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20年里,歐洲最偉大的壯舉,就是在蘇聯解體后實現了歐洲大陸的和平統一。然而,金融危機似乎結束了東西歐的和諧期。如果東歐人感覺到自己被西歐拋棄,那么他們可能倒向民粹主義或民族主義。
分歧乍現
在過去20年里,資本主義改變了那些前蘇聯的附庸國。轉型并不容易,“休克療法”、預算減少和大規模私有化,滋生了腐敗,并使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短期內出現嚴重下滑。
但是隨著政治穩定性的提高和與加入歐盟相關的政治變革的推行,中東歐地區享受了超過10年的經濟增長、大規模外國直接投資和穩定就業。
不過,在過去幾個月中,東歐資本主義的發展突然被扼制了,全球信貸市場的崩潰嚴重沖擊了東歐經濟體,流通性危機已經出現。
為了避免形勢惡化,匈牙利總理久爾恰尼在3月1日的歐盟峰會上提出,希望東歐國家能獲得2300億美元的援助,并且主張部分國家快速加入歐元區。他認為,如果得不到幫助,東歐將出現社會和政治動蕩,新的經濟鐵幕將在歐洲形成,將富裕的西歐地區與東歐地區隔離開來。
歐盟領導人回絕了該要求。德國總理默克爾對于拯救東歐的計劃鏗鏘有聲:歐盟中這10個前共產主義國家,受經濟危機影響有輕有重。只考慮往里扔錢是不明智的,當然她不忘補充說,這是來自為歐盟提供資金最多的國家的聲音。
默克爾是反對放松單一貨幣(歐元)管理成員國資格的西方幾國領導人之一。一些東歐成員國想縮短兩年的見習期,以便早些進入歐元區尋求庇護。但默克爾堅持認為,只有這些成員國把本國貨幣和歐元掛鉤,才能加速歐洲貨幣一體化的前期進程。
同默克爾一樣反對降低歐元區門檻的還有盧森堡首相兼財政大臣、歐元區財政部長小組主席容克爾。此外,主張貿易保護主義的法國總統薩科奇則提出,東歐國家將使整個歐盟面臨風險。
種種跡象似乎昭示著,西歐的各國領導在應對危機時,把國家利益,特別是在對金融和工業的國家救助,放在首位,而置歐盟各國的團結于不顧。
這使得作為該地區政治和經濟磁石的歐盟正在陷入麻煩之中。一些中東歐國家的領導層一直在努力把他們的國家帶入歐洲主流社會,他們現在感到自己被出賣了。
前斯洛伐克外交部長、現任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中東歐辦事處的負責人帕瓦-丹默斯說:“人們正在質疑自由民主、質疑市場、質疑歐盟。”
保加利亞自由主義研究中心主任伊萬·克拉斯杰夫則擔心,如果人們失業并陷入債務危機,中產階級的士氣將崩潰。他說:“這些人在過去和西歐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他們現在卻感到自己被出賣了。‘我們盡了全力。’他們說,‘我們遵循了最優的做法,而現在我們卻被告知這些做法是最糟的。’”
這種情況令許多人想起了波蘭那幅非常流行的漫畫,一名拿著波蘭國旗的男子正從一條貼有“社會主義”標簽的、看起來很邪惡的大魚嘴里沖出來,徑直走進了旁邊正在張開大口等待的、看起來同樣邪惡的、貼有“資本主義”標簽的大魚嘴里。
統一還是分裂
一些處于破產邊緣的東歐國家肯定難逃自身發展的問題,但是他們敢于借貸和消費,部分原因是應歐盟要求,放開了固定資本賬戶,并且將銀行出售給西歐。
當東歐國家心甘情愿地加入歐盟時,西歐國家最常重復的頌歌便是金融自由化和自由貿易。這項政策確實有效果,但是也導致東歐國家在經濟下滑期異常脆弱。東歐的民粹主義者很可能借此次危機和西歐援助的不情愿,來指責改革,并可能使改革走回頭路。
有專家將此次危機和1998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做了類比。在俄羅斯的那次危機中,失去了儲蓄的中產階級拋棄了自由民主政治,轉而支持專制主義者普京。一位專家表示:“現在可能會像當時的俄羅斯一樣,喪失對西方的信心。”
但對于多數中東歐國家來說,這個觀點過于夸張。鑒于作為歐盟成員國所得到的從農業補貼到政治穩定的全部利益,那些精英分子將同民粹主義分子改變政治航向的努力展開大力斗爭。他們所掌控的民主和市場導向的政治機構,比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的那些機構要強大得多。
同樣,即便是處于經濟衰退期,這一地區經濟今年的表現預計要強于西歐國家。中東歐地區勞動力成本低、素質高的優勢猶在。正如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首席經濟學家艾瑞克·博格洛夫所說:“盡管發生了危機,中東歐和西歐的長期一體化進程將繼續,現在的發展模式是正確的。”
雖然在保加利亞和立陶宛發生了反政府示威活動,在拉脫維亞發生了暴力抗議活動,而匈牙利國內反羅馬的言論激增,但是中東歐地區國家并不會陷入混亂。
盡管這些27國集團的新成員對歐盟的團結感到擔憂,但他們仍然致力于增進歐盟的一體化。例如,波蘭正在加快實施加入歐元區的計劃。華沙的國際關系中心主任尤金尼烏斯·斯莫拉說:“我們需要的是更加歐盟化,而非更少的歐盟化。”
冷戰時期“最偉大”的指引之光就是歐洲統一的承諾,如今距當時歐洲四分五裂的時期已經20年了,在歐洲即將紀念1989時,人們需要坐下來好好反思,當初的斗爭究竟是為了什么。
西方的陰謀?
東歐的經濟問題是西方的陰謀嗎?或許是。在東歐的歷史上,已經不是第一次提出這個問題了。
如今,陰謀論又回來了。一些人正在散布謠言, 一些有先見之明或者惡意傾向的人正在賣空貨幣、股票和債券,一些人正在使用諸如信貸違約交換等陰險的金融工具,無論發生什么事情,他們都可以從恐慌中受益。這些人可能到處存在,但他們肯定是外國人。
或者有可能是德國密謀將奧地利銀行推向破產,這樣就可以進行便宜收購;或者這是“老歐洲”摧毀不受歡迎的“新歐洲”競爭威脅的方法;或者是法國和德國計劃建立核心歐元區,將那些東方的問題小國排出在外;或者這就是俄羅斯克格勃又一次籌劃已久的圖謀。
但真相通常平凡無奇,金融市場往往是錯誤的。所有認為東歐的悲哀是西方的陰謀的人們,都應該反思一下過去。那些按照推測來說健全的西方機構,將數十億美元借給以缺乏公司治理而著稱的俄羅斯公司,是外部陰謀驅使的么?那些中東歐國家為了爭取早日加入歐盟,而承諾進行政府透明和高效的改革,是西方陰謀主導的么?
正確的用詞并不是“陰謀”,更好的選擇應該是“集體思維”或者“群眾的瘋狂”。在任何的市場化進程中,總有人通過“羊群效應”獲利。例如,那些在1999年8月初就從俄羅斯短期國債市場中撤出的聰明人發了大財,而未能及時撤出的人都損失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