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當然都希望自家寶寶與老師之間融洽又親密,可是,如果寶寶屢屢說“不喜歡那個老師”……如果寶寶提起某老師來就會情緒低落,顯而易見他會認為每天去幼兒園是“受罪”。有些媽媽還擔心。一旦寶寶對老師習慣性地懷有一種偏見。懷有“挑刺”的心態,到了上小學的時候,會不會因為不喜歡某老師而對某門重要課程失去興趣?那么,寶寶不喜歡老師。是因為老師確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還是寶寶按直覺做事,任性,小心眼兒,還是寶寶不懂老師的心?幫助寶寶還原當時的情境,講述師生之間“別扭”的開始,是媽媽們幫助寶寶跨越這一心理陰影的關鍵。
寶寶說:“老師最喜歡漂亮小女孩!”
怎么了 這差不多時一大半語言大戰比小女孩邂逅的男孩子。在幼兒園里最感“郁悶”的一件事,也是很多長相平常的小女孩早早感覺到“不公平”的事。老師流露出來的對漂亮、聽話、嘴甜的小女生的喜愛,對她周圍的“丑小鴨”們是一次隱性的打擊。老師的偏愛,也許只是出于女老師愛美的天性,卻無形中在其他孩子心中種下了自卑、嫉妒的種子。
怎么辦 作為父母,竭力淡化“老師喜歡漂亮的婷婷不喜歡我”的影響,時必要的,也時可行的,媽媽可以這樣問寶寶:“你怎么知道某老師喜歡婷婷?”也許孩子會說:“老師摸了她的頭!沒摸我的!”“老師替她扎辮子!”“婷婷會拍馬屁呀!老師分飯的時候她幫忙分勺子。她吃飯又快,吃完了還幫老師擦桌子!”媽媽可以這樣安撫寶寶:“老師很忙,不可能每個孩子的頭都摸到!”“婷婷的辮子很復雜,確實需要老師幫忙!”“婷婷能幫老師的忙,的確很乖,要是我家寶寶自己做老師,也會喜歡她的。難道你會喜歡又懶又邋遢,吃飯又挑食又慢的小朋友?”要讓寶寶明白,爭取老師的關注和喜愛,自己也要付出努力。
●另外,如果對老師偏愛某個小朋友有意見,也可以讓寶寶找老師談談:“老師,你摸過婷婷的頭,抱過婷婷了,能不能也摸摸我的頭?”“老師,你總是說女孩子可愛,這太傷男孩子的心了!”老師一定會更細致地接納和尊重孩子們的心理需求,注意以更公平公正的態度來對待班上的每一個孩子,這對寶寶適應幼兒園生活有利,也教會他們一種生活姿態,當遭遇不公平的對待時,憋在心里對解決問題一點用處也沒有,有時,開誠布公地“談判”,爭取自己的權益,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態度,既幫助老師看清自己教學過程中的偏差,也幫助寶寶獲得更多的關注和公允的對待。這對寶寶的自信與勇氣,也是一種鍛煉。
寶寶說:“老師總是對我們叫嚷,老師太兇了!”
怎么了 遇到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孩子,還會說,“老師很老師在一起的時候說說笑笑,我們一進去就板起臉來了。是不是老師特討厭我們?”“老師拍桌子打板凳地讓我們安靜,嚇了我一大跳!這會兒耳朵還嗡嗡直響!”在現實生活中,的確有教學經驗不足的老師,認為孩子不怕你,你就不可能有一個好的正常的教學秩序。這樣的老師自身也可能是工作壓力的受害者,因為很多名牌幼兒園一個班已擴編到三四十人了,老師整天提心吊膽,怕孩子出事兒。
怎么辦 身為父母,對老師的壓力和神經質,要予以諒解,個別與老師交流時,可以教老師一些宣泄壓力的辦法,也可以問問寶寶:“班上的確很吵,老師講話大家都聽不見,如果你是老師,用什么辦法讓大家安靜?”寶寶出主意說:“彈琴!老師不說話,彈5分鐘琴我們就安靜了!”“用不著比嗓門,老師搖搖鈴鼓,我們就安靜了!”把寶寶的主意講給年輕的老師聽,也許對改善師生關系有好處。
寶寶說:“老師總叫錯我的名字,小朋友都笑我!”
