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有著重要的意義。在當前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我國應該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促進體育事業和諧發展。
[關鍵詞] 和諧社會 體育事業 科學發展 群眾體育
一、引言
體育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各民族友誼的橋梁,是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在當前我國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持續深入和人民群眾對精神生活追求的提出,如何加快體育事業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文化需求,是當前體育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歷史追溯
近代體育事業在舊中國的發展是十分緩慢的。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由一個封建統治的國家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與掠奪,國內軍閥的封建割據,以及連年不斷的戰爭,使體育運動成為極少數人消遣娛樂的手段,廣大人民體質下降,被稱為“東亞病夫”。在這種情況下,盡管一些救國救民的社會團體和人士,熱心于提倡體育運動,但由于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和個人思想認識的限制,體育很難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發揮重要作用,從而導致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中國整個體育事業的發展處于十分緩慢的狀態,人民體質較弱,運動技術水平很低,在世界體育競賽中默默無聞。
新中國成立后,體育事業的發展成為國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運動被當作改善人民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的重要手段。在國家的統一規劃下,全國的體育事業有領導、有計劃、有步驟地發展起來。建國之初,我國通過推行體育鍛煉標準制度、廣播操制度等一系列發展群眾體育的措施,推動群眾體育活動蓬勃開展。1952年6月原國家政務院將當時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改組為中華體育總會,并任命賀龍為主任。這一重大舉措為新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在這次改組會上,毛澤東主席寫下“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的題詞成為中國發展體育事業的一條堅實準則。1959年9月13日,我國第一屆全運會在北京工人體育場舉行,由此將新中國的體育事業推上一個新的高潮。此后,在國家體育運動委員會的推動下,我國體育事業開始普及化和經常化。也就是從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我國體育代表團開始參與國際重大賽事。1952年我國第一次派出40人的代表團參加了在赫爾辛基舉行的第15屆奧運會。盡管由于一些國家的阻撓,從1958年中國就中斷了參加奧運會。但經過1979年“名古屋決議”承認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后,我國在1984年又重新組隊參加了美國洛杉磯奧運會。當時許海峰一槍驚人,為我國奪得奧運史上第一枚金牌。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體育事業為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社會的和諧穩定做出了卓越的貢獻。1995年,國務院組織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這是一項旨在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的全民健身系統工程。特別是自1997年以來,各級政府體育部門開始利用體育彩票公益金,建設一系列小型、適用的全民健身工程,人民群眾的體育意識大大提高,健康素質明顯改善,體育運動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有數據表明,我國7歲~70歲人群中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者已占37.1%,我國人民的平均壽命已由建國以前的35歲,延長了將近1倍。截至2005年12月,我國共獲得1899個世界冠軍,創造或打破了1140項世界記錄,在16個項目上獲得114枚奧運會金牌,連續六次蟬聯亞運會金牌總數第一。到目前為止,我國運動員不僅全部刷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各種運動項目的全國所有紀錄,而且躋身于世界紀錄創造者和世界冠軍的前列,使中國一躍成為世界體育強國。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比賽上,我國取得金牌總數第一的前所未有的好成績,對全世界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三、體育在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
1.體育事業的發展規模和發展水平是衡量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體育是將人的身心均衡地結合起來,并使之得到不斷完善和提高的一種運動,是強身健體、促進友誼、增強團結的重要手段,是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和積極精神風貌的內在要求,也是衡量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首先,體育是德、智、體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振奮民族精神,移風易俗,向人民進行理想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手段。無論是在體育教學還是在群眾性體育活動以及在培訓運動員中都可以培養社會主義、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培養勇敢、頑強、堅毅的意志品質和優良的道德作風。其次,通過舉辦體育運動以及體育比賽,能夠很好地反映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精神面貌。如今年在北京舉行的2008屆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在比賽中不僅創造了優異成績,而且表現出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新的體育運動道德風尚,贏得了世界各國以及廣大體育愛好者的一致好評,極大地提升了我國在世界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及地位。
2.發展體育事業是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舉措
國際經驗表明,人均GDP在1000美元至4000美元之間,往往是一個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轉折點”。在這重要“轉折”時期,已經形成的不同利益階段存有不同的利益訴求,亟須相互協調。如果協調得好,措施得當,經濟可以迅速起飛。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適時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和社會穩定提供了理論基礎,指明了發展方向。大力發展體育產業,體育與經濟融合,對于調整產業結構,擴大內需,推動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體育正在成為一種新興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被國際社會喻為朝陽產業,對推動經濟增長,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體育產業不僅是關聯面很廣的上游產業、無污染產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而且是全球經濟性的國際化產業,對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有著重大意義。
