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中國的牛年,卻肯定不會是一個牛年。無論是對中國還是對世界而言,前景中,能憧憬的太少,能預見的動蕩卻太多。
對于中國的領導人來說,一場“完美風暴”正在醞釀中。幫助共產黨維持政權的經濟增長現在已步履蹣跚。目前擁護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新興中產階級,開始陷入失望之中。
挑戰連連
接下來的幾個月里充斥著政治敏感的紀念日,共產黨的問題將成為不滿的焦點。過去的一年里經歷了天災、人禍(暴動),主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噩夢”,中國共產黨對前景并不感寬慰。
在阻礙了嘗試預測全球金融危機進程的所有重大不確定性因素中,有兩個尤其威脅到中國。
一是中國政治結構對于當前這種壓力的應變能力。在經濟健康的過去幾年中,很難想象會有什么能推翻這個政黨。喬治·華盛頓大學的沈大偉(David Shambaugh),在2008年出版的一本名為《中國共產黨:精簡與適應》的書中說共產黨遇到了問題和挑戰,“但是并沒有任何跡象顯示其會垮臺的實際可能性。”
2009年會比以往的年份要好一些嗎?
然而,這些挑戰迅速地接踵而至。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Dominique Strauss-Kahn)曾預測2009年中國GDP增長會跌至5%~6%的低位,僅為2007年增長率的一半,并且遠低于所有人幾個月前所可能想到的水平。
另一項重大不確定因素是:面對危機,中國消費者將會如何反應。中國記者們說,一開始由國家控制的媒體接到指示,避免播出甚至僅提及中國可能受到影響的新聞。
之后隨著危機影響日益明顯,包括11月的出口同比跌了2.2%(近7年來的最大跌幅)和不斷傳出的工廠倒閉、工人騷亂的報道,政策改變了。現在媒體可以坦承受到沖擊,但是并不過分強調。
與其他國家一樣,讓中產階級依然高興并愿意消費,在中國也至關重要。但是考慮到中國不發達的社會保障體系和在經濟最好光景里都有的強烈儲蓄意愿,這尤其困難。
樂觀態度
政府將在基礎建設項目上斥巨資,并通過減稅和降息來維持經濟增長。樂觀主義者也由此看到了一絲希望。
世界銀行行長羅伯特·佐立克(Robert ZoeHick)說,中國對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的反應“建立了未來增長的基礎”。它在基礎建設上慷慨地花錢,尤其是在高速公路項目上,并且沒有伴隨任何危害到政權的不穩定,安然度過了危機。
佐立克說,這次中國的一攬子刺激方案特點有刺激消費者的措施,包括在社會福利事業花費更多。世界銀行預測中國2009年的GDP增幅將為7.5%,其他一些人說可能會在8%左右——這是官方通常所謂的保持就業穩定的必要水平。
但是如果樂觀主義者們錯了,中國免不了要走一段顛簸之路。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社會動亂的時期通常都伴隨著西方的緊張局勢。貿易摩擦可能加劇這些問題,如果為了保護本國工業而做出錯誤努力,使得針鋒相對的貿易保護主義在各個國家興起。
中國官方一再強調開放市場的必要,但是一些官員可能仍試圖使貨幣貶值來促進出口,美國則希望中國貨幣升值。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正經歷著他們5年多以前開始當政以來最困難的時期。作為首要任務——穩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編譯: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