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是人類所佩帶的三種有機寶石之一。我國人民使用的都是紅珊瑚,顏色有辣椒紅漸淺到淺粉紅色,越紅的經濟價值越高。用肉眼在強光下細看,珊瑚表面有規則的“手掌紋”,硬度較低,磕碰易碎。品質好的珊瑚拋光后溫潤柔滑,表面手掌紋細密且微透明,摸上去就像嬰兒的肌膚;品質差的珊瑚石性較大,表面紋路較粗,摸上去發干,無透明感。
清末民國時期的珊瑚制品,大多為蒙、藏民族的服飾用品,分別為嵌飾或墜飾。清末蒙古族科爾沁婦女頭飾一套,兩條頭圍由圓柱形的珊瑚珠和雕花綠松石片相間穿成,其他大發簪均由銀鑲珊瑚制成。清末蒙古袍上的飾品和鈕扣,銀球為鈕扣,長條形銀鑲珊瑚嵌件為扣邊的飾品,一扣一飾,墜在袍上非常美麗。民國時期蒙古族男子所用的銅嵌珊瑚飾件皮袍帶和腰間的掛飾(袍帶部分經修復)。清末密宗左旋法螺,上嵌有珊瑚和松石,為藏傳佛教修煉所用的上品法器。
清代至民國時期的珊瑚除鑲嵌使用外,多磨成不太規則的圓柱體或扁圓珠,中間鉆孔供串墜之用,表面大多有因風化或長時間磨損所形成的小孔,人稱“蟲蛀孔”。也有少量雕件,清末珊瑚花形鏤雕件。
新的珊瑚制品表面光滑無蟲蛀孔,形制大多是規則的圓球珠。粉紅色帶白斑的均為新產臺灣珊瑚。
老珊瑚仿品大體有三類。一是由白色珊瑚染色而成,這類珊瑚的特征是表面紅色不均勻,呈現深淺不一的斑片或班點狀,且在斷開或破損處有紅色印泥狀注色痕;二是由紅色老料珠(老玻璃珠)制成,顏色和形制都很相似,但表面無手掌紋,且硬度較高,用肉眼或在放大鏡下細看內部有氣泡三是由化學合成物制成并染色,紋路很粗,紅色極不自然。
另外,現在還有高檔仿古民族用品在市場中時有出現,圖21為一整套新仿清代嵌珊瑚蒙古刀,所嵌均為老珊瑚,售價很高,也請各位藏友多加注意!



(責編:蔚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