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信息不對稱和巨大的監測成本的背景下,企業對環境管制的反應是多樣的。本文通過考慮企業的差異特質,指出企業對環境管制的反應行為差異主要是由企業規模和政府執行力兩個因子決定的。通過劃分環境管制的有效領域,對環境管制手段的綜合應用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 環境管制 企業 反應行為
一、一般環境管制手段及其效果
政府對企業進行環境管制的主要目標是使企業污染的外部性內部化。其具體的手段包括:標準、禁令、(不可交易的)許可證或配額、分區、責任。標準一般包括技術標準和執行標準,即通過規定企業的經濟行為中所使用的技術和方法而迫使企業降低污染排放。這個方法,較為簡便,而且檢測成本低,在許多地方被廣泛使用。但技術管制一個主要的問題就是飽受爭議的技術標準的制定。禁令一般都是禁止性控制,可能是技術控制也可能是執行控制。它一般和標準同時施行,以確保標準得到執行。(不可交易的)許可證或配額主要是政府通過總量控制來限制污染排放。總量控制一般表現為對新企業的進入限制。某種程度上,是通過限制產出擴大來限制排污的。因此,被廣泛的受到非效率的批評。分區則一般是指根據環境污染的地理差異與環境資源稟制定分區以便進行環境管理,其目的是充分考慮到環境管理的空間上的異質性。責任工具則一般是指一些用以確保規則執行的工具,如懲罰、罰款、責任及履約擔保的工具。這套工具的本質是保證其他規則執行的規則。
二、企業的反應行為及原因
政府環境管制手段的執行就是政府和企業的一個博弈過程。對于任一環境管制手段,不同行業、不同規模的企業有不同的反應行為。但經驗的看,大部分國家的環境管制是針對同行業制定的。政府環境管制下的企業反應行為,有兩個主要的影響因素,企業規模和政府執行力,因為不同的企業規模對環境管制的承受能力不一樣,有學者認為:中小企業經濟規模過小也是影響污染治理的因素之一。而政府的執行力,更是關系到環境管制的執行程度。不同的企業規模,即不同力量的企業,與不同地方政府執行力的差異,會導致不同的博弈組合與博弈結果。傳統的博弈模型是將企業與政府的博弈設定為零和博弈。有人指出,企業和政府的環境博弈是一個零和博弈。其實不然,因為這個假設是建立在企業環境行為傳統假設之上的,并且忽視了技術創新的因素。而基于波特假設的企業行為,企業可以通過積極遵守環境管制而獲得先動優勢,從而與政府獲得雙贏。那么在政府管制環境污染行為,企業生產環保產品的情況下,就是非零和的博弈結果。
因此,假設某一污染行業內,企業規模有大、中、小三類。大型企業在生產上有一定的規模效應,具有較強的技術優勢,在排污治理上,也有一定的規模效應。中型企業有一定的技術特點,針對某一地域市場或特定市場生存,在排污治理上,成本較高,基本上沒有規模效應。小型企業針對某一地域市場或特定市場生存,規模較小,排污治理會使其負擔較大的成本,限制其生存。這三類企業,對環境管制反應各有其特點。針對同一管制,大企業具有較強的應對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積極性。因為排污治理,不僅是個投入問題,也是個技術問題。大企業在環境治理的技術創新中,既有能力,也有沖動。熊彼特認為,企業規模越大越有利于創新投入。因為大企業既能承擔技術創新所需要較高的固定成本,又有能力把技術創新作為利益最大化的手段,而且創新活動本身的專業化和分工的效率,會產生規模效益。也有學者指出小企業更有創新的沖動,在技術創新上有更多的數據可以支撐小企業做出了更多的技術創新。但是,離開技術類型和技術原理談企業規模在技術創新上的差異是沒有意義。因為不同的技術種類,需要投入的成本是不一樣的。經驗的看,有的技術創新只需要少量的實驗的成本,而有的卻需要巨大的前期投入。而環境治理技術的創新,一般認為需要較大的成本投入。沒有任何文獻顯示,小企業在環境技術創新上取得了相關成果。
三、環境管制的改進
針對企業在不同行業、不同規模、不同政府執行力背景下的行為,要使政府的環境管制更有效率,而不被扭曲,一方面要根據行業和企業規模,分別設計環境管制制度。我國目前的環境管制,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三同時”制度、排污申報登記和排污許可證制度、限期治理制度、企業“關停并轉”、排污收費制度等。除了企業“關停并轉”是針對小企業的,其他的相關環境管制制度并未就企業的大中小進行細致的考慮和區分。這也導致我國環境管制執行困難的重要原因。從國外的經驗來看,環境管制制度的設計是無比的瑣碎和細致的。而環境管制制度的完善本身是一個制度變遷的過程。因此,針對企業的行業和規模的異質性,制定操作性強的環境管制制度,分別制定相對有效率的技術標準和執行標準,是可行的選擇。
另一方面要提高政府環境管制執行力。提高政府環境管制的執行力,不僅需要在擴大地方政府的財政能力,還需要加強廉政建設,這是一個漫長而緩慢的過程。但是同時可以通過制定一些環境信息工具,協助政府提高環境管制執行力,降低環境管制執行成本。如建立環境信息公開制度,使企業和政府的環境工作實現公開化、透明化。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政府的監督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公眾、輿論的壓力,避免環境管制尋租,迫使政府提高環境管制執行力。
此外,大量使用一些激勵性的管制制度是不僅可以緩解政府執行力低下的困境而且可以激勵企業的技術創新。目前,國際上相當一些效果良好的環境管制制度,在我國尚未得到應用,如押金——退款制度,退還排污費制度。押金——退款制度能避免環境執法部門排污費征收難的窘境,而且能大量的降低監督成本,一定程度上,緩解政府執行力低下的困境。由于退還排污費制度的主要特征是對不同企業征收與排污成比例的排污費,返還與產出成比例的排污費。這會極大的鼓勵單位產出排污較少的企業,能有效的調動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和減污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