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的收藏品中有一枚極為罕見的銀質樣幣,該幣的直徑為1.9厘米,銀質,齒邊,幣正面書“宣統三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背面書“壹角”配龍圖紋。
據華光普先生主編《中國銀幣目錄》1996年版第197頁記載,該幣“鑄期: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備注:存世僅見鎳質之試版,似未正式鑄行。三級:20000元”。
又據孫仲匯等先生編著《簡明錢幣辭典》第508頁記載,“湖北大清一角樣幣: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湖北省鑄幣。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湖北銀元局收歸部有,并與湖北銅幣局合并,改名為度支部武昌造幣分廠。次年按照清中央政府頒發的《幣制則律》,擬鑄新版大清銀幣,面值為一角。但不久因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被推翻,故僅鑄少量鎳質樣幣,流出甚少。評級:2中”。
眾所周知,在中國錢幣中,凡是屬于試鑄樣錢的錢幣均屬于錢幣的珍稀品種。作為試樣幣的金屬材料有金、銀、銅等。如:銅幣銀樣、銅樣;銀幣銅樣、銀樣、金樣等。而以白銀試樣的最為罕見。
機制樣幣,可分三種:一種是用作試驗鑄幣機的工作情況。故通常用賤金屬充當(如常見有銀幣銅樣,金幣銅樣、銀樣)。第二種是用作存檔時用的,常采用與流通幣相同的材質(如銅幣銅樣、銀幣銀樣、金幣金樣)。第三種是為進呈樣錢,是向中央或上級呈報作審定用的樣錢,大多數用貴金屬為材料(如銅幣中有用白銀作樣幣的,銀幣中有用黃金作樣幣的)。
據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華光普和孫仲匯兩位先生所記載的“湖北大清壹角鎳質樣幣”使用的是賤金屬材料(鎳),是用來試驗鑄幣機工作情況用的試鑄樣幣。而筆者這枚銀質的“宣統三年湖北省造大清銀幣壹角”樣幣是作存檔時用的樣幣,流出極少,它歷經百年滄桑,萬劫余生,品相完美,是到目前為止,連國內外大小博物館都還沒有的國寶級大珍品。它物證了湖北局在宣統三年曾鑄造銀質壹角樣幣,彌補了這段歷史的空白。這樣的錢就是綱要錢,是一枚最有代表性的銀質試樣錢。
(責編: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