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北京奧運經濟具有極其豐富的內涵。它是符合我國經濟建設和首都經濟發展方向的經濟,是北京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和建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基本框架的助推器和加速器。借奧運之勢,大力發展奧運經濟,將從總體上擴大投資規模,刺激消費需求增長,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振興現代制造業和全面提升現代服務業提供新的機會和更為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 奧運會 經濟發展 關聯分析
一、奧運經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奧運經濟是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奧運會期間,以及奧運會后的一段時期內,利用奧運會創造的商機,借勢發展本地區經濟的一系列活動。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直接為舉辦奧運會產生的經濟活動,如比賽場館、相關設施的投資及投資拉動等;二是圍繞開發奧運會資源進行的經濟活動,如奧運會市場開發等;三是主辦城市借奧運會契機,發展區域經濟、加快城市建設的各種經濟活動。從本質上看,奧運經濟是由注意力資源的相對集中給舉辦城市和國家帶來的一種階段性加速發展的經濟現象。如果這種注意力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和開發,將對舉辦城市和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使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水平適當超前。如韓國借1988年漢城奧運會良機,推動經濟超速發展,1981年至1988年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到12.496,1985年至199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2300美元增加到6300美元,實現了從發展中國家向新興工業國家的轉變,國際形象得到明顯改善,國際地位獲得很大提高,經濟、社會發展躍上了一個新臺階。
二、北京奧運會關聯產業的促進效應
奧運經濟促進關聯產業發展,來源于奧運經濟的傳導效應,奧運經濟的傳導效應定義為因舉辦奧運會引發的關聯產業、地區經濟發展的結果。奧運經濟的傳導路徑主要有兩條:一是產業間傳導;二是區域間傳導。
產業間傳導是指將奧運經濟中的體育產業作為一個中間產業引發關聯產業發展的過程,根據著名的產業經濟學家瓦西里·里昂惕夫所創立的產業部門關聯數學模型可以對此進行量化分析。奧運經濟中產業間傳導路徑分析起點是產業關聯,是將奧運體育產業作為投入品和產出品為連接紐帶的技術經濟聯系。
區域間傳導是指奧運經濟從舉辦地到國內其他地區或國外發展的過程。區域間傳導路徑比較復雜,除與區域資源優勢有關外,還與區域內部的產業結構有很大關系。
奧運會舉辦地的擴散效應,法國經濟學家佩魯提出的發展極理論認為:增長的勢頭往往集中在某些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行業,這些部門和行業往往集中在大城市中心,這些中心就成為發展極。發展極對廣大周圍地區有一種輻射擴散效應。憑借這種輻射擴散效應,發展極成為一個地區的生產中心、貿易中心、金融中心、交通運輸中心、信息中心。向心力的作用使得主導部門和有創新能力的行業四周聚集著日益增多的其他相關部門、行業和輔助性廠商。其增長勢頭又把技術、資金、組織,信息等生產要素向周圍地區擴散,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隨著積聚效應的增大,該區域的經濟成本轉而回升,經濟的進步和發展不可能在地區內的所有城市同時出現,從而又產生經濟活動向其他地區轉移的“擴散效應”。成為發展極的城市應該向其他城市積極地進行擴散效應,使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對另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產生有利地影響,這對經濟相對落后地區的經濟增長和經濟發展有重要意義,是提高整個區域經濟實力的關鍵。
奧運會與大推進理論,著名的發展經濟學家羅森斯坦·羅丹提出的大推進理論認為:如果投資是一點一點、孤立分散地進行,它對經濟增長難以產生有效的影響,只有在投資達到一定的規模,采用大推進的方式,持續增長的目標才能實現,就是說,資金的積累必須達到足夠的規模。交通、通訊、電力、供水等城市基礎設施必須達到一定的規模而且配套才能發揮作用,這要求投資要達到一定規模才能同時建成這些基礎設施。如果對舉辦奧運會的投資是一點一點、孤立分散地進行,它對舉辦城市經濟增長難以產生有效的影響,只有在投資達到一定的規模,采用大推進的方式,持續增長的目標才能實現。由于奧運會的規模相當巨大,因此為滿足舉辦奧運會在城市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等公用事業方面的投資也會非常巨大,達到相當的規模,只有政府進行大量投入,再加上一定數量的民間投資才有可能實現。