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特別是宜興紫砂茶具自明代中期逐步走向藝術化后,就一直是文人騷客、官宦富紳廳堂上的雅物,它集實用、把玩、欣賞于一體,任眾多工藝品中是絕無僅有的。宜興紫砂材質獨特,制成茶具,泡茶蘊香而透氣,在使用、把玩中能養出宜人的暈光,使人產生一種親和感,因而被歷代藏家所珍愛。
其實,關于紫砂的最早文獻資料見于北宋仁宗時進上梅堯臣(1002—1060年)《宛陵集》中的兩首詩,詩中有“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以及“雪貯雙砂罌,詩琢玉無瑕”等描寫紫砂的詩句。梅堯臣的詩友、北宋文學家歐陽修(1007—1072年)在《和梅公儀嘗茶詩》中也有涉及紫砂的詩句:“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余清。”詩人們的這些即興抒情詩句在時隔千年后的1976年得到了證實。這一年,在宜必丁蜀鎮蠡墅羊角山進行的考古調查中,發現了宋代紫砂古窯址和早期紫砂器殘片及器皿,證實了宜興紫砂的生產始于北宋。南宋時期的紫砂實物有現收藏于鎮江博物館的、在丹徒一座南宋古并中發現的紫砂壺、紫砂罐等三件器物。
最早記載在宜興買到紫砂器的是明代書畫徐渭(1521-1593年),他在一首七言詩中云:“青箬舊封題谷雨,紫砂新罐買宜興”。而關于紫砂的第一部專著也是到明代才出現,那就是成書于明代崇禎年間的《陽羨茗壺系》,作者是江陰人周高起。這是一部專論宜興紫砂壺的著述,書中記述了宜興紫砂壺替代銀、錫、瓷壺的情況,其中“一壺重不數兩,價每一二十金”的記載說明紫砂壺在當時已成為價格昂貴的集實用與欣賞兼備的藝術珍品。書中還重點介紹了供春、時大彬等三十一名紫砂藝人的造壺技藝及其作品。事實上,成熟的宜興紫砂器應是出現于明代,這一點不僅見于文獻記載,在墓葬出土及博物館的藏品中也可見其端倪。現在就讓我們走進博物館,尋覓紫砂從質樸的茶肆用器走向文人雅玩的漫漫路程。
一、博物館收藏的出土紀年紫砂器

南京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紫砂提梁壺(圖1)是我國目前已知的有紀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壺,于1965年在南京中華門外馬家山油坊橋明代司禮太監吳經墓中出土。根據同時出土的磚刻墓志紀年推斷,此墓時代應為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這件紫砂提梁壺為最早的幾何形體“光貨”造型,通高17.9厘米,寬19厘米。球腹,平底,矮直頸,圓平蓋,葫蘆狀鈕,無子母口,彎流。流與腹相接處以貼塑四瓣柿蒂紋裝飾。倭角式高提梁頗似明式家具中的羅鍋帳,后部內側有一拴繩系蓋的小系。壺蓋背面有簡單的十字形筋。壺的體量較大,造型豐滿,鈕、嘴的做工也比較精細,注意到了理趣的結合。胎質雖近似缸胎,但質地較細,表面較為講究。壺面粘附著“缸壇釉淚”,色澤呈肝紅,壺體受火高低不一,這表明當時燒制紫砂器還沒有使用匣缽。
