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危機和地緣政治壓力的陰霾已經籠罩在海灣國家的上空,但龐大的資金儲備令他們充滿自信。
地處戰爭沖突不斷、政治局勢緊張的中東核心地區,時值全球深陷金融危機的焦慮時期,經濟富饒的阿拉伯君主國家們卻呈現出與世無爭的平靜。
然而,陰霾已經籠罩在這片世外桃源的上空。
購買全世界
當大多數國家都在勒緊腰帶過日子時,海灣阿拉伯君主制國家卻有個截然不同的難題:怎樣處置4.7~8.8萬億美元?這些錢是他們從現在到2020年將獲得的石油收入。
一個辦法就是花掉它。在國內,海灣國家的政府和投資商正越來越多地花錢。據麥肯錫估計,到2020年當地的項目支出會超過3萬億美元。
海灣地區已經贏得了“超大金庫”的名聲。除了將建設世界最高的建筑、最大的機場、最大的人工島、最長的室內滑雪道和大量最大型的購物中心和頂級賓館,迪拜還在建設一個巨大的主題公園——迪拜樂園。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花費都這么膚淺。迪拜鄰近的阿布扎比酋長國正把盧浮和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分館搬來,卡塔爾投資了6所西方國家的頂級高校,沙特計劃把自己變成工業大國,它正在興建不少于6座新型“經濟中心城市”和一個龐大的工業園區。
據不久前的一份調查,這些國家現有價值相當于2萬億美元的擬建和在建工程項目,主要是由政府投資建設。如果不是海合會6國的國民經濟在過去5年中呈3倍增長,整體GDP已經近1萬億美元,這些工程項目的規模肯定會顯得過分龐大。
盡管如此大手筆,還是可以余下不少錢可以去國外花。直到最近,海灣地區不少儲蓄還在用于大筆投資美國國債,或是購買戴姆勒、索尼、花旗和德意志銀行的股份。
但是通過主權財富基金主導,海灣地區的投資組合已經變得更多樣化了。現在其投資組合里面有了拉斯維加斯的賭場、澳洲的金礦、中國的煉油廠、印度的奢侈品開發、墨西哥的度假勝地、荷蘭的石油化工企業、英格蘭的曼城足球俱樂部以及土耳其、埃及、意大利的游艇制造商的大量股份。
但是,過去6個月中海灣國家賴以支撐其巨大財富王國的出口商品——石油的價格較最高點暴跌了一半以上,本地股指下跌嚴重,而且早已達到1.5萬億的規模海灣主權財富基金,2008年的投資組合損失高達4000億美元。
因此,毫不奇怪,雖然海灣投資者們已經向英國巴克利銀行投入了58億英鎊,并已持有該銀行超過30%的股權,但是當英國首相戈登·布朗不久前訪問該地區并希望為國際貨幣組織籌措資金時,海灣各國政府表現出極低的熱情。
地緣政治壓力攀升
雖然海灣君主國家面臨的國內改革的短期壓力不大,但是地緣政治的壓力正在上升。
海灣北面的伊拉克境內目前相對平靜,但這并不會持續太長時間。海灣對岸的伊朗是什葉派神權政體,其人口是海合會成員國的兩倍(伊朗7000多萬,海合會6國大約3800萬),且該國正在進行核原子能開發計劃。
大部分阿拉伯國家預測這項核開發計劃遲早會成功。阿拉伯聯合酋長國之一迪拜的一位政府智囊人士表示出憂慮: “擁有核武器的伊朗將不會對美國或以色列形成戰略平衡力量,只會對我們這些無核國家構成威脅。”
伊朗不僅堅持認為海灣應該被稱為“波斯灣”,更強調其鄰國應尊重伊朗在該地區的卓越地位,承認伊朗在打擊伊拉克和支持黎巴嫩真主黨和哈馬斯方面取得的成就。
