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運經濟是指國際奧委會、奧運會主辦國組委會和主辦國及主辦城市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收入。探討奧運會的奧運經濟問題,有必要對“奧運經濟”的概念作一基本明確的界定。關于對“奧運經濟”概念的理解大致有:“狹義”的和“廣義”的兩種理解。所謂狹義理解,是將“奧運經濟”局限在奧運會直接經濟收入的范圍,它主要包括出售電視轉播權、奧林匹克標志產品的專營權、指定贊助商的贊助、紀念品以及門票收入等。直接經濟的最大受益者是國際奧委會和主辦國組委會。
一、體育產業的現狀
體育產業是指圍繞體育或由體育引出的一系列經濟活動,是一種利用體育自身功能及輻射作用創造價值的產業,是為社會提供體育產品的經濟活動的集合。目前,全球體育產業年產值已經達到4 000億美元,并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體育產業在發達國家已達到相當大的規模,美國的體育產業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已經突破3 000億美元,占GDP的2%。近年來,中國體育產業迅猛發展,是中國人的生產方式由體力勞動轉向腦力勞動,由勞動型生活方式轉向休閑型生活方式的大趨勢中所產生的必然。同時,在市場經濟下,體育也已經不只是一種單純的運動,變得越來越商業化,企業與體育的關系達到水乳交融的地步。中國1998年體育產業總產值約為183. 56億元,估計到2010年體育產業的總產值至少可達281. 2億元,占GDP的比重可望從1998年的0. 2%增至0. 3%。而在發達國家,這一比例可以在1%~3%之間,所以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空間巨大。
二、奧運經濟與體育產業化的互動
1995年,國際奧委會開始實施長期電視轉播權銷售計劃,與一些大型廣播電視公司簽訂合同,將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一次出售時間范圍延長到2008年。其好處在于避免市場波動的影響,提高經濟收入的可靠性;使廣播電視公司有長期打算,提供更高質量的轉播。至今已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中美和南美、中東、歐洲等國家或地區簽署了至2008年的51億美元的電視轉播合同。有關統計資料顯示, 1997年至2000年,國際奧委會的電視轉播收入高達36億美元,僅2000年國際奧委會的年收入就超過12億美元,其中電視轉播收入就達7. 98億美元,指定贊助商的贊助2.21億美元,門票收入3.56億美元。自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以來,電視轉播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2.25億美元, 1992年巴塞羅那4.4億美元,1996年亞特蘭大5.68億美元,到2000年的悉尼奧運會達到13.2億美元,可以清楚地看到電視轉播收入是奧運直接經濟的大頭。電視轉播收入已成為奧運會贏利的重要衡量指標。
20世紀80年代以來,奧運會的市場化運作無疑為全球體育產業的發展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只要運作得當, 2008年奧運會不僅可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力助推器,更將是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火車頭。本次奧運會預計總投資將達到160億美元左右,約合人民幣1323億元,其中組委會預算支出約為16億美元~18億美元,非組委會預算支出約為142億美元~144億美元,而北京地區為舉辦本屆奧運會的投資就達到280億元人民幣。
三、防止奧運經濟給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避免奧運經濟的“低谷效應”奧運經濟具有明顯的階段性和周期性,一般在12年左右,在奧運會的前期、當期、后期陸續以不同方式顯現。隨著奧運規模越做越大,主辦方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所花費的資金也就越來越多。從總體上看,在奧運會后期,投資會明顯萎縮,總需求急劇下降,大量的體育場館和設施將會閑置或利用不足,成為不良資產,一些與奧運相關的行業也可能出現衰退,從而對主辦城市和主辦國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出現“低谷效應”。這勢必對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如何把“低谷效應”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是需要應付的挑戰。
北京奧運會將新建、改建和擴建大量的體育場館,在考慮奧運會本身需要的同時,更要考慮奧運會以后場館使用問題,要冷靜客觀估計奧運會各方面需求和準確評估奧運會的真正經濟價值,避免體育場館等設施在賽后的閑置和浪費,防止市場判斷失誤產生奧運經濟泡沫。據調查,我國九運會、亞運會和大運會新建和已建的所有場館在建成之日起就存在虧損現象,收入根本無法與日常維修和維護持平。因而,應總結和借鑒以往經驗教訓,最大限度地利用賽后體育場館等設施,增加這些設施的利用率,使其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以促進我國體育健身娛樂市場和競賽表演市場的發展。
四、結語
2008年奧運會的召開被視為我國體育產業化進程的催化劑,其中蘊含的巨大商機將促進國內的體育賽事運作盡快和國際接軌,使體育產業能夠成為具有投資價值的產業。同時,為解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應充分發揮奧運經濟對舉辦國經濟發展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這一強大優勢,抓住北京奧運這一歷史契機,大膽借鑒并采用國外先進的體育商業化運作經驗和模式,改善經營管理體制,提高比賽質量與觀賞性,激活國內體育市場,讓更多的企業參與到其中,以形成一定規模的體育資本,并制定一系列體育產業政策,為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更公平、更合理的市場環境,使我國體育產業走上健康而穩定的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