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間為序
[二十世50年代]我們的“六一”有點甜蜜,有點苦澀
新中國的第一個“六一”是這樣的:孩子們戴著紅領巾,在兒童節那天自己組織活動,紀念那些不幸的同齡人,并且樹立下宏偉的理想。很多年后,他們或許會對自己曾經的天真啞然失笑,但是不會后悔自己度過的那些沒有禮物和快餐的兒童節。
現年66歲的張芳老人是一家油脂化學廠的退休職工,回憶起上世紀50年代度過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微笑便在她的臉上蕩漾開來。“我們那個年代過的兒童節,是現在的孩子無法想象的,那種感覺就是甜蜜中夾點兒苦澀,滋味叫人難忘。”我的童年是在上海度過的。1953年我10歲,“六一”前一天,老師告訴我們明天是兒童節,學校將組織看一場電影。當時看電影可是件稀罕事,我激動得幾乎一晚上沒睡,就盼著天亮。天終于亮了,我早早起床,倒馬桶,生爐子做飯,早飯還沒熟我就早早趕去了學校。到校時,學校不大的禮堂擠滿了和我一樣興奮的同學們。當影片的音樂響起時,禮堂里或站著或坐著的同學們激動得臉紅紅的,拼命地鼓起掌來。我們當時看的是一場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具體細節記不清了,只記得當戰士們殺鬼子時,同學們都起立鼓掌。看完電影已近午時,我趕忙回家開爐子燒飯。這時弟弟妹妹都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問我看了什么電影,我便繪聲繪色地說給他們聽,他們羨慕得很,那時看一場電影要五分錢,這對于一個靠父親蹬三輪車為生的家庭而言,看場電影是件奢侈的事情。吃中飯時,爸爸破例給了我五角錢,要我帶著三個弟妹到公園去玩。五角錢可是當時一家人一天的飯錢,我接錢時,心里既難過又興奮。下午,我帶著弟妹們去了人民公園和東郊,公園里熱鬧極了,到處都能看到身著藍白衣服的學生們。路上,我給弟妹們每人買了一根冰棒、一顆糖果,弟妹們高興得直跳。我心里卻盤算著怎么著也要剩點錢回去買菜,于是沒有再花錢。晚飯時,爸爸還不忘教育我們,兒童節是無數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我們要懂得報恩,要好好讀書,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材。父親當時說這話時很平淡,但影響了我的一生。
[二十世紀60年代]特殊時代,貧乏中也有歡樂
在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的記憶中,
“六一”象征著紅領巾、游園會以及意氣風發地做共產主義接班人的理想。
1958年出生的馬德新老人,現在回憶當年的“六一”,免費乘坐公交車是他得到的最好禮物:卡在“十年動亂”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在那個物質生活極其貧乏的年代,能坐上公交車就是一件極其奢侈的事情。每逢兒童節,我們幾個小伙伴就擠上擁擠的汽車,因為售票員阿姨在兒童節那天,不會問我們要票,能讓我們來來回回地坐上一整天,可真是過足了一年坐車的癮!有些家長,兒童節沒時間帶孩子出去玩,干脆就把他們送上公交車,讓孩子在車上“玩”一天,既安全又省事。