遜尼派主導的阿拉伯君主國家們擔心,伊朗可能會對本國的什葉教派國民施加影響,因為在沙特和什葉派公民占大多數的島國巴林,什葉派一直受到歧視和壓迫,部分伊朗人一直主張巴林也應該屬于伊朗版圖。
伊朗官員習慣于在向他們曾經貧窮的阿拉伯兄弟國家表達善意的同時夾雜不和諧音符。一旦發動攻擊,他們很可能會直接襲擊到部署在海合會成員國內的美軍基地和無限期地封鎖霍爾木茲海峽,從而控制全世界40%的石油輸出。
除此之外,伊朗已經占領傳統屬阿拉伯聯合酋長國所屬的海灣三島多年,并明確拒絕阿聯酋提出由國際仲裁來解決三島主權爭議的呼吁。
這樣的緊張局勢和矛盾由來已久,部分出于歷史仇恨,折射出歷史上阿拉伯和波斯兩大文明古國之間的種種沖突。
海合會成立于1981年,主要是富裕而人力稀薄的阿拉伯君主國家為了抵抗伊朗成立的國家聯盟。海合會被貼上了美國俱樂部的標簽,因為各國都不同程度地允許美國在其領土駐軍。
但是伊朗的種種表現也反映出它的自信:盡管其阿拉伯鄰國正處于美國軍隊的保護傘之下,但他們既不強大,在反對伊斯蘭共和國時也不夠團結。
海合會諸國盡管對伊朗立場強硬,尤其是在布什政府執政期間,但很大程度上還是寄希望于由他們的西方盟友來解決與伊朗之間的外交問題。
一個重要原因是,海合會部分國家希望維持與伊朗之間極為有利的貿易關系。迪拜是該地區的貿易集散中心,伊朗大約60%的商品貿易要在這里進行。
海灣阿拉伯國家一直保持沉默,還因為他們內部之間存在的政治分歧。沙特阿拉伯憑借其自然面積和自認為是遜尼派伊斯蘭世界的領導形象,傾向于對自稱是穆斯林最高領袖的阿亞圖拉·阿里·哈梅內伊領導的伊斯蘭共和國采取強硬態度。
但是超級富有的小國卡塔爾卻與伊朗共有一塊天然氣田,而且卡塔爾領導層與它的兄弟國家沙特也經常存在爭執,這都使得它有理由對伊朗持謹慎的態度。
最近部分海灣小國暗中已經對沙特這個奉行極端瓦哈比主義和通過軍事征服建立起來的國家,表示出同樣深切的擔憂。
阿拉伯國家與他們超級強權保護者之間發生的不愉快,也是他們與伊朗淡化分歧的另一層原因。這不僅是因為美國在當地的駐軍不得人心,還因為布什政府執政期間,美國一直壓制海灣地區對其入侵伊拉克和2006年支持以色列打擊真主黨政策的反對聲音。
一些國家,像阿聯酋雖然接受聯合國安理會委托對伊朗實施制裁,但是也沒有停止向伊朗示好,包括邀請伊朗總統內賈德參加2007年的麥加朝覲活動和參加海合會成員國首腦會議。
但是有跡象表明,阿拉伯國家對伊朗的耐心是薄弱的。顯然到去年2月舉行的海合會領導人會議為止,并沒有再次邀請內賈德。近期海合會秘書長阿提亞將伊朗占領本屬于阿聯酋的三島的性質,甚至比作了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占領。
私下里,海灣阿拉伯國家對伊朗批評聲音增強,越來越懷疑通過外交或經濟制裁手段能否遏制伊朗的核野心。
經歷內賈德當政時期3年的揮霍浪費,伊朗只有為數不多的后備資金,而且通貨膨脹高達近30%,國內頻現動蕩。但對伊朗的經濟制裁造成了其與世界經濟的隔絕,這為伊朗提供了暫時的緩沖。
“如果有必要采取軍事行動(例如美國或以色列轟炸伊朗核設施),我們沒有任何問題。”一位海灣安全專家稱,“若必須要在核伊朗和遭受軍事襲擊之間做出選擇,我們選擇后者。”
其他分析家認為,盡管阿拉伯海灣國家和伊朗之間人力懸殊,但前者的軍備裝置可以對伊朗進行破壞并經受住反擊。阿聯酋是首個配置美國最先進防空系統的國家,而且阿拉伯的空軍實力遠超伊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