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禁期的來臨,并不意味著集中減持定會出現,加強合作符合中資銀行和境外戰投的共同利益,我們需要及時調整,使中國銀行業更加強大、穩定、健康。

4月28日,高盛、美國運通及安聯所持工行股份首批解禁,5月7日,美國銀行所持建行的部分股份解禁,有傳言稱,四五月或將出現第二輪外資減持中資銀行高潮。
雖然由于中國銀行業發展相對滯后,在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襲擊下,依然保持了相對穩定運行,但是去年年底那次外資集中減持中資銀行股份的浪潮,使人們清楚地認識到危機下境外戰略投資者(簡稱境外戰役)自保自利的本性。在國際金融危機繼續深化蔓延的情況下,是否會出現第二輪外資減持高潮呢,我們應該
如何認識和對待境外戰投呢?
集中減持無理由
對于外資減持中資銀行的原因,最被人們所認可的就是:境外戰投后院起火,受金融危機的影響,部分境外戰投自身出現了財務困難,急需變現。那么,經過幾個月的時間,境外戰投的這種壓力得到改善了嗎?
華夏銀行發展研究部總經理王玉珍在接受《小康#8226;財智》記者采訪時說:“外資減持主要緣于自身資金壓力,從金融危機發展形勢看,姑且不說是否會出現金融危機第二波,單它的持續影響依然很大,境外戰投的經營狀況受到的影響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的經營壓力并沒有實質性的改善,也因此不能排除它們選擇再次減持的可能性。”但是,對于是否會出現第二輪外資集中減持,王玉珍認為,還不一定,每家銀行情況不同,是否減持需根據這些股東自身具體狀況決定,目前人們可能只是從解禁到期時間來看待第二輪減持高潮,它完全是一種理論推斷和可能,實際中不一定會出現。
也有人說,外資減持是因為看空中國銀行業。對此,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對《小康#8226;財智》記者說:“總體上講,這個理由是不成立的,而且我也并不認為外資減持是出于這個理由。”郭田勇分析認為,雖然隨著改革的溢出效應逐步遞減,中國銀行業盈利不會再出現像2006、2007年那樣的翻倍增長,但是與國際銀行業和國內其他行業相比,銀行業的盈利水平還是很高的,從投資的角度,特別是從價值投資和長期投資的角度看,中國銀行業仍是一個比較適宜的投資對象。
另外,目前中國銀行業盈利過度依賴息差,且隨著降息預期的增大,可能影響銀行盈利,這也是外資看空中國銀行業的一個理由。中信建投證券金融行業分析師佘閔華告訴《小康#8226;財智》記者,息差收窄是肯定的,并且銀行資產中票據融資部分很大,它的利息很低,上半年盈利壓力會很大,預計利差可能到了第三季度就會見底,有所反彈。
通過減持套現,境外戰投獲取了不錯的收益,于是有了投機套利之說,但是,“任何情況下,套利因素都會存在,沒有什么值得回避的。”王玉珍說。可見,境外戰投自身出現財務危機,為自保而減持中資銀行股份的觀點最具說服力,而且這種財務壓力沒有得到根本改善之前,都有可能再次減持,佘閔華分析認為,目前各國政府救市措施使這些銀行的生存基本有了保證,這種壓力不是太大,可能只是個別銀行,不會像去年年底那樣大規模集中減持。
長期合作是基調
正如專家們所介紹的那樣,各家銀行情況不同,境外戰投采取的行動也不同,有的遭減持,有的被增持,也有的表示要引進新戰投。這些亂像背后是什么呢,境外戰投對于中國銀行業究竟又意味著什么呢?
在中國金融改革開放之初,為了引進國外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和產品研發技術,人們把引進境外戰投看作不可避免的選擇。對于這一舉措的效果,郭田勇給予了肯定,認為自2003年引進境外戰投以來,從以前瀕臨破產的狀態,到現在的利潤奶牛,中國銀行業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等方面也有了很大變化。
金融危機使人們變得更加敏感,在工行宣布高盛承諾延長持股鎖定期的第二天,工行股價就出現了15%的上漲。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外資減持可能會導致股價的短期波動,但是并不會對銀行的正常運行造成大的影響。郭田勇稱,這幾年我們已經形成了一套有效的公司治理和風險管理的框架,不會因為戰投走了,整個銀行就陣腳大亂,不知道該怎么做了,它的影響可能主要體現在一些具體的合作項目上,因為建行也好,中行也好,每家銀行和境外戰投的合作都有近百項,外資減持可能會對尚未完成的合作項目產生一些影響,使銀行某些金融產品的開發或金融服務的升級上出現停滯,但總體上對銀行經營框架沒有太大影響。
可能是策略性的減持,王玉珍認為,減持不代表徹底放棄,高盛承諾一年內不出售所持有工行股份的80%,并約定優先考慮私募配售方式出售給投資者,這一舉動突出表現了雙方長遠合作的意愿和誠意。工行董事長姜建清曾表示,過去3年工行與高盛的合作非常成功,現在雙方會按照2006年1月簽訂的戰略合作協議既有條款繼續進行合作。據相關資料顯示,截至去年底,工行與運通公司合作共發卡60萬張,累計消費額超過100億元;在與安聯的合作方面,截至去年底工行累計銷售中德安聯的銀保產品超過32億元,中德安聯在工行的資產托管凈值達18億元。并且,三家境外戰投均宣布將會和工行在未來進一步加強產品開發、風險管理和員工培訓等方面的戰略合作關系。
積極應對 防范未然
盡管從目前的現實情況看,短期內不太可能出現再次外資集中減持,并且中外金融機構長遠合作的基礎仍然堅固,但是資本逐利自保的本性不會改變,尤其是在金融危機肆虐的今天,影響雙方合作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我們需要防范于未然。
從政府層面看,政府已經開始采取多種措施,積極防范。除了通過中投增持相關銀行股份,穩定市場外,中國政府在宏觀政策上也進行了一些調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將入股中資銀行的外國投資者持股鎖定期由3年提高到5年。王玉珍分析認為,目前,境外戰投在中國投資主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財務性投資,把短期盈利作為目標,另一類是戰略性投資。如果持股期限加長,會對投機性的投資產生一些影響,而對于真正的戰略投資影響不會很大,同時會更有利于中資銀行的股權結構穩定和健康發展。
從銀行層面看,雖然減持不會對銀行造成實質性損害,但是各家銀行也在加強溝通協調,一方面,積極促成雙方的長遠合作,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緩解減持對二級市場的沖擊。另外,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中資銀行在引進境外戰投時也需要進行一些調整。王玉珍雖然不認為現在是引進境外戰投的最佳時機,但是如果銀行確實有此需求,并且能夠引進成功的話,可能更有利于銀行的穩定和發展,畢竟這些境外戰投的經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經受住了這么大的危機考驗。佘閔華也建議中資銀行在此時引進境外戰投的話,一方面可以爭取到更合理的定價,另一方面也可以為自己走出國門創造一些條件,促成雙方更平等全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