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對武漢建筑業服務外包優勢和問題的研究,理清武漢建筑業服務外包思路,為“兩型社會”建設和武漢城市圈綜合配套改革提供建議。
[關鍵詞] 建筑業 服務 外包
一、引言
隨著“經濟全球化”熱潮的深入發展,服務外包已經成為繼上世紀80年代國際制造業轉移以來席卷全球的新一輪產業轉移。跨國公司出于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需要,紛紛將他們的非核心業務分離出來,外包給第三方。中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市場規模大,產業體系完善,人力資源豐富,成本低廉,基礎設施好,正成為繼印度、愛爾蘭之后國際現代服務外包重要目的地。
二、服務外包的概念
服務外包是指作為生產經營者的業主將服務流程以商業形式發包給本企業以外的服務提供者的經濟活動。服務外包的發包方可以是企業,也可以是政府和社團組織等。根據地理分布狀況,外包又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在岸外包和離岸外包。在岸外包指外包商與其外包供應商來自同一國家,生產服務活動在國內完成;離岸外包指外包商與其供應商來自不同國家,生產服務活動跨國完成。服務外包的本質,是企業以價值鏈管理為基礎,將其非核心業務通過合同方式發包、分包或轉包給本企業之外的服務提供者,以提高生產要素和資源配置效率的跨國生產組織模式。由于外包服務往往以跨國公司的非核心商業流程為主,技術含量和附加值相對較低,因此,發展中國家在承接外包服務方面擁有低成本優勢。
三、武漢建筑業服務外包的意義
服務外包可降低成本、優化產業鏈、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其產生的外溢效應對于發展中國家提高技術創新和管理模式創新的能力,提高企業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能力,提升國際分工地位都將發生重要作用。我國經濟增長中面臨的資源約束加劇、生態環境惡化、能源危機問題突出等瓶頸,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拓寬發展路徑。因此,抓住機遇,實現從“世界工廠”到“世界辦公室”的轉變,承接服務外包產業轉移,是產業轉型的必然選擇,將為經濟發展提供巨大引擎。
與上一輪制造業離岸外包相比,這一輪離岸外包最為顯著的變化就是:企業設計、研發、營銷等核心關鍵業務開始外包。特別是以遠洋運輸為載體的現代物流業、工程設計咨詢和建設業、旅游業、分銷業等產業。服務外包是中國企業尋求海外發展、戰略轉型、經營模式創新和獲取新的專業服務商機的重要途徑。
由于全球服務外包的迅速發展及其所蘊藏的巨大發展潛力,我國已經把服務外包作為發展經濟的一個新增長點。國務院在“十一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在全國建設若干個服務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商務部2006年開始啟動了承接服務外包的“千百十”工程,確定的首批五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分別是大連、西安、成都、上海、深圳;2007年初,天津、北京、南京、杭州、武漢和濟南被認定為第二批“中國服務外包基地城市”。
武漢是中部地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的城市。在以武漢為中心的100公里半徑內,集中了黃石、鄂州、孝感、黃岡、咸寧、仙桃、潛江、天門等8個中小城市,已經形成湖北乃至長江中游最大、最密集的城市群,具有鋼鐵、汽車及機械、電子信息、石油化工四大支柱產業,以及環保、煙草食品、家電、紡織服裝、醫藥、造紙及包裝印刷、橋梁建筑七大優勢產業。
目前,服務外包產業已列入湖北省、武漢市“十一五”重點產業發展規劃。武漢如何抓住新一輪離岸外包的機遇,參與到全球的價值鏈和供應鏈中,進而帶動自身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增加就業,促進GDP增長,對于我們創新利用外資模式、積極有效利用外資具有重要意義。
與此同時,隨著建筑業的逐步放開,我國現行大量的工程材料、技術、工藝與施工組織能力,將因為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而加速淘汰。讓這些技術和能力轉移到其他可能的國家和地區,是最大限度減少資源浪費的最佳選擇,是國際資本市場的規律,也是我們實施“走出去”戰略的一項重要途徑和策略。事實上,目前大量發展中和欠發達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與我國相當或落后于我國。我國作為一個建設大國和發展中國家,在工程建設方面已經形成的以質優價廉實用為特征的技術和生產能力,比較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生產體系更能適應這些發展中國家的需求,具有更高的綜合經濟性。而“走出去”把現有的過渡資源轉移,不僅堅持了資源利用的最大化,而且還有效減輕了國內市場的壓力,為我們承受國際先進承包商的強力擠壓,并保有必要的時間和空間來融合汲取更為先進的技術做好準備。