揚州市博物館收藏的大彬款六方紫砂壺(圖2),于1968年在揚州江都丁溝鄉明代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曹氏墓葬中出土。壺身呈六方形,直口,折肩,圓形蓋,鈕為倒置的錐形圓臺,鈕面印對合的半弧紋,蓋的子口與壺口相套,六棱形三彎流,執把為五棱狀。平底內凹成圈足,底部正中刻“大彬”楷書款。壺的整體風格古樸。壺的嘴、把用手搓捏塑而成,壺身用裁片相接的工藝制作。在裝飾方法上,蓋沿和唇口使用了起陽線的技法,這是從晚明時期一直沿用至今的工藝品上常見的傳統裝飾技法。

時大彬是明萬歷至清順治時人,居“壺家妙手稱三大”之首位。清人吳梅鼎稱其作品“典重”。時大彬所傳弟子甚眾,皆知名于世。
河北省正定縣文保所收藏的“陳用卿制”款紫砂圓壺出土于清順治七年(1650年)梁維本墓(圖3),壺高11,2厘米,口徑6厘米,足徑5厘米。球形壺體,穹隆形蓋,圓珠鈕,三彎流,圓柄,這種造型的壺被稱為“圓珠壺”。壺蓋與口嚴絲合縫,平地內凹成臥足,足心刻“陳用卿制”四字二行楷書款。壺體表面色調勻凈,胎質細潔,做工細致講究,給人以珠圓玉潤之視覺享受。可以說,這件清初的制品,從泥料、做工以至燒制工藝,都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
陳用卿是明萬歷至清順治年間人,《陽羨茗壺系》和《陽羨名陶錄》稱其“式尚工致,如蓮子、湯婆、缽盂、圓珠諸制,不軌而圓,已極妍飾,款仿鐘繇帖意,落墨拙而用刀工”,可謂恰如其分也。
以上幾件紫砂壺的主人都是名門望族,紫砂壺曾經是他們廳堂上雅物,制作者則是當時的紫砂高手。正是這些人的互動,造就了明清時期紫砂業的繁榮,也使紫砂茶具登上了大雅之堂,成為文人雅士的把玩欣賞之物,以至進入了皇家殿堂。
二、博物館收藏的傳世紫砂器
1 宮廷用器
傳世宮廷用紫砂器主要收藏于北京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僅北京故宮就收藏有400余件宜興窯紫砂器,它們的來源有兩條途徑:一是由內廷造辦處出樣在宜興定制;二是由宜興地方官根據皇帝的喜好向宮廷進獻。宮廷紫砂器制作工藝精湛,氣質高雅脫俗,非一般文人用器可比。
紫砂器進入宮廷始于明代。明代宮廷紫砂器分兩種,一種是作為雕漆內胎使用的雕漆茗壺。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時大彬造”款的雕漆四方壺(圖4),在砂壺的表面髹十幾層朱漆,并運用多種漆器工藝,雕鏤出繁縟的花紋,可謂是極盡雕飾之能事。經過這樣一番修飾,一件質樸的紫砂壺就變身為華貴富麗的皇家用器。另一種進入宮廷的紫砂器是明中葉宜興窯生產的掛釉紫砂——宜均,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高24.5厘米的明代宜均天藍釉鳩首壺以及灰藍釉海螺洗、漢方壺等。

真正意義上的宮廷紫砂出現于清康熙時期,這一時期的宜興陶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紫砂制作工藝已經完成了質的飛躍,制品完全脫離了明代粗糙的土砂氣,為其真正踏進宮廷創造了條件。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批康熙款紫砂胎琺瑯彩茶壺、蓋碗就是宮廷舊藏。傳世品清康熙琺瑯彩紫砂壺也是收藏于臺北故宮的一件宮廷紫砂器(圖5)。壺體呈四方圓角形,淡紅色的砂泥細膩純凈,四方體面、壺流周邊,以及蓋面與鈕根部均繪有琺瑯彩花卉。裝飾高雅,制作講究,是宮廷紫砂器中的上品。北京故宮博物院也藏有一件康熙“邵邦佑”款琺瑯彩壺,高9.7厘米,壺體飽滿,雖然流、柄已殘失,但其端莊的造型,精致的裝飾,依然不失皇家氣息。