而對于那時候正好讀四年級的周國慶老人而言,記憶最難忘的卻是,在那天媽媽帶著自己去商店買了一套新衣服,這對于早已穿慣滿身補丁衣服的他而言,是件多么值得高興的事啊!記得特別清楚的是那件衣服很大,袖子和褲腳足足卷了三道。母親在回家的路上告誡說:“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新衣服要愛惜著穿,以后每長高一點,就把袖子和腿腳往外放長一點,這樣就能一直穿下去。”“呵呵,那時候怎么沒發現袖子、褲腳的顏色不一樣呢?”老人說著說著露出了會心的微笑!那時的“我們最喜歡看到學校門口掛著‘停課一周鬧革命’的公告牌,這就意味著又放假了。”做游戲是六十年代童年時代消磨時光的最好方法,男生熱衷于拍洋畫、打珠子、官兵捉強盜、射麻雀,女生則喜歡踢毽子、跳橡皮筋、跳房子。他笑著回憶道:
“弄堂里充滿了我們的歡笑聲,任何地方都是我們游戲的場所,一個煙盒、一分錢、一顆玻璃珠、甚至一張紙都能成為大家游戲的工具。”
童年時代的電影院也給那時的孩子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時候看電影猶如參加儀式,可氣派了,經常是幾千人同看一部電影。”他們還專門編了一個順口溜來歸納各國電影的主要內容:“中國的電影是新聞加簡報,越南的電影是飛機加大炮,朝鮮的電影是哭哭又笑笑,阿爾巴尼亞的電影就是蛐蛐叫(主要描寫游擊隊)。”
[二十世紀70年代]穿著軍裝過六一
70年代的人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往往會記起兒時經常聽說的一句話:生在紅旗下,長在新中國。現在,他們多已過了而立之年,并且已為人父母,他們的孩子們的物質生活,是他們在自己的童年時所無法想象的,但是,這并不能阻擋他們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心底涌現出陣陣甜蜜。70年代“六一”兒童節的“典型印象”:
衣著:白的確良的襯衣+藍褲子+白網球鞋(如果是舊的要擦鞋粉,鞋粉這東西現在還有嗎?)女孩子還要戴發卡。類似孫悟空緊箍咒一樣的東東。
大合唱:臉上擦胭脂口紅,描眉畫眼;紅領巾至少要整理10次以上才可以滿意。
儀式:升國旗、奏國歌。吹號的、旗手必定是最帥氣的虎頭虎腦的小家伙。在六一前夕,可以把軍號帶回家,一般以練習為名吹個不停,讓鄰居側目為止。腰鼓隊的小女孩帶著腰鼓蹦蹦跳跳,鼓點在馬路上亂打一氣。
主要活動:六一期間像電影里做特務一樣潛入五保戶、烈軍屬家中,悄悄打掃衛生,不排除同一天一家可以有N個小朋友去做好事的情況出現,最后的告別都一樣,羞澀地紅臉跑開說:我們是雷鋒。
70年代的男孩子,最向往的時裝就是綠軍裝。年近中年的中學老師吳慶平的眼中,記憶最深刻的是那年的5月份剛過,老師就向大家宣布,六一的時候,集體徒步去烈士陵園“走長征路”。消息傳開,大家都興奮得不得了,可是他卻暗自發愁,因為,班上的男同學,大都有軍裝,自己卻沒有。走長征路,沒有軍裝,可怎么行呢?回到家,就纏著父親給在外地伯伯寫信。伯伯是個裁縫,爸爸早就跟他說過,要請他幫自己做件軍裝。終于。趕在六一之前,伯伯把軍裝寄來了,還有頂軍帽。
走長征路那天,穿著嶄新的軍裝,神氣得不得了。唯一可惜的是,在徒步的時候,由于太興奮,重重地往濕濕的草地上一蹦。摔倒在地上,新褲子沾了一屁股泥水。后來才知道,那套的軍裝是伯伯熬了幾個晚上,趕做出來的。
[二十世紀80年代]無憂無慮的童年
