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史前人祖發明燧木取火,到1879年美國人愛迪生造出第一個電燈泡,人類歷經昏暗的火光已逾千年,其大多時段是一盞盞小燈伴隨左右。民家小燈性本質樸,卻反映了最根本的、最悠長的歷史。本文以一盞古老的綠釉有蓋式油燈敬饗讀者,其外寓喜慶吉祥,內蘊古樸至誠,細心品味,意韻深長。
初見此器外表,難斷用途(圖1),鮮綠明亮的色彩及密布的紋飾吸引了我們。此器整體呈圓柱狀外形,分外蓋和燈盞兩部分。蓋頂端中心處一蒜頭形鈕,外圍一周雙圈紋包絡的雙波折線紋,似陽光輻照,側有一個小圓孔。桶狀蓋身自上而下依次裝飾的是一周回紋(寓意活力生生不息),中間密布的錢紋(寓意財富滿滿堂堂),一周水波紋(寓意運勢滾滾長久),這些都充滿了古人對幸福吉祥的寄托。掀開蓋,我們才知它的用途(圖2),藏在里面的燈盞有一圓窩形的基座,它與外蓋結合適宜。相形于“華麗的外衣”,燈盞裝扮可謂原始——胎肉畢現,幾近全裸,唯片綠釉水,略表其僅存的修飾美。整器胎質較粗糙堅硬,發色肉黃微泛紅(圖3)。施釉精細,釉層較薄,色澤鮮綠水靈,可察見蛤蜊寶光(圖4)。


綠釉是以銅元素為著色劑(二價銅離子在酸性溶液中呈綠色),以鉛的化合物為主要助溶劑的陶瓷傳統釉色。漢代已燒制出鉛綠釉陶器,唐宋時期有些窯口亦曾燒造過綠釉器。唐時,湖南長沙窯制有少量的綠釉器。宋時制瓷業空前繁榮,許多窯場在宋至元時期都生產過綠釉器。如福建的泉州磁灶窯、浦城大口窯、南平葫蘆山窯等,其中南平窯的綠釉器瓷化程度較好,胎質堅硬,釉色翠綠,光亮潤澤,釉面玻璃質感強。結合本文此器的形制、紋飾、釉色、胎質,及其家傳地為廣東梅州等因素,初斷其為宋元時期南方所產綠釉陶瓷油燈。
此油燈給我一有趣的啟示:當人們需劃破黑暗,找尋光明時,就定要取掉其外在的金錢紋蓋子,方可點燃小燈;當富貴十足的外蓋合閉時,那來自質樸燈盞的光明就很快會被熄滅,黑暗降臨。光明、黑暗與寓意富貴的外蓋間的互動關系,恰好地隱喻了人生前進道路中的辯證哲理,令我由衷地欽佩古人的內涵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