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藝美術大師作為工藝美術界的榮譽稱號,是如何誕生的?什么樣的工藝美術大師才是合格的。作為兩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的評委之一的周國楨教授接受本刊記者采訪,為“工藝美術大師”正本清源。
《收藏界》記者:周教授,您曾擔任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當時“大師”的稱號是怎么誕生的?
周國楨: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是在1988年評選的,我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一位老教授出任評委。當時的輕工部主要考慮到一批從事傳統工藝美術沒有科班出身的老民間藝人都沒有職稱,也沒有榮譽稱號,為了更加有序的發展工藝美術事業,提高民間藝人的社會地位和工資收入,就決定給在工藝美術領域有突出貢獻的老藝人授予榮譽稱號。大家一致認為,用“大師”的稱號夠響亮,所以,就誕生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這個榮譽稱號。在景德鎮非常多的民間藝人都是子承父業、晚輩承前輩,比如王錫良大師,而且他當時就是第一屆評選產生的“大師”。包括1988年之后的第二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我仍是評委之一。
《收藏界》記者:“大師”這個榮譽稱號在職稱上有什么特殊的規定嗎?現在被稱為“大師”的藝術家非常的多,甚至有一些濫竽充數的現象出現,這對景德鎮陶瓷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
周國楨:當時的工藝美術職稱有初、中、高級工藝美術師,最高的職稱和榮譽稱號可以相當于副教授,在單位上可享受同等待遇。可是,隨著不斷發展也出現了許多的問題。現在不懂陶瓷的人,都盯著是某某“大師”這塊招牌,看到是某大師的東西,就以為撿到了寶,而很少有人看這件瓷器的制作工藝、繪制難度和裝飾效果。這些因素,導致了現在的藝術家把大師的名號看得比本身的技藝還要重,常常爭這個大師、那個大師,而忘記了修養自己的基本功。這種只重大師稱號,不重真實水平的情況,對于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肯定是沒有好處的。這需要陶瓷美術界、有關部門、藝術家端正態度,好好反省反省。
景德鎮陶瓷藝術,這幾年發展很快,快得讓人都看不太懂,藝術家沒有了執著的創新精神,炒作得厲害,抄得厲害,很多人自以為是自己是大師了,隨便抄抄、炒炒,作品就價值連城,流芳百世,這是一種很不好的現象。
《收藏界》記者:您認為一個合格的工藝美術大師主要是看他的作品、學歷、修養,還是其他方面的條件?
周國楨:“大師”并不是職稱,只是個榮譽稱號。我認為,齊白石、徐悲鴻、李可染、張大千等,這些大師是沒有哪個部門去評他是某某大師,可是,這種在群眾內心萌發出來的得到千千萬萬人認可的大師,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師。
所以,一位大師,無論是從事工藝美術的,還是從事純藝術的大師,為人、作品、資歷、文憑這些因素都很重要,還有一點最重要,就是他對國家,對社會,作出了怎樣的貢獻,為工藝美術事業的發展取得了什么樣的碩果。而且大師應由學術部門來評選好一點,可以是國家級的文化、藝術研究機構。因為,這些學術部門天天在研究藝術及其門類,了解歷史文化與其將來走向的脈博,由他們來組織評選大師,比較公平合理。要評,就評他個名至實歸、眾望所歸,不然不僅會讓“景德鎮”三個字染上“污點”,也將給“工藝美術大師”臉上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