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常說平面媒體刊登的古錢彩照是紙上談兵。所謂紙上談兵,比起實物鑒定要缺少好幾個重要環節。中醫所謂望、聞、問、切四種辦法,彩照只具備了“望”,也就目測一種手段,少了聞、問、切三種手段。所謂“聞”就是聞氣息,贗品多有一種刺鼻的酸腐異味,真品經數千年有種青銅的馨香;所謂“問”就是當面向持幣者提出有關實物的各種細節問題,也就是了解各種出土與流傳的信息。雖然此中常有編故事以欺世者,但也不排除會了解真正有價值信息的可能性;所謂“切”,中醫是診脈,看古錢就是要上手,掂份量,察疑點,觸摸銅體與銹色包漿等等。
其實,除了古錢,現在瓷器、玉器,甚至書畫和其他文物亦有普遍用彩照判斷真偽的。這些種類繁多的物件只要看一眼照片,就能斷定真贗,得出肯定的結論常常是靠不住的。但是畢竟彩照聊勝于無,以古錢為例,過去靠黑白拓片,更是靠不住,很多初入門者按圖索驥,花盡終生積蓄買來一堆廢銅弄得痛不欲生。
平面媒體刊登古錢沒有圖片不成,一位讀者或作者想要與幾十萬泉友交流,不可能持實物逐個見面商榷,就不得已采取了這種紙上談兵的方法。

彩照比之拓片有很多長處,但弊病不少,除了上面所說的缺少了聞。問、切三個重要環節處,而其本身問題也不少。與拍照的環境、光線、墊襯物及相機本身性能、拍攝技巧都有極大關系,以一位藏者所拍的“乾封泉寶”背“天府”為例,同一藏品照片效果卻有極大差別,使人判若兩物。
但話說回來,一般拍攝較好的照片,還是能在相當程度上反映實物的真實面貌,特別是那些開門見山的真品,品相較好者,其效果也容易取得行家們的認同。
根據筆者和編輯同仁的體會,拍攝古幣彩照,一般應注意以下幾點:
1.最好請有專業資質或有拍照經驗者拍攝,一般細部特點之處要交待清楚。
2.光線不可太強或太弱,過強的光線易反光,弱光線視線模糊。黑漆古硬綠銹者,光線可相對強一點,熟坑、傳世品,清錢少銹者可用較弱光線。
3.襯托物:生坑、硬銹者可用淺色纖維品作底托,熟坑、傳世品黃銅、白銅古錢,襯物顏色可較深,但是最好不要用大紅或黃色綢緞制品,易反光或吸收光線。
4.原物可放大、縮小,但最好附有原物拓片以及實物尺寸,以便了解實物真實數據。
5.用數碼相機拍照,像素要求800萬以上,最好用防抖機。
總之,作為平面媒體的書刊,采用彩照,乃是利弊兼而有之,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要想突破尚不容易,其實互聯網也存在同樣的問題,霧里看花,畫餅充饑,
所以作為一個編輯,一個欄目主持人,在這里必須要向讀者反復說明。
所謂彩照鑒定只能是參考意見,既無法律效力,也不具備權威性,在當前實物鑒定猶不可靠的情況下,不能指望靠它一錘定音。
但是,只要拍攝技巧和條件較好,能反映出實物原貌,它還不失為平面媒體當前應用中最可行的鑒賞方法。
就編者而言,應力爭在圖文選擇與說明中,避免硬傷誤差,有時出現一些似是而非的圖片,也是可以爭論商榷的。因為有些有學術和歷史價值的古幣,在彩照真贗難辨的情況下,發表出來提供信息,也是讀者所需要的。這一良苦用心,想來大家也是可以理解的。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