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在美世咨詢2009生活質量調查中,歐洲又一次在全球215個城市的榜單中獨占鰲頭。亞洲排名最靠前的城市是新加坡,位居26。非洲和南美洲沒有城市進入前30。
分類:地理維也納蘇黎世日內瓦溫哥華奧克蘭杜塞爾多夫慕尼黑法蘭克福伯恩悉尼
維也納(德語:Wien)是奧地利的首都,同時也是奧地利的九個聯邦州之一,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和政治中心,位于多瑙河畔。維也納約有一百六十五萬人口,在歐盟城市中居第十位。維也納是聯合國的四個官方駐地之一,除此之外維也納也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總部以及其他國際機構的所在地。
維也納—地理位置
維也納面積414.65平方千米,是奧地利最小的一個聯邦州,也是唯一一個不同其他國家相鄰的聯邦州。由于維也納的重要地位,它是擁有全奧地利最大交通和建筑面積的聯邦州,11.3%的面積是建筑用地,11.1%為道路交通,2.2%為鐵路軌道。維也納也是綠化面積最大的聯邦州,綠化面積117.76平方千米,覆蓋率28.4%。河流和湖泊面積19.1平方千米,占4.6%。僅次于布爾根蘭州。維也納也是奧地利種植葡萄的四個聯邦州之一,葡萄園占面積的1.7%。森林覆蓋率為16.6%,農業用地占15.8%。
維也納之所以能夠成為中歐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應當歸功于它優越的地理位置。維也納位于阿爾卑斯山的東北麓和維也納盆地西北部之間,維也納是從多瑙河的南部發展起來的,現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兩岸,是東西向多瑙河航線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的交叉點。
自從1989年鐵幕降下以后,奧地利同北部和東部鄰國的交通和經濟關系明顯發展,與東歐之間的距離之近引人注目,維也納距離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僅60千米,這是歐洲除梵蒂岡城與羅馬以外,兩個國家首都之間的最近距離。維也納共分為23個行政區。
維也納—地貌
維也納城市只有相對一小部分是建筑用地,維也納面積的約一半是草原,大部分用作農業用地。
維也納的海拔從151米的多瑙河上的羅堡島(Lobau),到542米的維也納森林中的最高峰。維也納的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被維也納森林環繞,森林一直延伸到市區。多瑙河流經維也納市內,除了多瑙河,從維也納森林中還有許多小河流入市區,其中包括維也納河。西面的山嶺連接著南面的冰河走廊,這個地區是維也納的葡萄種植區。
維也納的東面是三月河(March)平原,東南面是多瑙河草原國家公園。
維也納的居民區主要集中在空氣質量較好的城市西部,而工業區則集中在城市東部。
維也納——歷史
維也納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居住。凱爾特人在約公元前500年建立維也納,稱其為“Vedunia”。公元15年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前線城市,用來防衛北邊的日耳曼部落,羅馬人稱其為“Vindobona”。有記載的維也納城市歷史可以追溯到13世紀,在巴本堡王朝的統治下,維也納第一次崛起,直到哈布斯堡王朝統治時作為首都和統治中心而聞名世界,此后維也納是神圣羅馬帝國(1278年起)、奧地利帝國(1806年起)和奧匈帝國(1867年起)的首都。16世紀和17世紀奧斯曼帝國每次入侵歐洲都在維也納被阻擋。1815年拿破侖戰敗后,維也納會議在維也納舉行。
隨著19世紀奧匈帝國的強盛,維也納也成為當時歐洲一個重要的都會,1873年維也納舉辦了為期106天的世界博覽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奧地利再度和納粹德國合并,戰后,奧地利和維也納,跟德國和柏林。一樣,遭到英、美、法、蘇四國劃分四個控制區管理,直至1955年奧地利再度獲得獨立為止。冷戰時期,維也納是國際間諜活動的溫床,因為其位于東西方集團之間的中立國奧地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