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經濟不景氣的形勢下,全球各個經濟體追求“以我為先”的戰略,貿易保護主義再次抬頭。俄羅斯最近向進口汽車加稅,越南也給進口鋼鐵增稅。中國也不例外,前不久才降低的貿易壁壘再次提高。世界銀行預計這些政策以及疲軟的需求將導致2009年的全球貿易下降2.1%,這是自1982年以來的首次下降。
這些政策不禁讓人擔心,20世紀30年代“以鄰為壑”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是否會重現。
然而上海獨立經濟學家謝國忠認為這是過慮了:“會有一些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但沒有20世紀30年代那么嚴重。”
目前,中國出口商大量倒閉意味著失業問題的日趨嚴重,這反過來可能導致社會動蕩。據悉,中國2億農民工中可能已有1000萬人失業。
在此背景下,出口退稅是一種應急措施。謝國患認為,政府再次提高貿易壁壘,是打算降低破產率,而不是推動出口。
然而,就在中國采取措施幾個月后,美國次貸危機迅速發展成全球金融危機。如今,美國、歐洲和日本對中國產品的需求減少。中國去年11月的出口下降2.2%,分析家預計2009年的出口可能繼續下滑,因為外國消費者緊緊捂住了口袋。
同時,調整出口退稅仍然只是權宜之計。從長期來看,中國需要促進內需,特別是通過增加個人財富和消費來拉動內需。
中國農民移居非洲
截至2008年底,中國與非洲的雙邊貿易已經達到1000億美元,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年。非洲擁有廣袤的油田和豐富的礦產,其石油和礦產大部分出口到中國。同時,作為回報,中國正在向非洲輸出成千上萬的農村人口。目前有多達75萬中國人居住在這里,或已永久移民至非洲大陸,他們從事商業,開發著當地的自然資源。
原保定市外貿局書記劉建軍想出了這條讓中國農民移居非洲的好主意,他創建的以農業開發為先導,加工業和貿易共同發展的“非洲保定村”,已遍布非洲27個國家,共獲得可供經營的土地40多萬公頃,使用期為39~99年。相對于非洲大陸殖民時期,中國人帶來的不是步槍和武器,而是良種和技術,幫助當地農民提高種植技術,解決糧食短缺問題。
投資對非勞工輸出工程的不僅是個人,中國進出口銀行的行長李若谷也曾承諾將協助前往非洲的經濟移民,作為中國西部城市重慶的快速城市化工程的一部分。擁有3200萬人口的重慶市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化區域之一。“隨著快速城市化工程的建立,數十萬的農民將不得不移居。”
劉建軍稱,中非文化交流已經發展到了聯姻,“一些中國人迎娶了非洲新娘,他們很喜歡苗條的非洲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