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WTO金融協議大大削減發展中國家對外資銀行進入的限制措施。與WTO談判前相比,談判后外資銀行在發展中國家包括中國,顯著加快了進入和發展速度。金融協議促進了外資銀行的擴張。
[關鍵詞] WTO 金融協議 外資銀行進入
一、WTO金融服務協議
WTO金融服務談判正式開始于烏拉圭回合,于1997年底,達成第一個《全球金融協議》。協議中最關鍵的部分是各國做出的關于金融服務貿易的承諾。這些承諾分為兩個維度:
一個是承諾所覆蓋的子行業。以商業銀行資產負債業務為例,協議對其細分為8個子行業。總體來看,歐洲及中亞地區、中東及北非地區發展中成員的平均產業覆蓋率最高,在90%~100%。亞太地區和拉美地區次之,約為70%~80%。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產業覆蓋率更低,約為50%~60%,加勒比海島國最低,平均只有25%。
另一個維度是承諾所保留的限制政策。WTO允許成員在承諾中保留對銀行準入和國民待遇的限制措施。69%的發展中成員保留了各種不同的限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限制外資銀行設立,約一半的成員保留了此類限制。主要措施包括:禁止設立、審批、規定設立資格、數量限制等。其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是審批措施,約占35%。
2.限制業務范圍,約45%的國家保留這一限制。對貸款業務的限制略多于存款業務。
3.限制外資持股比例,約30%的國家保留這一限制。對外資入股已有銀行的限制多于新設銀行的限制。
4.限制外資銀行的資產、設施規模,包括明確規定數值上限、比例等。
5.限制外資銀行的雇員國籍、數量等。
6.限制外資銀行享受補貼和稅收等方面的國民待遇,只有29%的成員使用了這一限制。
二、談判對外資銀行進入發展中國家的影響
《全球金融服務協議》雖然保留了一些限制政策,但保留限制措施的成員國比例不高,談判后各國對外資銀行進入的限制有所放松。根據世界銀行對各國銀行監管政策所做的調查,本文計算出發展中國家在五年間拒絕外資銀行進入申請的比率。發現談判前后各國平均拒絕率由20%下降為10%。談判前平均每個國家每年有1個外資銀行進入,談判后是2個。從外資銀行數量來看,半數以上的國家存在10個以下的外資行;近25%的國家存在11個~20個外資行;存在21個~30個外資行的國家占9%;而存在30個以上外資行的國家占13%。
談判后外資銀行在資產規模上也得到進一步擴展。根據世行調查,發展中國家外資銀行資產占銀行同業的份額平均由1999年的30%上升到2005年的47%。而且外資行資產份額超過50%的國家由1999年的8個增加到19個,增長了2.4倍。
三、中國的外資銀行進入與發展
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WTO時,共有164家外資金融機構。但到2006年9月, 躍升至232家營業機構,總資產超過6000億。2006年底,入世過渡期結束,監管政策明確了外資分行與子行的經營范圍差異,一批外資銀行分行開始專制為具有法人地位的子行。到2007年年中,中國共有外國銀行分行145家,外商獨資銀行15家(下設分行68家),外商合資銀行4家(下設分行5家)。截至2008年9月30日外資銀行的總資產比入世前增長了近2.5倍。
入世后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不僅僅表現為數量的增長,更重要的是市場領域的擴展。以往受政策、市場環境等因素的限制,外資銀行主要定位于“外匯銀行”、“富人銀行”。而2007年,外資銀行開始在人民幣業務領域展開攻勢。以上海為例,2007年末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余額同比增長62%,當年新增量是2006年的2倍。除了與中資銀行短兵相接,外資銀行也在基本尚屬空白的細分市場大做文章。在中資銀行涉足較少的中小企業領域,外資銀行發揮管理經驗和技術優勢,推出針對性產品。比如荷蘭銀行、東亞銀行的中小企業理財產品,花旗銀行、渣打銀行的中小企業貿易融資產品。在金融服務更為薄弱的農村地區,外資銀行利用國家政策支持優勢,開始在局部地區設立營業機構。如匯豐銀行在湖北、重慶、福建設立的村鎮銀行,渣打銀行在新疆推出的小額農貸試點項目等。在地理空間上,外資銀行開始從東部的經濟中心城市向二線城市和中西部地區擴展。在東部的二線城市中,蘇州、杭州、寧波、東莞等地頗受青睞;而成都、重慶、武漢、沈陽則成為進軍中西部和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橋頭堡。
除了開發空白市場、拓展地理空間,外資銀行還通過入股中資銀行,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并獲得業務本地化經驗和政府關系資源。截至2007年末,已有35家外資金融機構入股23家中資銀行,投資總額達到200多億美元。在入股對象上,除了國有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以外,經濟發達城市的本地商業銀行也成為外資銀行追求的對象。外資銀行還利用在境外從事保險、證券等混業經營的經驗和技術,在華投資或參股設立保險、證券、期貨、租賃等金融機構。
目前,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的蔓延,中國正成為外資銀行的避風港。雷曼兄弟破產后,匯豐、花旗、恒生、德意志銀行等外資銀行不僅沒有放緩在華的擴張腳步,反而都加快了在中國的營業網點布局速度。比如,華僑銀行、瑞穗銀行等在珠三角地區設立分支機構;渣打銀行在南昌設立分行;恒生銀行,在天津設立第二家分行。由于中國經濟的穩定健康發展,在華外資銀行受此次金融風暴影響較小,總體繼續保持穩健運行。2008年1月~9月在華外資銀行共實現利潤101.2億元,同比增長112.7%。
WTO金融協議幫助外資銀行成功降低了中國的政策門檻。這不僅使越來越多的外資銀行跨越國境進入中國的大中型城市,而且使其業務范圍更加廣泛,對中國市場經濟的參與程度更加深入。中國為外資銀行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穩定的需求,外資銀行也為中國提供了豐富的金融產品和融資資源,有利于中國經濟的發展。
參考文獻:
張 珂:WTO金融談判對發展中國家銀行業開放的影響研究.清華大學博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