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幾年來,我刊發表了一些介紹科學檢測古玩藝術品的文章,引起許多收藏愛好者和讀者的興趣,特別是今年第四期發表了《淺說唐代青花瓷科技鑒定》一文后,收到不少讀者的來信,詢問有關科學檢測的問題。為此,本刊記者采訪了云南省收藏家協會古陶瓷科學檢測實驗室主任沈華友先生,請他回答廣大藏友關心的一些問題。
記者:通過“科學”檢測來確認古玩的真假,和我們過去傳統的“眼學”鑒定來辨識古玩的真假來比較,科學檢測說得上是個新生事物。請您談談“科學”檢測是怎么個情況?
沈:“科學”檢測辨識古玩肯定是個新興的鑒定方法,這是順應古玩鑒定的需要應運而生的。它與主要依賴人的感官判斷的傳統鑒定方法相輔相成、殊途同歸。現在主要有化學元素分析檢測、熱釋光測年法、碳14斷代技術、陶瓷釉質老化系數鑒定等技術手段。這些技術手段的檢測對象主要是陶瓷、金銀器、銅器青銅器,而針對其他古玩古物的,比如木質家具、字畫、漆器等等的科學檢測還沒有。
記者:咱們云南這套設備是個什么情況呢?是怎么個檢測原理呢?
沈:我們云南這套設備,是通過化學元素分析進行檢測,在同類設備里是較為先進的。它是2008年的款式,因為最新,所以更先進。高精密度,精確到百萬分之一。也就是說,某個元素哪怕只占有百萬分之一,這臺機器也能夠把這百萬分之一的化學元素測分出來。這樣,一件瓷器或青銅器,它身體里哪怕只占有百萬分之一某種化學元素,也逃不過機器的眼睛。機器檢測出來的數據通過電腦和數據庫里的數據自行進行搜索比對。(我們數據庫里有上萬個不同年代和窯口的陶瓷器和銅器青銅器的數據,這些數據就是我們檢測藏品是真是假、是明朝還是宋朝的依據。)電腦自行進行比對后,與哪個年代、哪個窯口的數據符合、靠近,就認定它為哪個時期、哪個窯口的產品。
記者:咱們這個檢測室檢測了多少件東西了?怎么個檢測法?
沈:檢測了約3千件。檢測每件東西要用20分鐘。為了準確,有的不止檢測1個靶點,可能會在胎、釉、彩上各找一個或幾個靶點,進行檢測,用的時間就更多。一般來說,送來的藏品先免費目鑒,有的是一眼假的“開門仿品”,就建議不要上機檢測了。
記者: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怎么會有完全相同的東西呢?又不是一條流水線上大工業生產出來的,怎么確定它的真假呢?
沈:所以我們的比對不是要求被檢測的東西與數據庫里的完全一摸一樣,只要比較符合、比較接近就可以認定。任何年代的老東西,其成分含量都有一個數值取值范圍。在比對中,凡在數值范圍里的就是真東西。符合唐代的就是唐代的,符合明代的就是明代的;符合景德鎮窯口的就是景德鎮窯所產,符合汝窯的就是汝窯所產。最終由打印機自動打印出檢測結果,不能夠人為改動。我們的數據庫里,存儲有上萬個中國瓷器窯口的數據,涵蓋了中國所有瓷器窯口考古發現的成果,當然還有歷朝歷代不同時期青銅器的數據。
這種檢測方法是比較科學的。因為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窯口,其歷史自然條件不同、用料配方不同、燒制工藝不同,這些種種不同,就為不同年代產品的明確區分提供了科學依據。
記者:現在遣假的水平非常高,造假的能不能夠根據他們弄到的數據資料,按照資料配方,違出既能騙過專家眼睛又能騙過機器的假古瓷?假青銅器?