雍正時期的宮廷紫砂器不僅有茶器,還有文房清供,如筆筒、硯臺、水丞,以及香熏、花插、花觚、壁瓶等文房陳設。北京故宮收藏的雍正色泥堆繪山水人物紋紫砂筆筒(圖6),高6厘米。器內外堆以黃色砂泥,口沿露出紫砂本色。筆筒底部和如意形三足以紅色為地,上以描金繪回紋。簡體畫面以大面積的留白表現寬闊的江面,遠處,幾葉小舟劈波斬浪,駛向渡口,身后留下的是蕩漾的波紋。近景是幾株枯樹,挑擔的樵夫,騎驢的旅客,收工回家的農夫……濃郁的生活情趣撲面而來,給人以無限遐想之空間。
乾隆皇帝一生喜好舞文弄墨,還喜歡富麗堂皇的裝飾風格,這點在他使用的紫砂器上同樣展現得淋漓盡致。北京故宮收藏的清乾隆御題詩松樹山石圖紫砂壺(圖7)高9厘米,壺體一面以本色泥堆繪松樹、山石,一面刻隸書御題詩。臺北故宮收藏的粉彩靈芝紋紫砂方壺展現出的則是富麗堂皇的風格(圖8),它是宮廷作坊在宜興進貢的紫砂素胎上施釉上彩。壺高13厘米,口徑6厘米,寬6厘米。方形,方蓋,方柄,方足,壺流也是棱角分明,壺蓋為嵌入式,展現出宮廷用器的端莊與威嚴。壺面上有紫砂陶塑九枝靈芝,意寓飲茶長壽,并在湖藍色釉面上滿繪拼紅色蓮花,色彩富貴華麗,盡顯皇家品味。
2 名家紫砂器
明代萬歷年間以來,宜興紫砂業盛極一時,許多良師名匠畢智窮工,制出了很多別出心裁的傳世之作。時至今日,它們都已成為博物館的珍貴藏品。

南京博物院得地利之便,收藏的名家紫砂器數量頗為可觀。如他們收藏的明末清初圣思款紫砂陶杯就是這一時期的制陶名家項圣思的佳作(圖9)。杯高7厘米,口徑10.5厘米。杯色呈赭紅,泥質溫潤細膩。作者巧劈半桃為杯,以蒼勁桃枝作把手,枝葉纏蔓,桃葉桃實均以立體造型,脈絡畢現,極具婀娜之姿。杯的口外沿還刻有唐代詩人許碏《醉吟》詩中的兩句:“閬苑花前是醉鄉,拈翻王母九霞觴。”下署“圣思”二字。這件桃杯精巧玲瓏,技藝卓絕,是宜興紫砂器中極為少見的珍品。
臺北歷史博物館收藏有明末清初陳子畦制紫砂南瓜壺(圖10),把梢有印款“陳子畦”。壺高8.2厘米,口徑2.6厘米,材質為紫紅泥調砂,溫潤細膩。壺身作成八瓣南瓜形,圓鼓腹向上漸漸收斂成小圓口,上置一個瓜柄形壺蓋。壺流似瓜葉裹卷而成,壺把作成隨意彎扭的瓜蔓,瓜形壺身再貼上幾根垂掛的藤蔓,整體渾然天成,看似生機盎然,不得不讓人浮想聯翩。陳子畦是明天啟至清康熙年間人,時門弟子,是以“小壺精妙”而著稱的紫砂名手,擅作蟲蛀殘葉,制品栩栩如生。
南京博物院收藏的孟臣款綠彩花卉紋梨式紫砂壺是清嘉、道年間的器物(圖11)。這件壺通高只有7.1厘米,它的與眾不同之處是借鑒了瓷器粉彩的裝飾手法,壺把、嘴、鈕皆罩藍釉,壺身以湖綠釉為地,上繪深綠彩西番蓮紋,色彩對比柔和,色凋明麗清雅。壺蓋與壺身的造型渾然一體,展示出閩南功夫茶具的造型特點。壺底刻有字款。孟臣即惠孟臣,明天啟、崇禎年間宜興紫砂藝人,其作品形制渾樸,以小圓壺最為精妙,后世仿品較多,而這件壺應是其后人托名之作。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陳明遠款紫砂題句四足方壺是陳氏著名的傳世作品之一(圖12)。壺高10.3厘米,長14.4厘米。壺身呈圓角長方體,制作圓潤規整,造型敦厚沉穩。腹部正面刻名句“且飲且讀,不過滿腹。為禹同道兄”。灰綠色的砂泥肅穆古樸,優雅清麗,與具有文人精神的題句互相映襯,相映成趣。陳嗚遠是清康熙雍正時人,后世壺界尊稱他為“清代第一家”,他的造壺藝術開創了宜興紫砂文麗工雅的一代風格,其仿真象生器渾若天成,聲譽卓著。

