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民增收難是當前城鄉統籌中面臨的最突出的問題。有效破解這一難題,切實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才能從根本上消除二元經濟結構的影響。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就是一條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 農村 新型 集體經濟 農民增收
一、重新定位農村集體經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一個先縮小后擴大、再縮小再擴大的過程。2005年~2007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人民幣3255元、3587元和4140元,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10493元、11759元和13786元,城鄉收入的差距在拉大,2005年~2007年城鄉收入比例分別為3.22∶1、3.28∶1、3.33∶1。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2020年農民純收入要比2008年翻一番,要實現這樣一個目標,加快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就是一條保障農民長效增收的重要途徑。而近年來,農村集體經濟“空殼”問題越來越突出,特別是隨著改革不斷深入,“兩稅”被取消,不斷引發出一些深層次的問題和矛盾。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就必須重新定位集體經濟,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
與傳統集體經濟相比,新型集體經濟有許多不同的特點:1.產權結構不同。傳統集體經濟是單一共同共有的產權結構;新型集體經濟是多元的產權結構,并在聯合的基礎上確立了勞動者的個人所有權,實行“個人所有,集體占有”,勞動群眾對企業有控制權。2.勞動關系不同。傳統集體經濟是單一行政性的勞動關系;新型集體經濟建立了以勞動合同為基礎的新型勞動關系,職工群眾有勞動力所有權,企業內部人與人的關系主要是勞動合作關系。3.分配制度不同。傳統集體經濟實行單一的工薪分配制度;新型集體經濟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勞動群眾在取得工資性收入的同時,還可以取得勞動分紅和股金分紅的收益,勞動與資本共享企業的剩余價值。4.組織形式不同。傳統集體經濟實行單一的工廠制形式;新型集體經濟有多種組織形式,包括合作制、公司制和股份合作制,等等。新型集體經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有較強的生命力,體現了公有制經濟與市場機制的有效結合,是在市場經濟中豐富社會主義因素的新興力量,對構建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礎具有重要作用。
二、加快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幾點建議
1.因地制宜構建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組織。要發展新型的農村集體經濟,就必須堅持“科學規劃、政府引導、市場推動、因地制宜”的原則,既要在政府的引導下,從整體上進行合理的統籌分工,避免重復建設,又要依據市場信息的反饋,從本地具體實際出發,選擇適當的投入方向。比如,可以原村或新型社區為單位,以項目開發為依托進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構建。需要注意的是,政府在其中只起引導作用,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發展方向必須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責權利明晰、符合市場規律、多元化的經濟組織,是可以自我造血、自我調整、自我發展的經濟組織。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鼓勵農民個人參股。即根據項目發展的需要,經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討論同意,農民可以現金形式、實物資產或土地經營權參股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從而保證集體經濟組織能夠與農民的切身利益相掛鉤,增加農民收入。
2.加大政府對新型集體經濟的扶持力度。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底子比較薄弱,因此在起步階段,行政上的幫助對集體經濟的建立與發展至關重要。長期以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了農村社會繁重的基本建設和社會管理任務,替代了政府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職能,這大大增加了集體經濟的負擔,而如今,應該是給集體經濟減負的時候了。一方面,中央和地方應建立專項發展資金,支持集體經濟組織開展信息、技術、培訓、質量標準與認證、市場營銷等服務。另一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支持。比如對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在工商登記、年度檢驗上給予支持,簡化手續和程序,從而減少相關費用;一定年限內對新型集體經濟組織上繳的地方稅收區級實得部分,由上級財政按照相關程序全額扶持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等等,這些措施是對集體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極大的保障。
3.加強對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管理運營(1)嚴防農村集體資產流失。農村集體資產是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管好用好集體資產,對于壯大集體經濟實力具有重要意義。農村集體資產歸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體成員所有,任何單位和個人不能以任何理由非法侵占、哄搶、平調、挪用、私分、損壞或變賣農村集體資產。凡是涉及投資、資產處置和重大開支等重大事項,均應由新型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或成員代表大會討論決定。(2)運用市場手段壯大集體經濟。積極引導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選準、用好經營管理人才。合理設置管理層股份,充分激發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分類引導新型集體經濟組織采取產業聯動、項目帶動、市場推動等方式營運管理,最大限度發揮配置資產的杠桿撬動作用,不斷增強新型集體經濟組織的造血功能。(3)優化集體經濟股份設置及管理。新型集體經濟組織在國家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可在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設置股份類別,但均須設置集體股和個人股。集體股的股份分紅主要用于集體積累,以不斷增強集體經濟實力;個人股按經確定的股東人數配置,一人一股,可以繼承,但不得用于抵押、抽資退股,股權暫不允許流通、轉讓。
4.著眼長遠發展要求 促進推進機制長效化。加快發展新型集體經濟,應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注重實效,循序漸進,形成持續推進機制。在發展農村新型集體經濟的初期積極發展股份合作制經濟,打破區域和所有制界限,村(社區)集體以資源、資金如股,農戶以資金、技術入股,把農民勞動合作與社會資本、技術、管理合作結合起來,把土地資源優勢與商品開發結合起來,通過對傳統集體經濟進行股份制改造、新辦經濟實體,優化生產要素配置,盤活存量,引進增量,不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實力。待其發展壯大到一定規模,則引導其變革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王海濱:新農村建設應著力于農民增收[J].經濟學家,2007,(04):125~126
[2]劉 煒 范衛東:我國農村集體經濟的現狀和未來發展[J].山東經濟,2007(05):1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