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任何一個現代企業的發展都回避不了企業倫理的構建問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倫理價值是企業的必然選擇。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應把“自由與責任并存”,功利價值與倫理價值相統一等作為基本倫理價值取向。培育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倫理,需要社會、政府、企業和員工的共同努力。
[關鍵詞] 市場經濟 企業倫理 倫理價值 功利價值 實現
近年來企業倫理建設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當前,我國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企業倫理缺位嚴重,企業在利益驅動下一味追求功利價值而忽視倫理價值的實現,從而使得不少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非道德問題頻出,嚴重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損害著我國企業的國際形象和國際競爭力。因此探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的倫理價值取向及實現路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諧健康發展必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追求倫理價值是企業的必然選擇
1.企業追求倫理價值是解決系列現實問題的迫切需要
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企業倫理受到許多國家的重視,取得了快速的發展。目前,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完善時期,相關法制不夠健全,科學的企業倫理觀缺位,企業在利益驅動下一味追求功利價值,使得不少企業在市場競爭過程中非道德問題頻出,其中企業內部倫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勞資沖突、工資及系列社會保障得不到落實等等;企業外部的倫理問題表現為企業與國家、社會、環境及其他企業等的關系沖突中,如誠信危機;偷漏稅損害國家利益;制假售假擾亂市場秩序,損害廣大消費者的利益;企業間不正當競爭;為謀一己之利破壞生態環境等。這些問題不利于企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助長了不良社會風氣甚至導致社會秩序的惡性循環,損害了企業員工和消費者的切身利益,影響了可持續發展。因此探究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的倫理價值取向及實現路徑,構建民族性與時代性相結合的企業倫理價值觀,是解決系列現實問題的迫切需要,是惠及國家及個人,當代人與子孫后代的重要問題。
2.企業追求倫理價值是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有序發展的基石
(1)企業倫理的核心競爭力意蘊
企業倫理作為企業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企業及其員工的發展具有深刻而長遠的意義。作為精神層面的軟約束,企業倫理直接影響了企業核心價值觀的制定:它所包含的善惡標準及道德精神指導著企業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規范著企業乃至所有員工在經營活動中的實踐行為,為企業在經營管理活動中處理各種內外關系、權衡利弊輕重提供了根本性的向導。企業文化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價值觀又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要素,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講,企業倫理引導了企業的前進方向,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具有企業核心競爭力意蘊。
(2)企業追求倫理價值是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的必備要素
就企業而言,企業倫理是其核心競爭力;就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整體而言,企業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企業追求倫理價值是市場經濟有效運作的基礎,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盡管競爭機制與價值規律是市場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律,追求功利是市場經濟的內在驅動力和活力所在,但必須清醒認識到:功利價值的追求需要倫理價值作為向導,如此才能協調競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使市場資源得到真正的優化配置;才能使企業倫理建設與市場經濟中法制建設相輔相成,構建出公平、公正、有序的市場體系。從此意義上講,企業倫理是健全現代市場體系的必備要素。
(3)追求倫理價值是企業融入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必然要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斷發展完善的經濟體制,也是充滿活力,對外開放的的經濟體制。在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背景下,謀求國際合作是我國企業的必然選擇。企業的國際化發展要求企業必須構建一套完善的企業倫理,這樣的企業才能為他國所接受。面對企業倫理這一國際化議題,現代化的企業必須是遵守普適倫理的企業。
二、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企業基本倫理價值取向的分析
1.樹立“自由與責任并存”的觀念
“如果不談談所謂自由意志、人的責任、必然和自由的關系等問題,就不能很好地討論道德和法的問題。自由意志是成為道德主體的前提條件,現代企業制度中的企業具有獨立意志,作為經濟實體可以自主經營、自我積累、自負盈虧、自我發展。同時,自由意志往往和道德、法不相分離,自由即意味著責任。意志自由絕非道德主體可以隨心所欲,他們的自由是相對的。在經營管理活動中企業道德主體必須對其做出的自主選擇承擔相應的道德責任。
樹立“自由即責任”的企業倫理價值觀,一方面意味著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道德主體得到尊重,獨立自由的意志不受政府的過多干預;另一方面,企業作為道德主體自覺自發提高企業所有成員的道德修養,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積極承擔優化社會風氣的道德責任。
2.確立功利價值與倫理價值相統一的觀念
現代企業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這是“經濟人性格”,也是功利價值與倫理價值沖突的表現。需要明確的是倫理價值與功利價值是可以協調統一的,二者并非水火不容,此消彼長的關系。當實踐主體的特殊利益追求符合普遍性的要求,不違背法律規定、倫理道德的要求,實踐主體特殊利益的追求本身就是善的。“‘共同利益’在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是由作為‘私人’的個人造成的”。