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有一件陳鳴遠款紫砂天雞壺(圖13),高10厘米。圓形蓋的平頂中心堆貼陰陽魚,周圍飾五朵凸起的祥云,口沿下依次刻云雷紋和蓮瓣紋,腹部陰刻楷書題句“柏葉隨銘至,椒花逐頌來。庾子山句,廉讓書,崔邨仿古,壬午重九前三日。”正如題句所說,此壺的造型和裝飾仿古代青銅器,形制古樸的壺流和肩部的鋪首裝飾都有青銅器的身影。
美國西雅圖博物館收藏的“鳴遠”款紫砂梅樁壺也是一件構思脫俗、設色巧妙的杰作(圖14)。作品以深栗色的紫砂泥塑造出了形態逼真的殘梅干、破樹皮和纏繞的樹枝,極似一件力度很強的雕塑作品。樹干上還以白色砂泥堆塑了幾枝凋零的梅花,壺腹刻行書銘款:“居三友中,占百花上,鳴遠。”下蓋篆書方印“鳴遠”。題款與造型、裝飾互相呼應,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清代嘉慶至道光年問是紫砂壺造型藝術發展的轉化時期,是金石、書畫、詩詞與造壺工藝融為一體的時期,是名士與名工相結合的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人物就是文士陳鴻壽和與他合作制壺的名工楊彭年兄妹。
陳鴻壽(1768—1822年)是清代篆刻家,字子恭,號曼生,種榆道人等,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善制宜興紫砂壺,人稱其壺為曼生壺。實際上陳鴻壽只是一個喜歡制作紫砂的“票友”,他曾任溧陽知縣、江南海防同知,工詩文、書畫。他在“工余之暇,辨別妙質,創制新樣,手繪十八壺式,請楊彭年、邵二泉等制壺”,這就是著名的“曼生壺”。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曼生款紫砂提梁壺是曼生壺中一件造型別致,頗具天趣的作品(圖15)。此壺通高18.3厘米,淺褐色胎,瓢形的壺體肩部與藤蔓狀三提梁相連接,弧形蓋與瓜蒂形鈕組合得妙趣天成。器身一面刻山石小草,一面刻文字:“煮白石,泛綠云,一瓢細酌邀桐君。曼銘頻迦書”。提梁的前部與鈕的頂端也都有刻文。“頻迦”即陳鴻壽的好友郭唐。這件壺的造型、裝飾、刻文內容以及它所蘊含的文人氣質都表明它是文人之間的酬唱應對之作。
宜興陶瓷博物館收藏的紫砂竹段壺是嘉慶年間著名的女性制壺名家楊鳳年的作品。她的作品構思巧妙,浮雕精美,可與其兄楊彭年媲美。他們兄妹三人與陳曼生合作制壺,留下了很多經典作品。如這件竹段壺(圖16)高10.8厘米,口徑8.1厘米。壺身作成一段毛竹,嘴、鏨以竹枝竹葉裝飾,逼真自然,宛若生成。壺底鈐陽文篆書“楊氏”圓形小印。壺的色澤呈暗紅紫色,砂質細密,紫潤可愛,是一件立意新穎、造型大方、工藝精巧的壺中佳品。

宜興紫砂發展到近現代更是生機蓬勃,名家輩出,邵大亨、黃玉麟、俞國良、程壽珍、顧景舟以及王寅春、徐漢棠、徐秀棠、呂堯臣、汪寅仙、譚泉海、鮑志強、顧紹培、李昌鴻、何道鴻等人的作品都已是各大博物館爭相收藏的對象。進入新時代,宜興紫砂界更是新人層出不窮,精品名作不斷涌現,并已進入博物館的收藏視野。我們期待著更多新人的出現,更多精品的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