怎么了 要是寶寶這樣回來訴苦,你可不要一笑了之,認為寶寶因為這點小感覺不舒服和不愉快是小題大做。老師叫錯寶寶的名字這件事,說明寶寶感覺到了老師的心不在焉和自己的不受重視。而老師的張冠李戴還可能讓小朋友跟著學舌,讓寶寶應也不是不應也不是。就這樣的小事去找老師理論,有時會助長寶寶“得理不曉人”的脾氣,有沒有辦法把寶寶的注意力轉移到如何讓老師記牢記清自己的名字上?
怎么辦 媽媽可以幫寶寶想辦法:把自己的名字做成小牌子放在桌子上?主動跟老師講述自己名字的寓意,以幫助老師記憶?告訴老師因為叫錯名字,自己已被其他小朋友起了綽號,讓老師引起重視?都可以。但父母一定要對寶寶強調,老師才接手你們班,要記清三四十個小朋友的名字,很不容易,老師的無心之過,不必放在心上。
寶寶說:“老師總是跟我過不去!她總在治我!”
怎么了 越是倔強的寶寶,越可能回來訴苦說,“老師強迫我干不喜歡的事!我一點兒也不喜歡她!”媽媽可以進一步問問“老師怎么跟你‘過不去’?”寶寶也許會帶著很大的情緒叫嚷說:“她非要我睡著!我睜著眼午睡,她就批評我!”“她非要我把牛奶喝完,把菜吃光!”
怎么辦 事情的真相到這里還原了嗎?沒有,每一件事情,要原原本本地還原真相,都要搞清楚不愉快的沖突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原因、經過和結果。媽媽可以問寶寶,“老師要求每個小朋友把牛奶喝光,還是光要求你一個人?”“老師在午睡時間批評你一個人,還是別的小朋友調皮不肯睡覺,也挨批評了?”“老師有沒有跟大家講過喝牛奶的好處,還有午睡的好處?”把這些細節問個明白,媽媽就很容易判定孩子不喜歡老師的某些作為,是寶寶的個人偏見,還是老師的做法真有問題,無論是哪一種情況,調查清楚后跟老師溝通,效果都會比較好。
與老師溝通的N原則
●避免一開始就采取對老師嚴厲指責的態度。單方面地聽信寶寶的一面之詞就以“討個說法”的態度表述自己的不滿,很可能使老師和家長的關系變得對立,導致任何對話都進行不下去。要站在老師的角度上考慮問題。講明自家的寶寶對老師有誤會有情緒,會對幼兒園和老師產生阻抗情緒,不愿意配合老師組織的活動。而老師如果不理解寶寶的內心世界。在很多情況下只能對寶寶的不配合表示納悶,而不能真正幫助寶寶。總之,父母要表態:我們都是為你好,因此我覺得有責任向您反映他的真實想法,以爭取您的支持。
●避免在老師面前過多地追究責任,而是把注意力放在妥善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上。鑒于容易對老師抱有。不合作態度的寶寶,內心世界都極為敏感,一旦讓他感覺到父母與老師可能因他的“告狀”而關系緊張,他可能會又生一層憂慮。此時,老師的微笑和擁抱很容易消解他的不安。不妨要求老師多使用親密的肢體語言與孩子先建立一種互信而友善的關系,然后再來解決問題。
●所有家中的長輩對老師的態度要一致。要盡力避免媽媽教導寶寶諒解老師,與老師主動溝通。而奶奶主張要去給寶貝孫子“討說法”的局面。如果有家中長輩當著孩子的面對老師有微詞,要主動請他打住,以后再談。
●不必將你跟老師溝通的經過原原本本告訴寶寶,尤其是當這一過程中發生某些不愉快的事時,父母回去要進行“情緒過濾”,不要事無巨細告訴孩子老師對他的抱怨。老師也許是為他好,但這種抱怨會被寶寶視為“告狀”,加深了寶寶對老師的不滿。
編輯 lul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