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耳朵是非常神奇的,正是因為有了它,我們才得以聽到周圍世界的聲音。人的一生會聽到無數種聲音,但只有一種是這個世界上最美好最動人的,那就是音樂。音樂的奇妙之處在于它和其他單純意義上的聲響全然不同,音樂世界的聲音充滿了人類生命的美麗情感。人類因為有了情感才高尚,世界因為有了音樂才美好。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音樂形象通過音響作用于人的聽覺,產生強烈的情感沖擊,使人產生聯想和想象,引發心靈的共鳴,觸動人的內心,它就像最純的感情那樣沁人心脾。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那人的情感是怎樣產生的呢,可以用學習這種行為來作一個解釋。烏鴉反哺讓我們知道世間生靈的感恩情懷也許不是通過進化得來的,在得到恩惠以后用同樣的方式進行反饋似乎已經成為一種本能。小烏鴉從小受到烏鴉媽媽的精心照料。從烏鴉媽媽的嘴里啄食,長大后再用同樣的方式來喂養年邁的烏鴉媽媽,這可以歸功于學習和從小的耳濡目染。
人的情感比動物要豐富得多,那是不是所有的孩子成長起來以后都懂得感情呢?是不是都能以一顆感恩的心來善待父母、親人和社會?結果是不盡如人意的。孩子從呱呱墜地到牙牙學語,從蹣跚學步到學堂少年,受到的都是無微不至的呵護。在這人生的起點也許一個甜甜的吻和擁抱就能讓父母滿懷欣慰。繼而是父母對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特殊照顧,“小太陽”、“小祖宗”儼然成了家庭的軸心,結果是怎樣的呢?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得到了孩子的噓寒問暖々試問有此遭遇的父母親們作何感想,
長大后,自私任性、乖張叛逆、缺乏親情不孝順的人是不少的,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從小缺乏情感教育,除了用語言和示范作用培養孩子情感外,用音樂手段進行情感教育是一個有效的途徑。學習音樂,可以讓孩子從中體會到善惡美丑與真假是非,從優秀音樂作品的體會中,可以培養起孩子對真、善、美的崇尚,培養起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使精神獲得平衡,情感得到調節與宣泄,最終使精神得以升華。音樂活動除了是情感體驗,還能讓孩子建立、培養新的情感,使原有情感領域獲得進一步的延伸與拓展。孩子懂得了音樂也就懂得了感情,有情之人就不會用無情來對待世間萬物。
一次,日本小提琴教育家鈴木鎮一在帶領學生欣賞音樂作品“致母親”時,9歲的松正因不滿母親從家中出走正好經過,在窗外聽完這段音樂和鈴木老師對曲子內涵、意義和音樂結構的講解后,粗魯而乖張的松正竟傷心地哭泣起來,通過音樂體會到了母親的不易,從此變得十分孝順聽話了。
音樂是一門具有很強感染力的藝術,是人類實現思想感情表現與交流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對音樂的感悟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
音樂與人的情感世界是緊密聯系的,通過音樂審美活動,使孩子充分體驗蘊涵其中的豐富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
我們追求的音樂教育的境界不是要求每個孩子都要精通音律,而是要盡可能的讓他們去接觸那些優秀的音樂作品。從教育者的角度出發就是用音樂手段進行情感教育,這樣的主動教育方式比烏鴉式的簡單學習確實要高級很多。通過音樂美的熏陶感染,能使孩子們在精神上得到滋養,培養起健康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情操,使他們的精神世界更豐富、更和諧、更完美。音樂活動是融哲理于情感之中的有效的感化人的方式之一,動人的音樂,浸潤著每一個孩子的心靈,無形之中凈化著他們的思想和靈魂。
音樂是高雅的藝術,它是美好的,讓孩子多接觸好的音樂,我們的世界會變得更加有人情味,充滿感情的世界也將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