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宏源,陽光人壽常務副總裁,一直在從事著壽險、市場、戰略規劃和培訓等諸多業務前線領域的管理工作,對此,他是深諳保險經營與管理之道的“專家”。記者針對“保險與理財”的問題采訪到了潘宏源,這位有著二十多年保險從業經驗的高管百忙之中非常熱情地打開了話匣子……
保險是投資理財的理性選擇
據潘宏源介紹,在臺灣,消費者很注重保險保障,因此臺灣的保險密度非常高,民眾整體投保率甚至超過了100%,而在香港、日本、美國以及歐洲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商業保險的人均覆蓋率也非常之高。為什么經濟發達國家的人群,對保險如此熱衷呢?那是因為他們非常了解保險的功能和意義。
有著多年保險行業管理工作經驗的潘宏源,深深地意識到了消費者的心理,那就是消費者不僅僅是要關心自己投資賺到了多少錢,更應該關心的是能否最大程度地規避人生風險?!叭魏螘r候我們都要防范生活的風險??赡芪覀冊谀贻p的時候,是有著很強的風險抵抗力的,但是當我們到了年紀大的時候,風險抵抗能力會變得很弱。在潘宏源看來,百姓理財的首要前提是防范風險,只有大家在合理地規避風險之后,那么我們每個人的理財目標才能夠逐步實現。理財是個很專業的技術活,其中不乏有些專業性的東西在里面,如何理性地理財是重中之重。”
其實對于很多人來說,保險無疑是規避風險的良好選擇之一。
對此,潘宏源進一步詳細地解釋道:“保障型保險產品收益增長穩定,受經濟周期的影響相對較小,所以在經濟周期性調整時,相對其他金融機構,保險公司應對經濟周期波動方面具有較大優勢。規避金融風險,獲取長期收益,是保險無可取代的獨特價值。”
“保險實際上是個經濟水庫,讓你永無后顧之憂!原因在于,一方面,它可以為你提供全面的保障,在你的人生遇見困難時可提供經濟支援,不管是理賠金還是保單貸款,它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燃眉之急;另外一方面,當人生安安穩穩,那這個水庫也會水漲船高,到保險期或保障期滿時,到時自然也能有一筆不錯的收入?!迸撕暝词中蜗蟮氐莱隽怂麑ΡkU的認識。
那么,一個人該如何來規劃自己的保險保障呢?潘宏源也給出了一些好的建議,他說:“一般來說,人的一生當中在35歲~45歲是個人生活負擔最重的時期,這個年齡段的人主要是家庭的經濟支柱,如果這個人一旦出現意外,那么就會影響到家人的生活。所以,建議這個年齡段的人們,可以適當地購買一些好的險種,如終身壽險,因為終身壽險既有保障又能還本,同時還能獲得一些投資收益。此外,還可以再附加重大疾病保險以及意外傷害保險。這樣~個基本完善的理財計劃就能滿足一些現實生活中的要求了。針對這樣全面的保險規劃,每個人所需要支出的保費,一般只占到個人年收入的10%。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講是可以接受的。”
通過保險建立起人生保障體系之后,消費者就可以輕松進行其他投資理財項目。在潘宏源看來,合理的理財規劃應該是在充分考慮個人風險承受能力基礎之上,進行適當的權益類投資,同時再適當購買部分債券或進行銀行儲蓄等穩健型投資的理性理財模式。
每個人都要重視養老規劃
在潘宏源看來,在每個人的保險計劃中,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對養老的規劃。“如果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青年、中年和老年,在這三個人生階段中,有著不同的保障需求側重點和變化的保障額度,但永恒不變的一項需求就是養老問題,年輕時你風險承受能力強,但60歲以后抗風險能力就會降低很多。”
有相關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男性平均壽命為69歲,女性為74歲。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社會的快速發展,人的平均壽命也在持續增長,80歲以上高齡老人數量以年均4.6%的速度遞增。對于家庭和個人而言,給自己做一份退休養老計劃是必要的。如每個人都能在二三十歲時,就提前準備老年所需的經費與足夠的保障,那么就能讓我們在邁入老年時的生活愈加過得安穩無憂。
雖然養老問題如此重要,但潘宏源告訴記者,從商業養老險的投保率來看,養老問題沒有引起消費者的足夠重視。追究起原因來,一是消費者沒有認識到社保替代率問題,二是由于保險業投資渠道仍不夠寬,投資標的單一,使得商業養老保險對消費者的吸引力不夠。
但全球范圍內的金融危機已經讓消費者意識到不能把養老儲備僅僅押寶在股票基金或者房子上。隨著社保新政的推行和新生命表的出臺,市場正在逐漸催熱養老保險。
面對市場眾多養老產品的選擇比例。潘宏源建議消費者,當我們在購買養老保險產品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的是產品是否有能力提供完整、有彈性的養老保險方案,因為養老規劃受外部環境和個人健康等因素的影響很大。而且養老金儲備周期較長,如果功能單一,缺乏彈性,會導致客戶養老安排的效率下降,其次要選擇足夠保額,特別是要提前考慮到通貨膨脹造成的物價上漲因素,終身分紅的年金險更有利。再次要在儲備期有足夠健康保障,防止因疾病治療費用、工資減少等消耗養老儲備;最后要盡早投保,養老規劃開始得越早,積累期越長,養老金越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