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雙龍戲珠花錢
董老師:
您好!
近些年來不斷得到您的教導很是感謝,望在新的一年里繼續得到您的支持與關愛。
隨信給您寄去本人收藏的一枚青銅花錢雙龍戲珠照片,由于花錢在斷代方面很難決定,故請您給鑒定一下。

該花錢為鏤空花錢,直徑為50毫米,重約19克。雙龍對舞,首尾相銜,生動而傳神。細細觀察,該錢通體被綠銹包裹,銹色厚重、自然。有兩處小斷裂痕,裸露出銀白色錢體,為青銅花錢。
此錢形制古樸,設計巧奪天工,充分利用穿孔的中心位置,代替了雙龍戲珠的“珠子”,使整個花錢布局合理,渾然一體,自然成趣。
該花錢仿漢玉璧式樣,龍的造型簡而舒展,似行云流水。著重刻畫龍的首部,龍的眼大而圓有神,嘴部前伸卷若云狀,龍身刻有似魚鱗形狀,龍尾及右爪均極洗練與“漢八刀”的琢玉手法有異曲同工之妙。從龍體及材質上斷定,該花錢年代較為久遠,應屬早期花錢品種之一。
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是“龍的傳人”,龍的故鄉。自盤古開天地,中華上下五千年,古老的文明是以龍開始的。伏羲氏以龍紀官,黃帝以龍為圖騰,中華民族的發展文明史都與龍的演變分不開的。古老而神秘的龍,給了我們多么美好的遐想。
江蘇 孟慶禹
江蘇沛縣孟慶禹君寄來雙龍戲珠花錢彩照,要求幫助斷代。由于出土信息蕩然無存,又無其他參照物,只能就錢照本身談點意見。
此錢為生坑、重輪、重好,雙龍及珠造型安排巧妙而簡潔,絕非宋代以后的繁瑣細碎之裝飾風格,以銹色來看,已入銅骨,時代當已相當久遠。
以龍的造型看,我國古代隨著歷史進程變化很大,總的趨勢是由簡到繁,由抽象到具體。至明清頭、角、鱗、須、足、身已完全具象化、程式化,看起來威嚴、陰森有余,生動與活力不足。龍的形象逐漸僵化,與封建王朝發展到極致,皇權發展至腐朽階段有著很大的關系。
從我看到的龍錢實物,這枚錢應屬于早期花錢,龍形接近漢魏風格,應是隋唐以前的形象,加上銹色入骨,整個造型與漢代車飾及建筑部件相似,而一些漢墓壁畫中亦有此類圖形。
但需說明一點:此種圖案花錢,后世亦有用黃銅鑄造者,有很多是利用古花錢翻鑄或以摹圖重新鑄造,傳世品多見之。花錢中常有此類情形,僅以拓片看,相差無幾,實際上時代大不相同,有天壤之別也。
二、飛龍進寶
此“飛龍進寶”為西安王志榮君藏品,實物吾曾鑒之,當屬開門見山之物也。
該錢應出自北方干坑,銹色自然,包漿層次清晰,牢結于銅體。
“飛龍進寶”,現泉界趨同的看法是五代官鑄年號錢,吾尚持有疑義,概以為非正用品之進貢朝賀吉語錢也。各代貨幣皆以“通”、“元”、“重”寶為錢文(除南宋“招納信寶”、“嘉定全寶”等例外),無以“進寶”為幣文者。“進”者明顯為動詞,“進獻”之意,不應用在全國通行貨幣之上,還有別的理由,此處不多論也。
三、重和通寶
西安王志榮君藏品,重和亦為北宋徽宗年號,錢文分篆隸兩種,互為對錢。該錢文字書寫規范,制作規整,因鑄量少而被藏家青睞。
此錢初看照片,錢文頗具精神,穿廓中規中矩,紅綠銹相間,斑駁自然,唯背廓有顆粒狀物不知何物。后觀實物,經放大鏡細看,知為結晶狀銹塊,乃同時出土之物品,牢結錢體之上,似為谷物之類與銅氧化所致。問之藏家,果然出土后原銹未動,其惑乃解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