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從當代大學生消費現狀出發,探討了大學生消費行為的非理性表現,并提出了對大學生消費行為進行正確引導的對策及引導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
[關鍵詞] 大學生消費 引導 消費觀
一、大學生消費現狀
1.大學生消費呈多樣化發展
大學生易于接受新事物,在購買商品時比較喜歡追求新穎和時髦,往往容易成為新產品、新品牌、新消費時尚的追求者、嘗試者和推廣者。在挑選商品時也非常注重商品的色彩、造型和藝術品位,希望商品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體現自己的審美觀。求名心理在大學生中是普遍存在的,一些名牌產品及企業由于產品質量優良、知名度高且聲譽良好,市場競爭力強而備受大學生的青睞,品牌消費已逐漸成為一種時尚。“溫飽”消費只占三成,吃飯穿衣每月花費不大。本次調查以大二、大三學生為主,共發放了550份問卷,收回有效問卷530份。調查發現,有98.1%的學生主要經濟來源是父母,大部分月消費在1000元左右,消費額度屬適中。像滿足以前意義上的“溫飽”消費只占學生日常消費的30%而已。書籍消費在5%以下愛買書的大學生不多,現在大學生越來越不愛買書了。64.2%的同學用于購買書籍的費用僅占總消費5%以下,即便這5%,還有很大一部分購買的是服飾、化妝、漫畫等方面書籍。
2.大學生消費心理的從眾和個性化矛盾
大學生的需求、購買動機與行為既具有從眾化的一面,又具有個性化的一面。大學生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跟從模仿大多數同學或其他群體的消費行為與方式,以保持自身行為與多數人行為的一致性,避免個人心理上的矛盾和沖突。因此,從眾現象在大學生中尤其普遍。但另一方面,大學生的購買與消費決不是盲從的。每個大學生自身條件不同,個性心理存在差異,隨著他們的自我意識的不斷加強,消費經驗的不斷豐富,其消費行為的個性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他們在消費過程中還喜歡標新立異,希望能夠以獨特的方式顯示自己的品位。因而,他們往往喜好個性化的商品用以突出自我。
56.6%的同學擁有電腦。特別是對新生來說,電腦已經成為入學的必備“家當”之一。但在這些擁有電腦的同學中,58.5%的同學是將電腦用于玩游戲、上網聊天等娛樂活動,只有26.4%的同學用電腦來學習。 服飾、化妝品成女生消費大頭 品牌成為第一考慮因素 .對于絕大多女生來說,各種服飾、化妝品消費是日常消費的一個大頭。
3.人際人情考試消費
當代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類型繁多,師生、同學、朋友、社團等等,大學生發展和延續這些人際關系,在某些情況下就不得不以人際人情消費為依托。現代社會本就是由人與人之間關系組成的,大學生中的正常的人際人情消費本無可厚非,但有些大學生人際人情消費過了度,消費項目增加,追求感官刺激已經成為引人關注的現象,曾經作為普通市民夜生活象征的歌舞廳已經悄然.遍布于高校的周圍,而作為新興娛樂形式的網吧更是星羅密布。如此狀況,涉世未深的大學生很難在不良的外界誘惑面前把握住正確的方向。 戀愛消費成男生消費的“主戰場” 戀愛消費。考證、出國成為大學生消費新增長點。隨著大學生對今后出路問題的進一步關注,考證、出國就成為兩大重要砝碼,大學生花在這兩方面的錢也一年比一年多,這成為大學生消費新增長點。
二、大學生消費的正確引導
學生們花錢大多沒有計劃性,很可能出現家長給多少就花多少、看到別人買什么自己也買的情況,隨之而來的就是攀比心理,在這個方面我們要注意正確引導。
1.優化消費的學校氛圍,提升大學生消費的觀念理性
環境對人的影響,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從全社會的大環境來說,要大力培養科學、理性的消費觀,要旗幟鮮明地反對奢侈、腐化的生活方式,反對金錢崇拜和物欲主義,積極營造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社會環境氛圍;從高校周邊的小環境來說,應由各部門聯手進行清理和整頓,堅決從源頭上消除大學生非理性消費行為的一些誘導因素,使高校周邊能夠成為大學生學習、生活、休閑的理想去處,使得大學生在正確觀念的指引下進行消費。
2.加強學生管理,建立大學生消費的制度理性
消費既是一種個人行為,更是一種社會活動。而這些行為在一開始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制定具有約束力的行為準則和規章制度是規范大學生消費行為的重要措施,同時,為了維護正常的教學社會秩序,保證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從制度上適當禁止他們的一些不良的、非理性的消費行為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對大學生的抽煙、酗酒等行為應嚴格禁止。此外,高校還應加強對獎、貸、助學金和有關補貼的管理,要杜絕一手拿補貼、一手高消費的現象。
3.家庭教育中注意的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即孩子的榜樣,因此,父母要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自己的消費行為、消費方式,不用自己教,孩子也會認為是最好的。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不能讓自己的不當言行,在孩子的身上造成不良的影響。
4.加強自我教育,促進正確的消費價值觀的形成自我教育是所有教育中最為關鍵的一環,也是最為有效的教育途徑
我們教育有沒有效果,關鍵是受教育者有沒有真正的認同。認同了就會不斷地去踐行,也就達到了教育的目的。如果這種消費不利于自我的健康成長、自我的全面發展,已經對他人、對社會、對自然環境已經構成了危害,就應該改正錯誤的消費觀念,不斷修正自己的消費行為。
參考文獻:
[1]張旭亮:大學生消費行為及消費心理探析.邊疆經濟與文化
[2]劉志偉:在校大學生的消費心理特點及企業營銷策略.商業研究,2002,(24):85~88
[3]彭小丁:目前我國大學生的不良消費行為及其對策研究.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4:1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