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后,對經濟管理人才的教育培養已經成為高等職業學院的一項重要任務。在新形勢下,當代經濟管理人才必須掌握全面知識結構。在深入分析人才教育的理念及目標后,筆者提出了具體的教育方法。
[關鍵詞] 知識經濟 經濟管理人才 教育
21世紀伊始,我國社會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了以創新與高新科技為突出特征的知識經濟時代。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各行各業都急需掌握全方位知識結構的經濟管理人才。經濟管理教育作為培養經濟管理人才的搖籃,對社會經濟有重大意義。
一、經濟管理人才應具備的知識結構
1.扎實深厚的理論基礎。主要包括理論經濟學、管理經濟學,應用經濟學等相關經濟科學;哲學、社會學、心理學、公共關系學等相關人文社會科學;科技發展動態、發展趨向及自然、環境、生態等相關自然科學知識;學會應用辯證分析、實證分析、均衡分析、邊際分析、總量與個量、動態與靜態、及建立模型等經濟學的基本方法;特別是應了解和熟悉經濟理論研究的動態及最新研究成果,掌握經濟理論與實踐的研究及發展前沿,以洞悉其未來的走勢。
2.廣博的知識面。應具有一定的未來學、預測學知識,能較為準確地把握未來商品與勞務的需求變動趨向及變化規律;熟悉新經濟周期理論和新經濟增長理論;深諳發達國家科技、經濟發展史及其掘起的原因、條件;各國組織、管理、刺激經濟的經濟制度、經濟體制、政策措施及手段;成功企業家及企業成長、壯大的歷程及經驗;不同國家、不同企業經濟管理模式的特點及現代企業制度的不同范式等。
3.通專結合的知識結構。在厚基礎、寬口徑,通識相關經濟科學的基礎上,應熟練掌握2~3項被美國學者稱之為可就業性的專業特長與技能,并有較深造詣和建樹,做到通能拓寬面,專能突破點。
4.熟練掌握和應用現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包括組織管理、人文管理、技術管理等;掌握計算機及信息網絡的知識及應用技術。
二、經濟管理人才教育理念及教育目標
1.教育理念。(1)從培養操作型人才轉向培養管理、操作復合型人才。使培養對象首先符合市場經濟及現代企業制度對經濟管理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2)從狹窄的專業教育轉向綜合素質教育。拓寬知識面,擴大信息量,克服傳統的狹窄專業教育所培養的人才缺乏適應能力、創造能力和綜合分析能力,缺乏開闊的思路、視野及駕御全局能力的弊端,增強學生俯瞰、把握經濟全局的能力。(3)從“維持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轉變?!熬S持性學習”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已有知識的傳授、繼承,對新知識的探求不夠,影響探索和創新精神的培養?,F代教育應把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即進行“創造性學習”,使教育成為培養創造精神、激發創造能力的源泉。
2.教育目標。公司國際化是21世紀企業發展的趨勢。企業國際化的特點有:一是公司產品、業務的國際化,即國與國之間的市場壁壘被打破,允許公司互設分支機構,公司產品、業務已突破國界限制,向全球展開,服務對象逐步國際化。二是管理的模式與方法國際化,如在管理職能或管理哲學上,對人力資源的看法上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三是公司治理的國際化。這就是說,21世紀中國企業將要置身于全球化的國際市場,要參與國際競爭。因此,我們的經濟管理教育必須面向國際,培養出有廣闊視野、具有參與國際競爭能力的管理人才。
三、經濟管理人才教育方法
1.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經濟管理人才。我們的經濟管理教育很大程度上還是采用傳統的教育評價方法,檢驗學生知識量,把學業成績或分數作為唯一尺度,側重于記憶,以方法和技巧為主模式固定,不利于綜合考核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因此,改革傳統的教育評價方法已勢在必行。改革考試, 考試形式多樣化,既可以閉卷,也可以開卷;既可以筆試,也可以口試;既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小組集體完成;既可以場內完成,也可以場外完成??傊?,既要能考知識,又要能考核能力,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因教師、課程、學生制宜,教師有命題、選擇考試形式和評定成績的權利。完善融知識、能力、素質于一體的考試方法,把學生的知識、能力、道德品質、人格的和諧發展,有“傾聽、交流、協作、分享”的合作意識和較強的社交能力,有健康的體魂及文化修養,有較強的主動參與意識及創新意識和能力等作為對學生的綜合評價標準,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經濟管理人才。
2.建立人才教育的保障機制。有效地培養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必須有一定的組織機構、管理運行機制和師資隊伍作保障,努力營造一定的創新氛圍。(1)組織機構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實際運作體系,包括各種組織、體制、機構等。它既包含著院(系)、所、室等實體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研究和教學單位,也包括各種形式的關系性和臨時性課題組、協作組等。(2)科學合理的管理運行機制是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保障。學校應根據創新教育指導方針和目標,實施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制訂各種政策法規、管理制度和工作條例,明確職責,建立有效的過程控制體系。同時還要制訂一系列激勵政策,一方面激發教師培養創新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責任心,積極開設新課、更新教學內容、指導學生開展學、研、產和創新實踐活動;另一方面激勵學生勤奮學習,勇于創新,支持學生投身科學研究工作,積極參加科技創造和發明活動。(3)師資隊伍是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中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大學的靈魂。優秀創新人才的出現,既有一定的自發性和個體性,要靠個體的努力與奮斗,同時也離不開學校的發現、扶持和具有創新意識、具備創新能力的教師的培養。因此,培養創新人才需要教師具有與時俱進的教育理念、立體多維的“綜合觀”,包括知識結構的綜合、教學手段的綜合以及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指導的綜合,具有功底深厚的學術水平和藝術高超的教學能力,并在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不斷有所創新。
參考文獻:
[1]楊德廣:現代教育理念專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肖菊蓉:面對知識經濟的教育創新策略[J].現代大學教育,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