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馬達加斯加正在發生政變。但局勢穩定以后市場只能會更好,因為任何一個新的執政黨上臺以后,都會更關注國家發展。”在馬達加斯加興建水泥廠的中非民間商會副會長、唐山曙光實業集團董事長張春來認為,應該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民營企業才能更強大。同時,走出去也是為愛國者鋪路,為愛國者提供條件。民營企業越走出去越愛國。

作為一名幾乎見證了改革開放歷史的民營企業家,張春來1984年放棄“鐵飯碗”下海,投資4000元創辦了中國第一家民營水泥廠。2006年,已經成為身價十幾億元的全國規模最大的“民營水泥大王”的張春來,把分廠開到了馬達加斯加。在“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召開時,馬達加斯加時任總統馬克#8226;拉瓦盧馬納還特意會見了張春來,表示對曙光集團的贊許。張春來又被冠以“民企外交家”的稱號。
張春來在馬達加斯加的龍牌水泥廠位于該國首都塔那那利佛郊區,于2007年動工,該水泥廠項目總投資8277萬美元,分兩期進行建設。其中,一期為在當地建設一座年產30萬噸水泥粉磨站(所需熟料從國內進口);二期為在當地建設一條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產線,年產水泥熟料80萬噸(所需原料全部從當地開采)。
據了解,馬國每年需要消耗水泥約150萬噸,而目前實際每年生產能力(含龍牌水泥廠)僅45萬噸,仍需大量進口,當地水泥銷售價格很高。在龍牌水泥廠投產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降低當地水泥市場價格,極大促進了該國基礎設施建設和發展。
“我們的水泥廠建起來以后,馬國的水泥一下子從300美元降到了200美元。”張春來告訴《小康#8226;財智》記者。
目前,張委派去了國內三十多名管理人員在馬國當地負責日常事務。在建廠之初,張春來平均每兩個月飛去一次。當時交通運輸等困難極大。“在馬國投資建廠所付出的成本投資是國內的三至五倍,但未來的市場利潤也是國內的五至七倍。”
張春來告訴記者,馬達加斯加相當于我們國家解放前三、四十年代的水平,幾乎干什么都能掙錢。除了有待開發的資源之外,其他基本也靠進口。“水泥是一個國家建設的基礎,馬國連水泥都沒有,你可想而知它的發展程度。”
張春來未來的想法是:自己的水泥廠可以作為一個橋頭堡和平臺,其他民營企業參與進來以后,可以再分頭去做別的項目與產業。共享公關資源。
今后,張春來準備把這些投資者聯合到一起,分析他們的投資需求,結合他們自己的特點去尋找項目,然后大家共同分擔風險。他希望能和一些有抱負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共同創造財富并在非洲擴大中國人的影響。
張春來總結,目前去非洲投資的有五種人:一種是過去的“老僑”(僑民),有些連中國話都不會說了;第二種是投奔老僑去的一些親屬;第三種是一些早期的淘金者、個體戶;第四種是原中直企業援外的下海人員;第五就是目前有資金、有思路的一些想走出去的民營企業。張認為,最有實力和潛力的應該是最后一種。
張春來稱,“通過我去馬國考察,我把理念定位在:不要問非洲能給我們什么,首先要問我們能給非洲帶來什么,那就是文化先行,中國民營企業到非洲首先是友誼的、和平的,充分尊重當地人的風土人情,帶著一種社會責任去。”
張春來說,機遇和風險是并存的。回報越高,風險越大。投資非洲并非沒有風險。很多中國商人以為拿了錢奔向非洲就能換來一座金山,事實并非如此,國家不一樣,政策就不一樣。投資要看對方的需求,畢竟大家需要的是共贏,只有在幫助別人發展的同時,才能賺到自己的錢。“所以,投資非洲之前一定要做到充分的信息了解,要學會融入當地的文化,要學會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