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約型企業是節約型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效能建設是建設節約型企業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條有效途徑。效能是辦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建設是通過管理創新等手段提高辦事效率和工作能力,企業效能建設則是通過提高效率和能力達到提升效益的目的,進而實現創建節約型企業的目標。
以中鋁礦業公司豫中礦為例,當企業遇到“4050”(指40歲的女員工和50歲的男員工)員工的安置難題時,該礦領導從切實關心職工的高度出發,充分發揮“4050”員工在企業時間長、感情深、責任感強、愿為企業再做貢獻的特點,在礦區機構設置和人員配置編制開始實施,就同步啟動了員工多技能培訓、上崗聯動機制。礦黨政領導及職能科室,對員工的身體條件,家庭狀況,工作能力進行全面摸底排查。根據企業生產轉移的需要和員工隊伍的實際情況,將各種工作崗位的技能要求,培訓計劃,工作環境,全部向員工透明交底。為“4050”員工學習新技能做到尊重本人意愿,提供學習機會,滿足生產需要,實行雙向選擇。在經過認真刻苦的學習培訓后,員工們很快掌握了工作流程,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完善新區新崗建設,適應了更多工作崗位的需要,也使“4050”員工們成為企業走向未來發展的新動力
從中鋁礦業公司豫中礦的事例可以看出。在企業內進行人性化的管理,充分發揮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大力倡導企業的價值觀、企業精神、倫理道德、職業道德、職業習慣等的管理模式,是一種非常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這種軟管理、柔性管理、非理性管理和跨文化管理等管理理念,正是非正式制度成為管理的內生變量的重要表征。
長期以來,企業的效能建設一直是作為企業管理的系統工程,在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和贏利水平的平臺上進行整合的。因此,為了保證整合過程中間,企業內各部門和員工之間的合作,就必須協調合作者的行為,對合作過程進行一定的控制,這就是我們一般意義上需要的管理及其制度規則。
然而,要進行“效能革命”,要樹立“時間就是生命,速度就是效益,業績就是能力”的效能理念,就必須把效能建設提高到管理科學的層面認識,作為一種高層次的管理形式和載體,它以提高效能為基本目標,以實現優質高效為目的,是把管理的諸多要素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管理活動。因此在這個管理的平臺上,制度作用猶為重要。制度作為約束企業員工行為及其相互關系的一套行為規則,它又可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包括價值信念、倫理道德、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在內的非正式制度是社會約束體系的重要構成,卻又容易被忽視。在企業管理活動中,人們通常容易接受的是有正式制度規范的管理行為和方式:從過程上看,管理可以理解為計劃、組織和指揮、協調、控制等一系列工作;從職責上看,管理就是管理者指導和支配下屬充分發揮作用去完成任務;從功能上看,管理就是協調企業的生存與發展;總之是人們確立目標以及圍繞目標不斷提高系統功效的一系列協調活動。但是,一個企業的運轉效能的高低,不僅需要企業以效能為中心,強化職能分工、加強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經濟效益,更需要發揮員工的最大效能。在企業的效能建設系統性工程的每一個環節中,它是可以直接衡量企業效能建設效率高低,效益大小,效果優劣和能力發揮程度的因素。因此非正式制度的作用在這里就顯的十分重要了。
相對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具有自發性、廣泛性、持續性、非強制性等特點。所謂自發性,是指非正式制度,主要是由文化遺傳和生活習慣累積而成的。廣泛性是指它滲透到企業的各個領域,調節員工行為的大部分空間,其作用范圍遠遠超過正式制度安排。持續性是指一種非正式制度一旦形成就將會長期延續,其變遷是緩慢漸進的,在變遷中先前非正式制度的許多因素經常會在新規則中“遺傳”下來。非強制性是指它不像正式制度那樣必須遵守,并有一套強制性的實施機制,而主要是靠主體內在的自覺或良心來維持的。就表現形式而言,非正式制度規則是無形的,它一般沒有正式地形諸文字,制成條文,也不需要正式的組織機構來實施,它存在于社會的風俗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之中,正是這種無形的表現方式,使得非正式制度可以滲透到企業的方方面面之中發揮作用。因此,非正式制度更多的是體現了一個企業文化的底蘊和內涵,是一個企業軟性管理水平的展現。
非正式制度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凝聚功能。通過風俗習慣、文化傳統、意識形態等形成民族文化心理,從而強化了員工彼此之間的認同感,在企業中起到凝聚力的作用。2、激勵功能。非正式制度中包含了一定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評價的準則,規定了員工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的基本規范。因此,一定的非正式制度總是包含著對員工行為選擇的激勵功能,它不僅激勵著員工去做出何種選擇,也給予員工選擇的行為以巨大的精神動力。3、規范功能。在一定條件下,它可以起到規范員工行為的功能。這些基本功能,正是我們進行“效能革命”,樹立“時間就是生命,速度就是效益,業績就是能力”的理念,形成“速度要快”、“措施要準”、“推進要實”的良好工作作風,就必須在我們企業的管理體系中間所具備的。因此。在公司現有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平臺上,加大非正式制度的運用和軟性管理的力度,不但對實現公司效能革命的要求,而且對在建設節約型企業中,推進長期的企業強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中國企業市場化運行和改革的過程中,更多地將主導型的強制性正式制度的建設,作為企業管理運行的必要手段,而忽略非正式制度的建設和發展,低估了非正式制度對企業效能和管理的巨大作用。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之間的不協調,也影響企業效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從而影響節約型企業的建設。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管理方式和管理理論又產生重大變革。信息時代表現出的基本特征包括信息化、網絡化、知識化和全球化等。與之相適應的新管理的特征在表現為管理手段的信息化的基礎上,管理的人性化,以人為本,已經成為現代管理的一條基本通用原則。人性化管理充分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在強調企業的共同利益,使企業員工在正式制度約束下,共同致力于維護組織集體利益的同時,還強調管理的柔性化。通過組織文化建設,在管理領域內形成一種特殊的文化傾向,它以無形的“軟約束”力量構成企業內有效運行的內在驅動力,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把企業成員自愿的結合在一定的行為方式、價值觀念和道德規范的總和之下。它反映和代表了該企業成員的整體精神、共同的價值標準、合乎時代要求的道德品質及其追求發展的文化素質。它有助于增強凝聚力和持久力,保證了員工行為的合理性和規范性。
由此可見:我們應該采取積極措施,在加速企業效能革命的同時,通過正式制度的建設和改革,來促進非正式制度的建設和發展,在實現制度均衡的前提下,發揮非正式制度在效能建設中間特殊的軟性管理作用,推動效能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