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亞洲金融危機和當前的美國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兩此危機產生的原因有何異同,對金融危機共性的金融監管方面,本文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金融危機 金融監管
2007年美國次債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不斷惡化,次債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進入2008年以來,雷曼公司破產,百年老店美林被托管,各種不確定因素不斷增加。由于受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市場需求疲軟,各大公司紛紛調整企業戰略,整合裁員不斷。據悉為應對金融危機,企業紛紛裁員,花旗、高盛將裁員1.2萬人,同樣汽車巨頭通用將裁員5100人。世界各大央行聯合行動救市,不斷降息,不斷向銀行注資。面對當前的金融危機,10年前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再次被提起,兩者是否有何異同,本文對這兩次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做對比分析。
一、亞洲金融危機的原因分析
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最早出現在泰國,以索羅斯為代表的國際投機的惡意攻擊“泰銖”引發“泰銖”大幅度貶值,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導火索,最后蔓延至整個東南亞。這其實只是亞洲金融危機的外在原因,諸多內在的因素早已為金融危機的爆發埋下了伏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過快的放松管制和資本自由化
過快的資木自由化在金融休系改革、治理結構等各種配套措施尚不完善時,東盟四國在國際金融市場面臨著特定的風險。雖然資本自由化使本國機構可以到國際資本市場借款,增加了資金的來源,但如果缺乏有效監管,資本自由化可能會導致過度的對外借款和由此而造成的短期外債過度增加。這時若出現市場動蕩,就可能出現大量資木外逃,使國內產生支付危機,進而引發金融危機。
2.銀行體系不完善,金融監管缺失
與外國非制造短期資本進入對應,東盟國家對本國金融也也采取放手發展的方式,允許金融機構數目急劇擴張,取消企業的貸款限額,銀行體系監管不嚴,大量的銀行貸款被投入到房地產項目上,加之部分國家政治上的腐敗,大量銀行貸款被浪費而且很多問題又不能及時解決,危機危機的發生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各國的金融監管又十分脆弱。據統計,在1987年~1997年的10年中,銀行的貸款在逐年增加,而貸款損失準備金卻在逐年減少。
3.匯率制度僵化,不能適應金融業的發展
上世紀80年代東盟四國經濟起飛以后,其匯率制度一直采取的是與美元或者是以美元為主的一攬子貨幣掛鉤的固定匯率制度。1995年以后,美元的匯率上升,由于東盟的匯率制度沒有隨之調整,造成本幣實際高估,出口增速降低,進口增加,貿易盈余減少。由于這些國家不能隨著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采用靈活的匯率政策,而采取行政手段將本國匯率維持在扭曲的水平上(高估),必將對其經濟活動產生不正確的信號,導致巨大的“機會成本”,并帶來更大的經濟金融不穩定性,金融市場劇烈動蕩也就在所難免。
二、美國金融危機的原因分析
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爆發乃至形成一種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并非偶然,造成危機爆發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直接導火索,也有基礎性因素,可以說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從宏觀經濟層面看,國際和國內的流動性過剩為此次危機埋下了隱患
在過去5年里,世界各國央行的低利率政策造成了世界性的流動性過剩,較低的資金成本壓低了美國國內住宅的抵押貸款利率,降低了貸款購房的成本,經濟的繁榮使得美國居民收入大幅度上升,二者相互作用形成了對住宅的強勁需求,從而抬高了房地產價格;同時,房價的上漲也使得房主得以抵押房產再融資的形式,將房產的升值套現以超前消費,從而支撐了美國經濟的強勁增長。另外,國際投機資金在房地產市場中的炒作,將住宅市場價格迅速抬高到實際需求決定的均衡價格之上。
2.次級抵押貸款產品設計上存在固有的缺陷
次級抵押貸款產品是建立在房價不斷上漲及低利率假設的基礎上的,在房市火爆的時候,銀行可以借此獲得高額的利潤而不必擔心風險;但如果房市低迷,利率上升,客戶們的負擔必然逐步加重,當這種負擔到了極限的時候,大量違約客戶出現,不再支付貸款造成壞賬,此時,危機必然發生。另一方面,由于貸款發放機構對房地產形勢的判斷過于樂觀,為了追求短期收益,失守了風險防范的基本原則,將大部分資金都以該種形式發放了出去。
3.管理機制上存在的缺陷大大加大了危機爆發的可能性
政府把對次級貸債券這種金融衍生品的評估和監督責任完全拋給私人債券評級機構, 給這些私人機構留下太多操作空間, 結果這些機構采用的評級標準并不十分真實、準確、可靠。在錯誤信息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信貸決策必然是錯誤的決策。
次級債信息不透明。當次級抵押貸款被打包成債券銷售給投資者時, 債券投資者無法確切了解次級貸款申請人的真實支付能力。不透明時往往就會隱藏危機, 這種債務風險不斷積累, 為危機的發生埋下隱患。
三、區別與聯系
亞洲金融危機和美國金融危機,這兩次危機分別發生在金融體系不太完善的亞洲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和金融市場比較健全的美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從產生的原因來看,兩者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但也有相似之處。兩者的差別是危機的導火索不同,產生的基本條件不同。但不可否認的是兩者也有相似之處,那就是政府對金融機構的監管不力,放松了對資本流動的監管,管理制度的缺失,以及不完善。所以我們可以說,不管金融市場多么發達,金融體系多么完善,放松對金融市場的監管,都可能會對金融安全留下隱患。
參考文獻:
[1]張保衛:亞洲金融危機產生的原因及我國應吸取的教訓.山東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版),1999.3
[2]劉 鑫:淺析美國次債危機的成因及影響.理論界,2008.6
[3]鐘 偉:美國次級債市場的現狀及其深遠影響.中國發展觀察,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