利用舉辦奧運會的契機使舉辦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化建設上一個臺階,對奧運會舉辦國家和舉辦城市的經濟發展應該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如果奧運會舉辦城市基礎設施條件較好,不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市政建設方面的投資,那么,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產生的經濟影響就會比通常認為的要小,這是因為奧運會的組織支出和工程的直接支出與工程的間接支出的數量相比要小很多,而投入的少,產出也自然要少。
三、北京奧運區域經濟發展對策
一是建立和完善市場,強化中心—邊緣關系。以奧運會經濟為推動力,加速建立和完善市場,即有益于奧運會的舉辦,也有益于首都經濟圈的經濟發展。首都經濟圈的核心區域北京、天津地區在經濟上的互補性很強,但經濟協作水平不高,這是制約首都經濟圈發展的最大因素之一。因此,首都經濟圈內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的區域關系,即以市場為紐帶的中心—邊緣關系是當務之急。都市經濟圈的形成,是市場化和城市化的結果。對北京而言,開放市場以吸引各類資源向城市中心集中,是持續發展的保證。作為中心城市,同時作為一個巨大的市場,北京有著極強的消費能力,同時自己又無法滿足,為了本身的發展,也為了帶動周邊地區的發展,北京必須借助奧運會經濟效應加大開放市場的力度,首先要充分發揮市場在區域利益調節中的主導作用,聯手共建首都經濟圈的區域性商品市場和要素市場體系,倡導各區域彼此間市場的相互開放,為區內外經營者提供平等競爭的經營環境,給予周邊地區平等參與奧運會經濟及其他經濟發展的競爭機會。然后要以市場來帶動周邊地區的產業發展,從而帶動整個首都經濟圈的經濟發展。完善首都經濟圈高速鐵路、高速公路、航空、遠洋運輸、內河航運等多種運輸方式相互配套、高效暢通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快區域信息網絡體系建設,實現區域信息資源共享,合力打造“數字首都”。推進區域信用環境建設實現區域社會信用數據庫聯網,共同創建“誠信首都”。加強區域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合作,聯合開展水環境整治、大氣污染控制及固體廢棄物末端處置設施建設,聯合實施首都經濟圈近岸海域環境整治及生態修復工程,協同打造“綠色首都”,完善區域生態城市網絡體系。
二是以北京奧運會為主線,在鼓勵區域之間的分工與合作的前提下,以各地區現有的經濟結構為基礎,從發揮地區比較優勢出發,以區域為單位建立自己的優勢主導產業群。實踐表明,區域之間的比較優勢主要體現為在價值鏈某一特定環節上的優勢,通過建立跨區域產業鏈,帶動相互關聯的上下游產品開發,形成相關產品配套協作網絡,有助于依靠網絡競爭優勢,強化區域發展的協同效應,提升整個區域的產業競爭力。首都經濟圈必須開始重視區域產業鏈建設,如北京展為奧運會服務的高新技術產業和旅游服務業為中心,帶動現代制造業、都市農業的發展;天津以服務奧運會信息通訊和游客觀光為主的現代IT制造業和旅游業為主導,促進高科技產業和旅游業、商業等城市服務業的振興;唐山等其他城市也相應的以奧運會為契機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建立新的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與北京、天津一道形成完整的、具有良好合作關系的首都經濟圈的核心地域,形成完整的IT高科技產業鏈、旅游產業鏈、商貿購銷產業鏈、文化休閑產業鏈、住宅產業鏈、診療服務產業鏈、農業產業鏈等鏈型經濟,促進產業鏈接和結構優化共同帶動首都經濟圈外圈的發展。
總之,奧運經濟與社會經濟發展有很大的關聯,從空間范圍看,北京奧運對經濟最直接的影響在北京;從時間維度上看,奧運經濟影響在12年左右,奧運對經濟的影響短期主要是影響總需求,長期主要是影響生產技術,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和經濟體制,從而影響總供給和生產能力;從經濟層面上看,奧運的經濟影響包括對實物經濟層的影響和貨幣經濟層面的影響;從產業結構上看,奧運經濟影響最大的是二、三產業。因此,奧運對社會經濟影響既有直接的也有間接的。北京奧運將對首都和我國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江藍生等:2001年~2002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2
[2]葉裕民:中國區域開發論[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6
[3]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司,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中國民族統計年鑒[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8
[4]谷丙夫:中華民族傳統體育志[M].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