使在人文關懷的實踐上,海底撈的人僅僅還是海底撈的人,企業沒有幫他們成為社會人,起碼沒有有意識地幫。當然,海底撈招的員工確實需要先安身(滿足生理需求),后才能談立命、成就,但海底撈有這方面的準備和規劃嗎?
其次,由于上述“理論問題沒解決”的原因,以及企業創始人的個人風格,海底撈沒有像其他連鎖企業一樣,建立系統的管理體系,以及強有力的總部,這在好幾處地方可體現出來,如考核問題、選址問題、總部辦公問題等,即使是海底撈的那種人文導向的管理,對傳統的管理工具和方法應該是采取揚棄的態度,而不是否定的態度,除非loo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都是錯的。管理是情理法的平衡統一,企業的管理,是既管人,也管事,管人自然要用人文關懷,管事則必須要有科學的態度。兩者如果偏廢一個,或者出現方法與對象的混淆,則企業遲早會出問題。“很多公司看似開明的“新時代”管理政策直接導致了財務困境,隨后,新的管理層為了彌補損失又實施新泰勒主義的管制。歸根結底,如果拿不出受人青睞(或者最好是為人所需)的產品,公司就注定不會長久。(《一切為了創造力》,《(哈佛)商業評論》2009第4期)”。海底撈的人文導向型管理,人文關懷是其管理的主調,缺少科學的管理體系。沒有現代化的管理體系來運營,光靠一腔熱血,成功的幾率有大?萬一,真因為這個原因,導致企業經營不善,海底撈怎么辦?海底撈不需要向投資人交代,但必須向它的員工交代。不管怎么說,海底撈的管理是人治管理,不過它的人治管理可能是“明君式的人治”而已,但人治就是人治,其根本的問題就是不確定性,如果海底撈不能解決管理體系的問題,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遲早會上演一場諸侯割據的局面。當然,以海底撈目前的實力和成功,要建立自己的管理體系還是很有可能的。
第三,人才培養的問題,也是必須斟酌的,海底撈的管理層都是從自己的基層員工中提拔,而且都必須做過服務員,這有有利的一面,但弊端也很明顯,且不說人才培養的速度,近親繁殖造成的集體迷失怎么辦?后來的優秀者的利益如何體現?事實上,人才培養途徑的單一化,曾經被很多企業證實是不利的。
此外,員工工作時間過長,這種建立在不平衡的基礎上的熱情,到底能支撐多久?
企業如同一條河,在快速流動的時候,問題如泥沙一樣順水而下,但是,海底撈的經營者必須考慮這些問題:創業的激情一過怎么辦?企業發展速度慢了怎么辦?規模大了怎么辦?怎樣應對勞動部門的檢查和社會的質詢?
希望海底撈能解決這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