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斯從沒有乘過飛機,斯大林也沒穿過的確良。”鄧小平30年前在一次會議上的發言,被官方視為中國經濟和政治改革的起點。他的講話意味著毛澤東理論退出歷史舞臺,實用主義開始盛行。2008年正是中國戲劇性變革的30周年紀念。
目前中國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應歸功于改革開放政策,諸如:2億多人口脫離貧困,1978年中國GDP值僅占世界GDP的1.;8%,這一數字現在已上升至6%,糧食產量增長了近70%。
鄧小平一直被稱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似乎中國過去30年的巨大變化都是由他規劃的。鄧小平對自己的改革方法做了精確描述:“摸著石頭過河”。
1992年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來,中國官方一直努力解釋這一概念與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制的不同之處。鄧小平曾提出,堅持黨的基本路線100年不動搖。這意味著,還將有更多的摸索過程。
共產黨喜歡將他們的英雄塑造得富有傳奇色彩,將30年前的那些會議定義為吹響了改革開放的號角。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毛澤東1976年去世后,廢除毛派體系的活動便悄然開始。會議舉行前,將工作重點轉移至經濟重建早已開始一段時間了。“開放”的一個關鍵點是與西方世界關系的向好,這在毛去世前幾年便已經初露端倪,動因是中國和西方都對前蘇聯沒有好感。
審慎原則
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屆三中全會時,發布的公報上并沒有出現過“開放”一詞。“改革”僅被提起過一次。一份被當時領導人采納,并在第二年公布的農村政策草案,明確地否定了后來成為現代中國農村改革一個重要標志的主張——將土地分配給農民自由耕種。毛澤東“災難性的人民公社”政策反而受到贊頌。
1978年年末,正值北京召開黨代會之時,安徽農村的土地改革悄悄開始了。
一個公社的農民秘密分配土地,并且已經做好了赴死的準備。但這一行為,很快得到了當地省委書記,也是鄧小平盟友萬里的支持。其他省份紛紛開始效仿。1984年正式廢除人民公社,那時大部分公社已經名存實亡了。
30年來,中國最具深遠影響的兩大改革舉措是:幾萬家國有企業倒閉和城市住房私有化,而這兩大舉措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開始實行。在國企大量倒閉的情況下,數百萬人遭受了失業的痛苦。
草根的聲音
公共輿論一直影響著中國改革進程。部分信奉自由主義的中國經濟學家抱怨國內一直缺乏自由市場經濟的因素。
人民幣不能完全自由對換,因此資本的流入和流出是可控的。包括電、煤氣和水的價格都是受國家控制的。2008年1月,政府又強制性地對某些食品價格實行了管控。
中國制造業出口產品的三分之二都產自于非國有企業,但對國家經濟有一定支配作用的主要部門卻都劃歸國有,諸如:銀行、電力、能源和媒體。2001年至2006年,國有企業的數量從37萬家下降至12萬家,但國家依然控制著高達1.3萬億美元的資產。
以胡錦濤和溫家寶為首的領導班子比上界政府更擔心,公眾對于結構改革的反應。他們有十足的理由謹慎。上世紀90年代末期,由于國有企業改革,大約3000萬工人下崗。香港人權組織勞工通訊在2008年9月的一份報告中指出:由于腐敗盛行和缺乏明晰的指導方針,大批失業的工人幾乎無法供養家庭。
胡錦濤與溫家寶提出了帶有他們烙印的口號——“建設和諧社會”和“以人為本”,他們希望給與民眾一種比資本主義更具人文關懷的印象。他們感覺到,要應對公眾的激烈反應,就必需要改變行動方針。
2004年,中國媒體知名評論員、香港學者郎咸平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了對管理層購買國有企業時發生的資產倒賣現象。這挑起了許多中國的人不滿情緒,他們認為工廠老板(實際上是官員)通過上述方式聚斂了驚人的財富,而工人卻一無所有。官方以暫停這一行為做為回應。兩年后,為了阻止郎咸平挑起公眾的情緒,他們取消了郎咸平的電視節目。
經濟學家曹思源曾經于上世紀80年代末期協助起草中國第一部破產法,現在自己經營一家破產顧問公司。他說:“現在大型國有企業的私有化幾乎已經停止了。”
他表示,80年代鼓勵私人進入所有優勢產業的說法已經被拋棄,在政府視為具有戰略意義的行業中給與國有企業優勢地位。曹思源預計:2008年,大約有3000家公司(其中大部分是國有企業)會辦理正式的破產程序,比2007年減少200家。“具備破產資格的公司數量高出了10倍,并且正在上升。”他說道,但是當地的官員卻阻止國有企業申請破產,目的則是為了保護政府的聲譽。
落后的國度
中國由于解散公社和農產品產量大幅增漲,得到世界的普遍贊譽。但農村權力結構卻并沒有因此而發生改變。即使土地被租賃給個體家庭耕種,但仍然公有。過去幾年,城市居民享受著自由市場經濟飛速發展帶來的繁榮,而農村人口卻被這種土地制度隔離在外。
以胡錦濤為首的本界政府,仍然擔心任何土地制度的巨大變革都將導致大批農民涌入城市,使城市本來就不多的社會資源更加緊張。盡管農民遷移到城市居住是過去30年迅速發展的關鍵點,但政府希望對這一過程進行嚴格控制。
中國部分專家指出,即使十分羨慕中國經濟改革成功的越南,在政治改革方面也盛于中國。2008年5月,經濟學家高尚全在官方雜志《改革內參》上發表文章說:“我們在意識形態方面的障礙要遠遠大于越南,關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爭論也多于越南。”
胡錦濤做了相當大的努力來重建黨的基層組織,然而國有企業的倒閉和私營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這一努力化為泡影。共產黨官員們派出上千個小組來勸說私營公司建立工會和黨的基層組織。
然而他們的努力卻遇到了一些阻礙,尤其是外資企業。在中國擁有大約100家分店的美國零售連鎖商沃爾瑪就是其中一員。2006年,中國官方與沃爾瑪之間進行了馬拉松式的談判。最終,沃爾瑪勉強同意建立工會。隨后,官員們按照全國總工會主席王兆國的指示,要求建立黨委會。然而,400名員工中僅有6名黨員,他們認為不需要在沃爾瑪建立黨委會。但是,該公司還是屈服了,其他公司也是如此。截至2006年年末,超過三分之二的大型非國有企業建立了黨組織。
2008年年初,部分官方報紙發表了有關新一輪“思想解放”的文章。一些中國學者公開呼喚一個更加關注政治改革新階段的到來。但是不料危機卻發生了——3月西藏的暴亂,5月造成幾萬人死亡的地震,這些負面的因素一定會消解北京奧運的正面影響,在奧運期間官方要竭力壓制任何不同的聲音。如今,隨著中國經濟受到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國的官員們對動蕩的社會日益感到不安。
編譯:符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