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知道寶寶每天要曬太陽,可是媽媽們知道為什么要曬太陽嗎?很多人以為是補鈣,但實際上,曬太陽是讓皮膚內的7-脫氫膽固醇在紫外照射后轉變成維生素D,維生素D再促進鈣的吸收。
維生素D在體內有什么用?
維生素D是脂溶性維生素,又稱抗佝僂病維生素,又因人體內的很多維生素D是由紫外線照射皮膚而產生的,因此還被稱為“陽光維生素”。
在人體鈣的吸收利用過程中,會受到維生素D的控制。維生素D缺乏會明顯限制膳食鈣的吸收利用,只有在維生素D充足的情況下,寶寶從奶類等獲得的鈣才能被順利地吸收和利用。此外,維生素D還可以增強免疫力,維持甲狀腺機能、調節心率、防止肌無力。
寶寶每天必須從食物中攝取適量的維生素D,才能維持正常的發育和健康。嬰幼兒每天為400國際單位。
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缺乏癥是嬰幼兒較常見的慢性營養性缺乏癥。缺乏維生素D一般會表現為口腔及咽喉灼痛、食欲不振、輕度腹瀉、失眠等,視力及體重也會受到影響。
維生素D嚴重缺乏會導致佝僂病。在佝僂病早期,寶寶在喂奶及睡眠時頭部多汗,多汗引起局部刺激,因而寶寶喜歡搖頭。搖頭時,枕部受到摩擦,日久而致脫發。此外,寶寶經常表現為煩躁不安,睡眠時易驚醒。嚴重的佝僂病會造成肋骨內凹,形成雞胸,會走之后,還可能出現O形腿或X形腿。嬰幼兒還可能出現手足搐搦癥(又稱佝僂病性低鈣驚厥),主要是由于體內維生素D缺乏,引起血鈣降低,神經肌肉興奮性增高,導致出現全身驚厥、手足搐搦或者喉痙攣等癥狀,多見于4個月至3歲的嬰幼兒。
維生素D過量
維生素D會在人體脂肪內蓄積,長期過量的攝入確實有造成中毒的可能,維生素D中毒早期表現為食欲不振、煩躁不安、哭鬧、低燒、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隨后出現尿頻、夜尿、頭痛、血壓升高、心率不齊等癥狀,長期慢性中毒則表現為組織器官鈣化,如生長緩慢、頭骨閉合延緩、智力發育落后等。不過引起嬰幼兒維生素D中毒的劑量都在每天4000國際單位以上,并持續使用6個月以上才會發生。
如何獲得維生素D
1 曬太陽
每平方厘米皮膚經紫外線照射3小時,可產生維生素D20國際單位,按照寶寶僅暴露面部和前手臂,每天戶外活動2小時,即可預防佝僂病的發生。所以,只要天氣好,就應讓寶寶到室外曬太陽。嬰兒曬太陽的時間根據季節而定,冬季一般在中午11~12點左右;春秋季節一般在10~11點;夏季一般在9~10點。曬太陽時間長短應由少到多,可由10分鐘逐漸到30分鐘,再延長至1小時。
2 補充維生素D制劑
我國兒科學會一直強調要預防性地額外給予2歲以下嬰幼兒維生素D補充(如魚肝油),以預防嬰幼兒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建議在寶寶出生2周后就開始補充維生素D,每天400國際單位,直到2周歲;早產、低出生體重、雙胞胎等寶寶可適當加量,每天補充800國際單位。
3 食用維生素D強化食品
媽媽也可為寶寶選擇經維生素D強化的食品,如嬰兒配方奶或米粉。
4 食用含維生素D豐富的食品
少數動物性食物中含維生素D,如魚、雞蛋;奶制品中也含維生素D;黃油、植物油中維生素D的含量也很豐富。
特別提示
1 給寶寶曬太陽時,要注意陽光強度,如果是夏天,要在樹陰下,避免曬傷。
2 在給寶寶服用維生素D制劑時,不是多多益善,要注意咨詢醫生,了解正常用量,一般為每天400~600國際單位,如發現寶寶異常應盡快送醫確診。
編輯 蘇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