沈:這是很多藏家很關心也很擔心的問題。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這是很難很難的。特別是那些價值很高,比如仿造宋代五大名窯、元青花等,想既騙過專家眼睛又騙過機器幾乎是不可能的。
為什么?其原因有四:一、現在已經不具備那時候的客觀自然條件啦。有的古代用的原料世上早就沒有了,比如元青花胎土用的麻倉土早在明代中期就被挖完用竭;又比如元青花所用的從伊朗進口的蘇麻離青鈷料,早在60年前因為礦源枯竭,礦洞就被廢、被封,而別的任何鈷料著色劑都不可能達到蘇麻離青料的效果。不用那時候的原料配方的仿品,怎么可能跟那時候東西的元素成分一樣呢?又怎么既騙過機器又騙過眼鑒?有的人被騙,往往是他們自己不認識真元青花。二、有些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不是人能夠控制得了的,也就不可能仿造成功。而某些品種的微量元素和痕量元素,則是我們認定真假的最主要的依據。即使你常量成分比較符合,但微量元素不對,或者痕量元素高于、低于應該的數值,也要被打入現代仿品之列。所以,即使你不惜工本,按照老瓷數據庫里的元素含量,最終配兌好了常量元素和痕量元素,但是入窯經過1300度的高溫烤燒,是會發生變化的。有的變多,有的變少,有的揮發得一干二凈,甚至有的變成了另外的化學元素。入窯前你的配兌符合了老瓷的成分也沒用,因為入窯后就是另一回事了,甚至變得面目皆非。精品好瓷器往往更是千窯一寶,這也正是精美老瓷器值錢的原因。三、有的古瓷因配方失傳而不可再造。有的今人雖然不失為高手大仿家,堪稱仿品工藝大師,但仍然難以做到內外都仿到位。圈里人所共知的汝瓷仿造,從清代官仿開始,從未停止。新中國建國后,從50年代至今,有國家重點課題組(得到政府經費保障)加以仿造的,有以盈利為目的的無數大小作坊仿的,產品無數。它們中雖然不失有高仿精品,但至今沒有哪一家能夠生產出一眼看去即達到汝官窯水平的作品,更別想騙過機器了。有的即使騙過了某些已經有些道行的人的眼睛,但一上機馬上原形畢露:四、成本之高不是一般仿者能夠承受的。古瓷數據庫的資料是保密的。打印報告上僅打印出十幾項常量元素的數據,實際檢測的有200項數據呢!就算你能夠拿到老瓷的各項數據,光是把各項數據都能符合老瓷數據就是一大難關。別以為這是一個簡單的事,那是一個非常繁瑣的試驗過程,耗費的財力和時間都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這就是元青花高仿品也需要20萬、30萬一件的根本原因。
不久前,一位制仿高手帶著一件騙過幾位大專家眼睛的高仿明代青花瓷器,來上機檢測,試試能不能通過機器檢測。其結果是,一上機就被機器判別出是現代仿品!
記者:據一些藏家說,經過科學檢測認定為老東西的藏品,也不一定得到社會承認。科學檢測有生命力嗎?現在世界上的科學檢測是個什么狀況?
沈:你說的情況確實存在。在國內,科學檢測還沒有得到社會的普遍重視,還沒有被社會各方面廣泛采信,遠不像國際上那樣被社會各界普遍接受。國內目前人們主要還是相信和依靠專家的眼學。但可以肯定地說,科學檢測是有著旺盛生命力的,是值得信賴的。當然,任何科學檢測也像其他科學一樣,都有一個不斷完善、不斷發展的過程,尤其是應用科學,還有一個在實踐中不斷降低成本、不斷方便實際應用等問題。科學檢測也如任何新生事物一樣也都有一個被了解、被認知的過程,就象西醫剛進來不被人們認識了解一樣。
現在世界上研究科學檢測古陶瓷的人不少。走在前面的國家且不說,就連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樣頂級專家薈萃之地,也很重視科學檢測:新成立了科學檢測實驗室,購置了一系列現代科學檢測設備。其中有一套進口的科學檢測設備和我們云南的這套一模一樣,可見科學技術檢測古陶瓷正在被更多的有識之士重視和接受。
不久前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召開了“2009年古陶瓷科學技術國際討論會”。來自十幾個國家、地區和中國國內科學檢測相關部門單位的120多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多種語言的論文共計100多篇,盛況空前,出乎意料。會議的主基調就是:科學檢測將成為鑒定古陶瓷(青銅器)的一個重要手段!
科學鑒定古瓷真偽逐漸被社會普遍承認將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流向!科學檢測方興未艾。
記者:我有的搞收藏的朋友,面對自己手中的藏品不被有關拍賣機構認可,很是有點郁悶。希望您對他們說幾句什么。
沈:大可不必。只要手中有好東西,被承認是遲早的事。你想想,要不是處在這個好東西似乎層出不窮而專家力量又相對不足的特別歷史時期,很多新出現的大寶貝怎么可能到我們的平民百姓手里?民國期間流失到英國去的那對元青花瓷大象耳瓶,如今已經成了全世界公認的古玩大明星、中國元代青花瓷器的標準器。當初不也是因為國內無人識寶,才跑到英國人手里的嗎?想一想,我們每收藏一件寶貝,就是保存了一份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而每一份優秀文化遺產只要它存在世上,本質上它又都是全世界共同的文化財富。收藏就是保護!所以不要氣餒,要抓住這么好的時機盡力多收一些好寶貝大寶貝。這可是功在當代、益在千秋啊!是多么有價值呀!
沈華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畢業,云南省收藏家協會古瓷研究會總顧問、首席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