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柔弱,體現在方方面面,寶寶的小胳膊看似結實,但也可能穿衣時不小心,就會關節脫臼。
寶寶脫臼又叫“牽拉肘”,醫學術語叫做“小兒橈骨頭半脫位”,它是許多父母帶寶寶玩耍時“好心出差錯”而惹下的麻煩。
寶寶脫臼原因
這種現象經常出現在5歲以下的寶寶,小寶寶的橈骨頭未發育,肘部環狀韌帶不能很好的緊密包繞撓骨頭,當家長牽拉寶寶的小胳膊,極易發生橈骨頭脫臼,如果反復多次發生脫臼,極易形成習慣性脫臼。
脫臼信號
小寶寶沒有摔傷,突然出現肘關節疼痛,不敢活動,大多數是在家長牽拉小寶寶手腕后出現。如果是不會說話的小寶寶,寶寶驟然間啼哭不止,會說話的寶寶除了哭之外,還會訴說胳膊疼痛。媽媽可看到寶寶的胳膊往往呈半屈位(耷拉著),前臂不敢動,不能用手拿取任何物品,不能抬起手臂。胳膊局部卻無明顯的腫脹和畸形。
媽媽怎么做
當寶寶發生脫臼后,不要用手觸碰寶寶的胳膊,寶寶會選一個自己感覺舒服的姿勢以減輕疼痛。媽媽要做的,就是要盡快找醫生為寶寶復位。
醫生怎么做
1 有經驗的醫生能很快將肘復位。具體操作方法是:抱寶寶端坐,醫生將寶寶的肘屈曲90度。醫生一手握住寶寶上臂下端,并將拇指置于橈骨頭處;男一手握住寶寶患肢手腕,在適當的牽引力量下,做前臂旋轉動作。此時,可聽到清脆的輕微彈響聲或手指有彈跳感,表示橈骨頭已復位。復位后寶寶肘部疼痛立刻消失,并可用患手上舉取物。
2 對脫位超過24小時或有反復脫位史的寶寶,因局部有腫脹,復位時彈響聲或彈跳感多不明顯,復位后疼痛也不一定即刻消失,其他癥狀大多能緩解。此時,應用頸腕帶
(或媽媽的絲巾對折成三角)將肘部固定在直角位置,一周左右即可。
避免脫臼的小動作
寶寶上樓梯時,要雙手扶在寶寶腋下,不可一只手拎寶寶。
不要玩打悠悠游戲(比如大人拽著寶寶的胳膊起飛、降落)。
領寶寶走路時,父母要就著寶寶,不要用力拽著寶寶手腕。尤其是當寶寶想要掙脫大人的手的時候,家長要抓住
孩子的肘關節以上的位置,才能用力拉拽。
媽咪經驗
彤彤媽媽:要補鈣彤彤在3個月內就有二次的脫臼,去看骨科,醫生雙手上下握住彤彤的手一轉就回復了,彤彤當時就活動自如了。醫生當時就說了,脫臼具有反復性、習慣性,只要發生一次,以后就容易反復發生。并要我們注意補鈣,平時盡量避免用力牽拉孩子的胳膊。
佑佑媽媽:帶寶寶看中醫骨科關節脫臼是寶寶的常見問題。我家寶寶已經脫過三次了。以我的經驗,當寶寶脫臼后,要馬上去離家最近的中醫醫院骨科,中醫骨科對脫臼復位手法準確,1分鐘就好,而且花錢少、效率高。
燦燦媽媽:媽媽要學會觀察
小寶寶不會說話,脫臼往往以哭為主。如果發現寶寶哭鬧一邊胳膊不愿意動,小手拿不住東西,不愛爬、走路有點不穩時,應該懷疑可能是脫臼,要馬上到醫院去。治療好以后往往寶寶小胳膊也不愿動,可能是疼痛的記憶還在,要在醫院里哄寶寶玩一會兒,寶寶的手臂能上舉拿東西,確實是復位后再離開。有過脫臼后,最好少碰脫臼的那邊,而且3個月內都要注意,否則寶寶容易再次脫臼,變成習慣性。
娃娃媽媽:學走時要注意我
家寶寶學走路的時候,我總愛一只手領著她,有時候寶寶走不穩,要摔倒,我習慣性的用手一拽,就這一下脫臼了,寶寶哇哇大哭,去醫院馬上治好了。不過給我個教訓,千萬不能用一只手去過分用力拉寶寶的手腕,要兩只手同時扶住腋窩,否則寧可讓她順勢倒在地上,也比單手拉危險小。
編輯 蘇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