3.發展體育事業是堅持科學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
新時期,黨中央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強調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民健康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為堅持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內容。首先,發展體育事業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一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都離不開勞動者的素質的提高。身體素質是其他一切素質的基礎,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就難以很好地發揮應有的作用。其次,體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體育作為一種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活動,有利于培養個體勇敢頑強、勇攀高峰、超越自我的精神品質和堅忍不拔的意志以及承擔風險的能力,有利于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利于激發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熱情,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第三、體育是促進個體健康成長的重要手段。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能夠促進交往、增進友誼、增強團結、擴大人們的情感交流、增進個體之間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際關系,建立健康、科學、合理的生活方式,培養高尚的情趣,提高生活質量,創造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
4.體育是增進團結友誼、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工具
體育作為一種群眾廣泛參與的社會活動,從其產生之日起,就成為強身健體、促進精神交流、增進團結友誼、培養人們的競爭意識、協作精神和公平觀念的重要工具。在近代,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產生與發展,體育成為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體育的每一個細節無不折射出推進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進步的痕跡。目前,體育活動不僅能夠擴大世界人們的情感交流,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了解,改善人際關系,建立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更可以促進國際交流、促進相互理解,共創世界文明。如我國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乒乓外交”既成就了中美建交,也增進了中日之間的民族友誼。在今天,亞運會、奧運會等國際性體育比賽已成為全球性的盛大體育賽事,在國際政治經濟舞臺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其意義已遠遠超過體育運動本身。
四、和諧社會推進體育事業發展的舉措
1.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必須提高認識、切實發揮體育事業對推動和諧社會的作用
體育具有雙重屬性,既有社會屬性,又有產業屬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發揮體育的雙重作用,將體育事業落到實處,切實發揮體育事業對推動和諧社會的作用。從社會屬性來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開放型經濟,隨著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在物質生活相對豐富的今天,人們對文化生活的需要、對健康生活的渴求將會進一步凸現出來,體育的發展面臨著廣闊的空間。從產業屬性來分析,體育本身就是一種重要的經濟形態,是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體育事業,積極培育體育市場,推動體育產業的發展,將對經濟社會形成極大的拉動作用。
2.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必須貫徹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體育發展過程中的各種關系
堅持體育事業科學發展必須正確處理好體育發展過程中的內外部關系。就外部而言,要立足體育,服務全局,為實現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目標服務,實現體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相互促進;就內部而言,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還要求我們在體育工作中,努力消除各種不和諧因素,努力摒棄違背和諧社會建設理念的各種思想、行為;必須不斷加強運動隊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風建設,筑牢思想堤壩和道德防線,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弘揚奧林匹克精神和中華體育精神,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3.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必須不斷加強體育理論研究與創新,為廣大體育愛好者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作為黨的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肩負著自身的歷史使命和社會責任,具有特定的發展規律,它如同任何一項事業一樣,應當擁有自己的思想體系、理論體系、工作體系、科學構架、戰略策略。在當前體制轉軌、經濟轉型時期,體育事業的發展也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轉變過程,即從適應計劃經濟體制向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從粗放式經營向集約化經營轉變;從相對封閉狀態靠行業壟斷向對外開放憑實力參與競爭轉變;從單純的事業發展向事業、產業發展并重轉變。體育事業新的變化要求我們運用必須不斷加強體育的理論研究和戰略研究,進一步奠定體育發展的理論基礎,不斷提煉體育發展的思想結晶,擁有適應時代和形勢要求的理論創建,為廣大體育愛好者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開創體育事業新的局面。
4.大力發展體育事業必須增強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鼓勵運動員攀登世界體育高峰
從長遠戰略來看,體育事業的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一城一池的得失和每次比賽成績的此消彼長,而要著眼于改善結構、提高效益、增強中國競技體育的總體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我國必須適度引導人民群眾參與到體育賽事中來,加強群眾體育事業的發展。為此,國家要有計劃地創造和建立為提高運動技術水平服務的各種物質設備,組織運動隊參加國內外體育競賽。要繼續不斷提高競技體育的綜合實力,在國際體育競賽中創造優異成績。此外,必須加強體育運動員的選拔、培養工作。應該趁早把有體育才能的青少年組織到業余體育學校中接受專門訓練,并分別吸收他們到省市代表隊和國家隊,鼓勵并引導他們勇攀世界體育高峰。
參考文獻:
[1]劉 鵬:充分發揮體育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N].人民日報,2007~05~21
[2]田祖國 劉少英:加快民族傳統體育發展,促進我國和諧社會構建[J].安徽體育科技,2007(6):23~24
[3]金國祥:大眾體育與和諧社會的融合[N].中國體育報,2005~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