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已成為當今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所產生的特有現象。《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它以對消費者是弱者的認同為視角,構建了在消費生活領域為消費者提供全方位特殊保護的機制。鑒于我國消費者的權利意識不強,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還存在諸多問題,筆者在闡述有關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概況之基礎上,對消費者權益保護存在的缺陷進行剖析,并就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提出相關建議,以期更好地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 消費者權益 缺陷 建議
一、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現狀
中國消費者保護運動起步較晚。中國消費者協會于1987年9月被國際消費者組織聯盟接納為正式會員中國加入WTO之后,消費者權益的保護在我國有了更長足的發展。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雖取得了很大成效,但與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以及消費者的期待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是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現象仍然大量存在,如消費者的安全權得不到保障,假酒案、假奶粉之類惡性案件時有發生便是明證;二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應發揮的作用并未得到充分發揮,三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面對因涉外產品引起消費糾紛時,顯得蒼白無力,給消費者帶來不應有的傷害,嚴重損害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制度的權威性。
二、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存在的缺陷
1.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問題
消費者消費的商品和服務范圍很大,涵蓋了衣、 食、住、行、用、醫療、文化、教育、保險等各個方面。僅僅把消費者的消費限于傳統意義上的商品和服務,對于某些特殊行業中消費者經常受到損失卻不能得到公正賠償的現象關注不多。中國已成功加入WTO,隨著外國產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將保護消費者的利益完全寄希望于法律手段或僅僅局限于現有的立法水平和立法意識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結合我國國情,進一步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并同國際上通行的制度接軌。
2.舉證責任及費用問題
建立合理的舉證責任制度與消費糾紛的順利解決關系十分密切。按照消費糾紛屬于民事糾紛的范疇應當施行 “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但消費者的劣勢地位決定他不可能持有相關產品的技術、性能等方面的證據,所以消費者即使提起訴訟也未必能勝訴。在我國實際工作中由于消費者處于弱勢地位、消費者協會無強制執行力、行政執法部門職責不清、司法資源極度短缺,往往導致消費者的維權成本超過預期收益。
3.賠償制度問題
我國雖然規定了經營者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只限于賠償已造成的現實損害,而沒有規定對缺陷產品潛在危險可能造成損害時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最近的司法解釋補充規定了對消費侵權所致精神損害應予以賠償,但所規定的精神損害賠償只是象征性的。歐美國家所確立的賠償范圍一般包括三項:一是人身傷害賠償;二是財產的損失賠償;三是懲罰性損害賠償。相比之下,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確立的賠償制度對消費者的保護力度明顯偏輕。
三、完善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立法建議
1.完善相關立法
消費者權益保護立法的狀況如何,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社會文明發展和法制健全程度的一個重要標志。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我們應進一步構建現代化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律體系。在立法政策和救濟手段上,進一步向消費者傾斜。在實體法方面我國涉及服務領域的相關立法較少,對某些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處理和打擊力度不夠,對廣大人民的威懾力不足。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一批重要的法律法規的相繼出臺,為更好地配合消費者維權意識的覺醒和推動良好市場經濟秩序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2.完善對舉證責任的規定 ,降低成本提高維權收益
在舉證責任方面,要盡量實行舉證責任倒置的原則以減輕消費者的舉證負擔。另外也可以借鑒國外的立法,規定有些事實是無須證明的。當前在我國損害消費者利益的現象十分常見,但許多消費者不愿起來捍衛自身利益,特別是不愿意提起訴訟。為此法律上應做出方便消費者為維護自身權益而提起訴訟的規定,在我國已有簡易程序等制度以方便消費者提起訴訟。借鑒美國、瑞典等國的做法和經驗,建議小額法庭或保護消費者權益專門法庭,讓消費者敢打官司,也容易打官司。
3.完善消費者賠償制度
對消費侵權引起的精神損害賠償的范圍予以適當的擴大,可以考慮借鑒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最發達的美國的做法,將消費侵權導致消費者肉體和精神上的痛苦列為賠償的范圍;加大懲罰性賠償的力度,對那些置公共秩序、公共道德于不顧,行為帶有惡意的侵權經營者處以懲罰性賠償,這對于打擊假冒偽劣行為,規范市場秩序有極大的推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戴紅玉:試析消費者權益法律保護.民主與法治,2002年第10期
[2]吳喜梅:論保護消費者權益法律體系的不足及其完善.法學研究,2002年第6期
[3]魏 杰:論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法學研究,2002年第16期
[4]方福建:論“消費者”概念的法律界定.當代法學,2002年第2期
[5]胡擁軍:試論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的缺陷及完善.民主與法治,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