四、武漢建筑業服務外包優勢及存在的問題
武漢不但是“九省通衢”之地,也是全國最重要的科教基地之一,科教綜合實力在全國大城市中居第三位。武漢市有58所普通高等學校,人力資源豐富,人力成本相對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低得多。其科技資源、人才優勢、成本優勢是發展服務外包的實力證明和希望所在。作為建筑業最具“含金量”的產品,橋梁與鋼結構是武漢地區的強勢產業,六家“國字號”企業擁有的特(甲)級資質,使武漢在全國乃至世界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力。中鐵大橋局——中國惟一的國家級特大型造橋專業企業;中鐵大橋勘測設計院——中國惟一的橋梁科學院與設計機構;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以承接深圳地王大廈為標志,創造了兩天半施工一個結構層的“新深圳速度”,將中國超高層建筑推向了國際先進水平;中鐵十一局——50多年來先后承擔青藏、成昆、京九、大秦等20多條鐵路干支線和成渝、京珠、京滬、京福等10多條高速公路的建設以及多處橋梁、公路、機場、能源、郵電、港口等工程施工;中交二航局——中國建橋產業的骨干企業,產品遍布全國以及東南亞、南亞以及中東地區;中國一冶集團——50多年來一直擔負我國鋼鐵工業重點企業的建設任務,先后完成了以武鋼工程為代表的一大批冶金、機械、化工、電力、通訊、路橋及民用等行業的系統工程和一批國外項目,包括韓國蒲項、北京奧運會“鳥巢”等一批鋼結構工程;武船重工有限公司——近年來先后承建包括杭州灣跨海大橋等30余座跨江、跨海、跨谷的懸索型、斜拉型、鋼管拱型、鋼箱拱型橋梁的鋼結構制造以及西昌衛星發射架等多處鋼結構工程。這些為發展武漢建筑業服務外包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
但是,武漢造橋企業無人牽頭召集整體產業、謀劃發展大計;涉橋企業之間合作松散,缺乏正規聯動機制;企業之間信息溝通不足,錯失一些工程良機;造橋產業雖開始顯露帶動地方經濟發展效應,但深度挖掘不夠,配套供應商在漢跟進有限。
目前,我國建筑業市場仍然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階段,市場主體行為不合理、行業壟斷、部門分割、地區封鎖影響和干擾了統一、開放、競爭的建筑市場的形成。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形成了條塊分割的行業結構,地方政府難謀其“政”。懂得國際工程管理的總承包項目管理人才、懂得工程索賠的合同管理人才、能熟練準確地計算國際投標報價的人才、能熟練運用國際上或工程所在國的各種法律法規維護自身利益的人才嚴重缺乏,不利于提高企業的國際競爭能力。我國有著大批高水平的各個行業的技術專家,他們是從事國際工程咨詢的重要力量,但卻十分缺少國際工程咨詢企業家帶領工程技術專家隊伍去開拓國際市場。特別是缺乏外向型、復合型人才和熟悉WTO條文,掌握國際慣例,外文水平高和懂法律的人才。
五、對策建議
現在在海外建筑工程承包市場上,不僅需要建筑技術,更需要工程管理的高新技術、國際融資籌措能力和技巧,以及對工程項目的綜合解析能力。
建筑業企業要以市場為導向,從自身優勢出發,準確進行市場定位,形成總承包、專業承包和勞務分包的承包商體系,形成大中小企業,綜合型與專業型企業互相依存、協調發展的行業組織結構,滿足投資主體多元化和建設項目組織實施方式多樣化的需求。通過重組、兼并、改造等方式,創建一批資金雄厚、人才密集、技術先進,具有科研、設計、采購、施工管理和融資等能力的大型工程公司和“龍頭”企業,提高企業對建設工程項目的綜合服務能力,在國內外市場上建立自己的品牌,樹立良好信譽,形成綜合競爭能力。
政府要以有效機制指導并推動武漢產業集群的發展規劃并組織論證,制定相關政策,在科技發展項目上給予支持,建立“合力”協調系統,包括人才環境在內的服務體系建設以及提供共享的軟、硬件環境等。核心企業發起,產、學、研結合,組建“集群”各方產業聯盟的行業協會,協調發展、溝通信息、降低行政和企業成本、規范行業行為。
由于建筑生產的特點和現有的科技發展水平,施工機械化、智能化不可能完全取代施工現場的手工勞動,因此,要逐步建立一個符合國情和建筑業特點的一線生產人員操作技能培訓和市場準入的健全體制和運行機制,大力提高一線生產人員的操作技能水平。
參考文獻:
[1]肖振宇:服務外包——接軌國際高端服務業.廣州日報,2007.07.18
[2]洪可柱 許其貞 趙 慧:創新發展打造武漢橋梁與鋼結構產業集群.中國建設報, 2007.03.28
[3]http://bbs.yingjiesheng.com,2008中國建筑業全局分析.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