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紫砂,中國陶瓷藝苑中的一朵奇葩,它是以當地出產的紫砂泥土為原料,通過藝術家和能工巧匠精心構思,塑造成供世人欣賞、實用的各種器皿,成為獨具風格的無釉細陶。尤其是從明代中期開始,在眾多紫砂藝人和文人墨客的共同創意中,紫砂陶從日用品的范疇提煉成具有美學欣賞價值的藝術陶,同時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宜興紫砂的名工和大師,顧紹培先生就是當今紫砂界最具實力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顧紹培先生,1945年生于江蘇省宜興制陶世家,1958年投身紫砂事業,在眾多先輩大師的教澤下,練就了一手扎實的基本功。50年來,在紫砂藝術道路上的不斷學習,不斷積累而形成的文化藝術素養和精湛的技藝,使他在紫砂茶具、紫砂花盆、紫砂花瓶的領域里,都具有非凡的造詣。
顧紹培先生在長期的紫砂陶藝創作實踐中,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基石之上,認為中華大文化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之源,紫砂文化、紫砂藝術應該不斷吸取多種“營養成份”,融匯古今文化、中外文化之精華,才能不斷發展,才能具有時代風貌。他探索研究中國古代銅器文化和玉雕藝術的精萃,研究中國書法、繪畫及古典詩詞的精神氣韻,學而化之,化而用之,鑒古開今,創作了許多紫砂陶藝的經典杰作。
他創作的紫砂百壽瓶,1984年作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代表紫砂陶藝參加德國萊比錫春季博覽會,榮獲金質獎,為祖國、為紫砂陶藝爭得了榮譽。
繼德國捧回金獎之后,他多次參加全國性及江蘇省工藝美術行業、全國陶瓷行業的專業性創新設計評比,先后20余次榮獲金、銀獎。如:1990年創作的“雙百福壽瓶”獲工藝美術百花金杯獎;2002年創作的“仰宇提梁壺”獲上海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金獎及首屆中國工藝美術華藝杯金獎;為中南海紫光閣設計的一對紫砂大型“十六竹千筒”、一對特大“百壽瓶”被永久性收藏陳設;1987年,特大紫砂壺“高風亮節”在香港展出時,以十萬港元高價被海外收藏家珍藏。
縱觀顧紹培先生的紫砂陶藝作品,無論是陳設類的花瓶,還是“賞”、“用”皆宜的茶具、花盆,都具有強烈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征,尤其是他獨創的造型,端莊的風貌,以穩重飄逸的線條所構成的靈變意韻,總在散發著優雅的丈人氣息,激發一種引人入勝的美感。他眾多的創作新品,以雅俗共賞的高格調、高品位,構成了顧紹培先生的個性化藝術風格,形成了紫砂陶藝領域里新一代流派。
他把自己幾十年來在紫砂陶藝創作實踐中的經驗,特別是紫砂陶藝術大型作品創作和制作中面臨的難題和解決的辦法,把紫砂花盆創新設計中的多年摸索出的美學規律、制作技法,把一般人認為的“獨門秘訣”整理成篇,寫成論文公開發表,毫無保留地傳授他人,從設計理論上、技術上、工藝上,為宜興地區紫砂花盆業的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難能可貴。
他為了紫砂事業后繼有人,親自授課,培養學生不下百人,嫡傳弟子不少都成了紫砂陶藝界的中堅骨干,有的已成為高級工藝師。
顧紹培先生正處在藝術創作的成熟和旺盛時期,又適逢改革開放的大好年代,我衷心祝愿他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為紫砂陶藝的發展,為中國陶瓷文化的發展再添新的華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