上世紀的80年代正處于中國社會的迅速發展時期,處于時代相交的門檻上。那個年代的孩子有著較完美的童年,既沒有60、70年代的貧窮之困,也沒有90年代富裕生活之憂。那時的童年時光幾乎無一例外地被一些細小的東西深刻影響著:來自美國的肥皂劇,來自港臺的流行歌曲和來自學校門口的洋畫和塑料小兵。
來自重慶的陳驍航,現在是一名小學教師。她記得自己5歲時過的那個“六一”。那天一大早,她穿著媽媽給她買的新衣服,高高興興地到學校參加“六一”歡慶活動。老師給每名同學都發了糖果,她還戴上了“好孩子”大紅花。活動結束后,爸媽帶著她和兩個表姐一同到郊外去玩耍。當時城市里沒有“麥當勞”、“網吧”,她最喜歡的就是由父母帶著爬山、到郊外玩,每次出去都會玩得一身塵土,然后采一大把野花興高采烈地回家。童年在她的記憶里,是在學校踢毽子、跳皮筋,那時她最喜歡看電視里播的《鐵臂阿童木》、《阿凡提》等動畫片。而每年“六一”時她最期盼的禮物就是大人給她買的新衣服。現在回想起童年,覺得那個時候是最無憂、最幸福的,雖然沒有漂亮的玩具,沒多少好吃的,但很自在。現在的小孩也挺幸福,有那么多玩具。那么多好吃的,但總覺得他們的童年少了點什么。
[二十世紀90年代]“洋快餐廳”里的兒童節
90年代的孩子,是伴隨著《圣斗士》、《變形金剛》等外來動畫片和剛登陸就火起來的“肯德基”、“麥當勞”等
“洋快餐”度過的。在新文化的沖擊下,童年的記憶在這個時代的孩子心目中多彩而豐富。
武漢的王睿是今年新考入大學的大二新生,說起自己的六一。在一張1997年過“六一”的照片。照片記錄的是,他正一臉幸福地在“肯德基”捧著雞翅“猛啃”,父母趁機在一旁“偷拍”,當閃光燈突然閃起的一瞬間,孩子一臉錯愕地抬頭看著鏡頭,嘴角還留著雞翅殘渣。看著這張充滿童趣的照片告訴記者,當時“肯德基”剛剛開店。“六一”前一天,父親問王睿想要什么禮物,王睿說:只想去吃頓“肯德基”。第二天,王先生和妻子起了個大早,帶著王睿到公汽車站搭車去。那天車站等車的人特別多,公汽上擠得不得了。盡管擠車擠了一頭大汗,但車到漢陽后,兒子卻仍難按捺一臉的興奮之情。好不容易才到了“肯德基”,卻發現店里已經擠滿了前來用餐的小朋友。在排了整整半個多小時的隊后,一家人終于買到了三份“洋快餐”,并在店內角落里搶到了一個座位,看著兒子啃著雞翅,一臉幸福地環顧著周圍的樣子,王先生忍不住拿出隨身的照相機,將這一幕搶拍了下來。
從洋快餐的第一次進入。到1999年,“肯德基”“德克士”在孩子們的心目中已開始占有一席之地,而現在“洋快餐店”幾乎已成了孩子們節假日必去的娛樂場所了。他說,這張照片從一個側面見證了城市的發展。
以空間為序
中國從1949年開始,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定每年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學校一般會為此組織相關的集體活動,并要求學生正式著裝(普及校服前為白襯衣藍褲子)。香港回歸后,在民間約定俗成下,香港兒童節的日期仍為4月4日。民間慶祝的方式多以送玩具禮物給小朋友,或陪小孩出外吃大餐或游玩。
[日本]日本的兒童節,叫做“兒童日”,是一個傳統節日。在每年的5月5日,日本的家庭都會慶祝孩子的長大。二戰前,這個節日被稱為“端午節”,并且只是男孩的節日。1948年,當這個節日成為公眾假日的時候,便成了慶祝所有兒童幸福和福利的節日。在節日當天,日本的家庭都會在屋頂上懸掛魚狀的標志,用來象征兒童消除厄運,克服困難,順利成長。不過日本在3月3日還有單獨的女孩節,從上巳節發展過來,女兒節以擺放各種玩偶來慶祝。男兒節懸掛鯉魚旗是源自中國的“望子成龍”和“鯉魚跳龍門”的傳說。
