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錢幣有金、銀、銅、鐵、鉛、鎳、銻、陶、貝等多種材質。方孔圓錢中銅錢最多,遠遠多于銀錢,銀錢成了稀罕珍品。蒙古汗國“大朝通寶”錢幣則反之,銅幣比銀幣更珍貴,但是,銀幣也很稀少。
丁福保編纂、戴葆庭參與鑒定的《歷代古錢圖說》介紹“大朝通寶”:“蒙古未改國號大元以前所鑄,有銀鑄與銅鑄二品。按《金國志》,明昌五年,何大雅說王日:不若求援于大朝?!端问贰罚讨葜?,幸依大朝,以定夾攻之策。是蒙古早已稱大朝矣?!瘪R定祥批注:“蒙古大朝通寶銀錢有光背錢,另背有一似木字戳者,罕。同時,大朝通寶銀質錢有不同版別”。1992年上海人民出版社發行《歷代古錢圖說》時,根據當時國內有關錢幣商店以及調劑市場的售價,并參照當時海外市場價格,將“大朝通寶”光背銀幣定為珍品,未標具體價格,只以一星標注,三星者為最珍。在《歷代古錢圖說》中,標注一星的古錢只占到全部古錢的3%。
“大朝通寶”古錢,由于存世量少,歷來爭議強烈,有學者認為它是元初鑄錢,也有學者存在不同意見。直到1986年,寧夏維修銀川市始建于西夏中晚期的拜寺口雙塔時,在清理西塔塔剎時發現了一枚與元代早期文物一起貯藏的銀質“大朝通寶”,該錢的鑄造年代為蒙古汗國時期的問題才得到證實。

十二世紀末十三世紀初,孛兒只斤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于1206年被推為大汗,稱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國。蒙古汗國建立后,成吉思汗制定軍事、政治、法律、文化等制度,并開始鑄造錢幣——“大朝通寶”。那么一代天驕成吉思汗為什么要將蒙古汗國開國錢幣定名“大朝通寶”,并借用了“大定通寶”的字體呢?筆者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朝,朝廷、朝代矣,指一個王朝,如秦朝、漢朝、唐朝、宋朝……“大”不僅與“小”相對,指范圍或程度的廣、深,而且還有過于,超過的意思。所以鐵木真稱汗后,想建立一個大蒙古帝國,超過中國的歷朝皇帝。開國錢幣定名“大朝通寶”就不言而喻了。不過,也只有成吉思汗這種自我激勵、激揚壓倒敵國的氣勢,才有了1219年發動蒙古軍的第一次西征,攻滅了花刺子模王朝,在喀勒喀河打敗了斡羅斯和欽察聯軍,版圖擴展到中亞地區和南俄,建立了橫跨歐亞的大帝國?!按蟪▽殹苯栌昧恕按蠖ㄍ▽殹卞X幣的字體,是成吉思汗受金世宗的影響而形成的。成吉思汗1162年出生時,恰是金世宗即完顏雍,于正隆六年(1161年)廢帝(完顏亮)大舉攻宋,他在遼陽即位,年號大定的第二年。金世宗在位28年,在中原利用科舉、學校等制度,爭取漢族地主支持,又加強猛安、謀克權力,擴大了女真族占有的土地,強化了女真族的統治地位。金世宗人稱“小堯舜”,堪稱一代明主。成吉思汗青年時期佩服金世宗擴張本民族土地的做法,同時,金國錢幣以精美著稱,銅質優良,文字清秀,“大定通寶”仿宋徽宗的瘦金體,也是金代錢幣的佼佼者。為此,蒙古汗國開國錢幣“大朝通寶”,借用金世宗年號錢“大定通寶”字體鑄造。但是,“大朝通寶”借用了“大、通、寶”三個瘦金體,而“朝”字則非瘦金體,這也充分體現了蒙古游牧民族的豪放、彪悍之風氣,也說明了元承金制,但在漢化的程度上并不像金人比較崇尚漢文明。
“大朝通寶”作為蒙古汗國開國錢幣鑄行后,到1260年之后“中統通寶”發行時停鑄,1269年元世祖忽必烈推行八思巴文,1285年鑄行“至元通寶”后,“大朝通寶”退出流通領域。
筆者收藏的這枚傳世“大朝通寶”銀錢為漢文直讀,銀幣表面氧化,形成黑色包漿,銀質很好,聲音純正。錢幣直徑22.8毫米,穿孔5.3×5.5毫米,厚1.4毫米,重4.1克,外郭部分磨損嚴重,內穿整齊。雖然該錢制作粗疏不精,但是文字雄渾、自然,遺憾的是,該錢幣經過近800年歲月滄桑,背文已經模糊難以辨認。該幣傳世極少,價格昂貴。1994年蘭州地區一次性窖藏出土214枚“大朝通寶”銀錢后,價格有所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