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應該是協調相長的,即社會整體利益與企業利益是共存共生的。基于對功利價值的追求,各企業團體充分發揮其自身的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在企業倫理的指導下實現他們自身的需求,以及對社會的價值,如此一來,物質財富增加使社會整體的功利追求也得到滿足,又反作用于企業的功利價值追求,長期的良性互動循環,內在統一了社會整體與企業個體的功利追求。此外,由于市場經濟是一種規則經濟,需要各種規則來規范調節市場主體的行為。道德能夠為經濟發展提供價值導向和倫理支持,因此,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辯證地看待功利價值與倫理價值的關系,確立功利價值與倫理價值相統一的價值觀。這對于市場經濟的良性發展,對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意義。
3.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社會的理念
“組織雇傭各具特色的個體,是因為他們能給組織帶來多種選擇上的優勢。但當員工處于強文化的作用下,試圖去適應文化要求時,這種行為與優勢的多樣性就喪失了。”羅賓斯的話鮮明體現出,堅持以人為本理念對于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在自由、開放、競爭激烈的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經營堅持以人為本,一是要尊重、關心、理解、信任員工、充分發揮其潛能,促進其自由而全面地發展;二是要做到公平待人、公正處事。如此,才能實現企業和員工在利益上的雙贏。
服務社會是對企業更高層次的倫理要求。企業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既是經濟實體,也是倫理實體,在建設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企業還應主動承擔為社會服務的倫理責任。在經營活動中不僅不應損害社會利益,還應盡其所能為社會公益事業多做貢獻。胸懷社會之理念的實施,可規范和優化社會經濟風氣,促進社會事業發展,最終將為企業帶來更為長遠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4.樹立以質量為生命,以誠信為根本的理念
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古代商家遵循的基本職業操守。因為古人在長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深知誠信無欺、誠實無妄是獲得長久大利的不二法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間的競爭愈發激烈,任何一個企業若想在市場中通過公平有序競爭獲得一席之地,必須牢記祖訓,以誠信為本。
質量和誠信一樣,都是企業的名片和標簽。商品質量是企業的誠信的直接體現,上乘的商品和服務質量也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社會公信力,直接決定著企業的經濟、社會效益甚至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因此,企業必須把質量視為生命,把質量和誠信作為企業經營的核心理念長久堅持下去,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更須做到這一點。
5.培養看護生態環境的道德主體意識
人類文明發展史特別是現代大工業發展史反復告誡我們,人與自然必須協調共存,否則在人與自然的惡性循環互動中,人類最終將會走向毀滅。因此,現代企業必須培養看護生態環境的道德主體意識。首先,應該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內在價值,以自由的情感關懷自然,以自覺的責任心看護我們共有的家園,而非僅僅以認識者和實踐者的姿態來表達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人類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可以體現在用科學技術去理解、愛護自然,真正從心靈上顯示出人類的主體地位,與自然和諧發展。
其次,作為意志自由的道德主體,企業應自覺擔負看護生態環境這一人類無機身體的道德責任,從倫理思維上確立生態共同體的倫理價值觀,堅持適度原則,當利益與對生態的道德責任發生沖突時,利益應讓位,著眼于未來發展把可持續發展理念當作企業最高倫理準則。這樣便能提升真正有價值的道德主體,情感體驗自由的主體。
三、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實現倫理價值的基本路徑
1.加強企業倫理制度建設
企業應從大局和長遠利益出發,不斷加強和完善倫理制度建設。制定涵蓋企業內外部各種道德關系,涉及企業理念、道德意識、道德規范、道德精神、道德傳統以及道德實踐各方面的詳盡倫理守則。倫理制度建設還應包括是否履行企業倫理的獎懲制度,獎勵先進,懲罰不良行為,樹立良好的企業倫理風氣。雖然倫理守則不能像法律法規一樣起到強制性的約束作用,但是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企業倫理的軟約束作用也不容小視。企業制度的強制規范本身也需要道德合理化的支撐,這樣才能在企業全體成員中達成共識。
2.樹立優良的社會倫理風氣
企業倫理的建設還需要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和關注。政府乃至整個社會對企業的評價不能單看重其經濟效益,更應視其企業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而定。講究誠信,關懷員工,注重生態環境的企業等也應成為評價要素之一。政府的正確評價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發展方向,也會給社會輿論提供向導。優良的社會倫理環境可以提高社會整體道德素質,也能夠對企業起到約束和監督作用,使企業自覺建設企業倫理,并且外化企業的行為當中。
3.提高企業領導者的企業倫理建設的素質和能力
企業領導者作為企業的決策者和掌舵人,為維護企業的長遠利益,必須充分認識企業倫理建設的極端重要性;不斷強化領導企業倫理建設的素質和能力;樹立科學的企業倫理觀;積極領導構建本企業的核心道德價值觀;主動承擔道德主體的責任,協調統一功利價值和倫理價值;構建企業倫理建設的有效運行機制,保障企業倫理的貫徹落實,身體力行,成為員工踐行企業倫理的榜樣示范。
4.強化企業員工對企業倫理的執行監督能力
企業倫理能否得到貫徹落實,不僅取決于企業領導的企業倫理建設能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員工對倫理的執行和監督能力,因為員工既是企業倫理的具體執行主體,也是企業倫理制度制定和執行情況的有力監督者。在當前員工的企業倫理素養普遍不高的背景下,更須強化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倫理素養。為此,企業必須組織化、制度化地對其員工進行教育培訓,使其員工諳熟企業倫理具體要求的同時,樹立執行和監督企業倫理的主體意識。如此,才能將企業倫理內化為員工的意識理念,進而在實踐中外化為行為準則,從而保障企業倫理的執行效果。為此,企業還應加強民主建設,優化民主氛圍,鼓勵并創造條件讓員工積極參與企業倫理建設,以提高員工監督和自我監督的能力和意識,有效落實企業倫理價值。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2~153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75~276
[3](美)斯蒂芬.P.羅賓斯:組織行為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527~528
[1]龔 群:道德哲學的思考[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83~113
[2]高 櫻:企業倫理觀教育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J].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