[韓國]韓國的兒童節,開始于1923年,是從“男孩節”演變過來的。這也是韓國的公眾假日,定在每年的5月5日。家長們通常會在這一天帶孩子去公園、動物園或者其他游樂設施,讓孩子開心地度過假日。韓國的兒童節是5月5日,每年節日來臨之前,韓國的父母們都要給自己的孩子準備他們最希望擁有的禮物,各大百貨商場也紛紛進行各種促銷活動。盡管父母心目中的最佳禮物一般都是比較實用的東西,如書籍、服裝、玩具等,但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一些相關調查發現,越來越多的韓國兒童最渴望的兒童節禮物是手機,其次才是游戲機、玩具、寵物、電腦和書籍等。
[印度]特別紀念日作兒童節。印度將獨立后的第一任政府總理莊亞魯的誕辰紀念日11月14日作為兒童節,在這個特別的日子里,印度的兒童們會有各種民族氣息濃郁的舞蹈、音樂表演,政府也會出面組織一些慶祝活動。
[土耳其]4月23日,是土耳其的“國家主權及兒童日”。這個節日來自土耳其獨立戰爭期間1920年土耳其國民大會的召開日期。1929年,根據兒童保護組織的建議,這一天被定為兒童節。從1986年起,土耳其政府開始在4月23日慶祝國際兒童節。
[瑞典]“男孩節”VS“女孩節”歐洲國家瑞典也把兒童節分得比較細,每年的8月7日是“男孩節”,又稱為“龍蝦節”,意思是鼓勵全國的小男孩學習龍蝦的勇敢精神。這一天,孩子們要打扮成龍蝦的樣子,表演一些非常活潑可愛的節目。12月13日則是瑞典的“女孩節”,又叫“露西婭女神節”。露西婭是瑞典傳說中專門保護女孩的女神,每到這個節日,女孩子都要打扮成女神的模樣,為其他孩子做好事。
[俄羅斯]國際兒童節在這里誕生。俄羅斯的兒童節和國際完全“合拍”,就在6月1日。每當兒童節來臨的時候,俄羅斯各地的孩子們都會興高采烈地歡度自己的節日。還會表演一些民族歌舞,學校里則舉行慶祝活動。其實說起兒童節的來歷,與俄羅斯有重要關聯。1949年11月,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莫斯科舉行理事會議,各國代表憤怒地揭露了帝國主義分子和各國反動派殘殺、毒害兒童的罪行。為了保障世界各國兒童的生存權、保健權和受教育權,改善兒童的生活,會議決定以每年的6月1日為國際兒童節。
[哥倫比亞]兒童節戴面具、扮小丑中美洲國家哥倫比亞將每年的7月4日定為兒童節。在這個節日里,全國的學校都要舉行各種生動活潑的慶祝活動,兒童們還常常戴上各式各樣的假面具,扮成小丑的樣子在街頭玩耍,十分開心。
[巴西]看病打針,健康第一。巴西的兒童節在8月15日,這一天正好也是巴西的“全國防疫日”。所以,每到這個日子,各地的醫生們都要為孩子們看病,還要給5歲以下的兒童注射預防小兒麻痹癥的疫苗,表明政府十分關心兒童的健康。另外,巴西的“圣母顯靈日”10月12日也往往作兒童節,全國會有一些慶祝活動。
伊斯蘭國家:快樂的“糖果節”,大多數伊斯蘭國家都將齋月后第14天定為“糖果節”,對孩子們來說,這也是最快樂的兒童節。“糖果節”一般為期三天,小朋友們三五成群,到附近的各家各戶索要糖果。按照當地民俗,大人們不能拒絕兒童的要求,所以孩子們這一天總是能滿載而歸,歡天喜地。
[非洲國家]持續一月的兒童狂歡節非洲西部的國家大都有專門的“兒童狂歡節”,而且往往持續一個月。非洲人歷來能歌善舞,在“兒童狂歡節”里,盡管人們的生活條件各不相同,但所有孩子都會,盡情歡樂,熱鬧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