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花開,陽光明媚,萬物復蘇。春天本應該是美好的季節,但對于部分人來說3-5月確是心理疾病的高發季節。正如俗語說:“春天到,癡子鬧”,“菜花黃,癡子忙”。所以,春天應特別加強對各種精神疾患的關懷與防護。
據2006年10月從衛生部的報道中獲悉,我國目前共有精神疾病患者約1600萬。神經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排名首位,約占總負擔的20%。此外受到情緒和行為問題困擾的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高達3000萬,所以說這是應該引起全國人民特別關注的事情。在所有精神疾病患者中,最常見的是抑郁癥。抑郁癥有輕、中、重之分,大概有2/3的患者屬重度抑郁癥,其中導致最嚴重的不良后果是自殺,約占重度抑郁癥患者的15%。但由于多數患者的病恥感(看精神病恥辱),所以影響了很多患者的就醫。在我國精神疾病患者目前存在的“三低”:一、知曉率低如對多數人的抑郁癥狀未引起重視。30%以上的患者從未就診。二、知識度低漏診者達30%以上:三、治療率低在綜合醫院中接受合理治療者僅占10%,因為克服病恥感對很多患者都是一種勇氣。專家指出,在我國所有精神病人都是最弱勢的群體,精神病人在社會中所受到的歧視與攻擊,遠遠多于他們對正常人的攻擊。而社會歧視又導致了患者病恥感加重社會隔離,使患者更容易錯過最佳治療時機,導致疾病慢性化,阻礙了他們的進一步康復和回歸社會,所以精神疾病患者特別需要社會、家庭的關愛與幫助。
春天容易誘發精神疾病的原因
1.春天日照和氣溫變化較大,容易對人的情緒造成影響。加上天氣轉暖。代謝進入旺盛期,易引起人體內環境和內分泌活動發生變化,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和疾病纏身的老年人,尤其容易產生情緒波動。
2.病人機體內褪黑素的相對缺乏,容易出現睡眠障礙。
3.患有精神分裂癥等宿疾的病人,沒有遵照醫囑維持治療,擅自停藥、減量或換藥。
4.心理壓力過大,沒有良好的家庭環境及社會適應不良等。
春天容易發作的精神疾病
精神分裂癥多表現為突然的頭痛、頭暈、心煩、失眠多夢;出現一反常態的性格改變。無緣無故發脾氣,情緒易激惹,見人見物都感到不順眼,一件小事也常糾纏不清;孤僻,不與任何人交往,對家人和親友冷淡;敏感多疑,或有離奇古怪的無目的的行為:話特別多,愛管閑事;或生活懶散,不講衛生;或思想混亂。胡思亂想。出現幻聽、幻視、幻覺:記憶力下降,辦事丟三落四,工作能力明顯減退;或出現謾罵、傷人毀物等攻擊行為。
抑郁癥 抑郁癥是一種常見的情緒失調病癥,多表現為沉默寡言,總喜歡沉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愿與人交往。尤其是本來性格開朗的人出現特別的情緒低落,更應引起高度重視,避免出現自殺企圖或行為。
考試焦慮癥 考碩士、考博士都在春天,決定“命運”的考試,會導致考生心理壓力過大。精神緊張或過度用腦可能造成學生神經衰弱,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煩躁易怒等癥狀,甚至出現要放棄學習和考試的情緒。
疲勞綜合征 表現為困乏,周身不適,情緒低落,郁悶壓抑,多夢失眠,食欲下降,煩躁不安,愛發脾氣,不想上班等癥狀。
給你一張快樂處方
▲有較重的心理壓力時,不要總憋在心里,最好找適當的方法發泄出來。必要時應找心理醫生咨詢治療,在心理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精神類藥物:如抗精神病藥、抗焦慮藥、抗抑郁藥等。
▲每天適當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堅持1~2個小時。特別是春暖花開的艷陽天,宜多參加一些室外運動,如去春游踏青等。
▲積極參加社會活動和朋友聚會,多與親朋好友及同事溝通。
▲培養自己多方面的興趣愛好,重塑自己的性格。加強護理和預防
精神障礙康復有三項基本原則,即功能訓練、全面康復、回歸社會。功能訓練是指利用各種康復的方法和手段,對精神障礙患者進行各種功能活動,包括心理活動、軀體活動、語言交流、日常生活、職業活動和社會活動等方面能力的訓練;全面康復是使患者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實現全面的、整體的康復,這是康復的準則;而回歸社會則是康復的目標和方向。
1.精神病人的康復期,或過去有精神病史的人,在春季應特別加強自我保健。如精神分裂癥的復發率極高,而藥物治療依存性差是精神分裂癥患者中斷治療、復發率高的首要原因。所以,應加強對患者進行藥物自我管理能力訓練,使患者明白藥物對預防與治療的重要意義,自覺接受藥物治療。特別是在康復期的精神疾病患者一定要堅持治療,決不可擅自停藥或換藥。
2.在病人的康復期,若能做好家庭護理,不但能鞏固治療效果,還能防止疾病復發,促進疾病的康復。所以,家屬和親友應給予病人多方面的關懷和支持,尤其是在心理方面,要對病人多進行疏導,尊重病人的人格,幫助、同情和理解病人,提高病人的自信和自尊,鼓勵病人與社會交往,盡量避免各種不良刺激因素的影響。
3.在精神病人的康復期,生活上要多給予照顧。避免過度疲勞,保證病人有充足的睡眠。在飲食方面,讓病人少吃辛辣刺激與容易引發大腦興奮的食品,如濃茶、烈酒等。
4.對精神疾病患者要重視進行生活、學習、工作方面行為技能(包括獨立生活的能力、基本工作能力、入際交往技能、解決問題技能、應付應激技能等)的康復訓練,努力使患者重新融入社會。
5.家長要多關心孩子的學習情況,注意調節好孩子的考前情緒。
6.預防為主。一旦發現自身或家人有精神方面的癥狀出現,或精神病人病情出現波動,應及時到醫院就醫。
最后值得大家關注的是,現代大多數人對精神疾病仍缺乏真正的了解和認識,尤其是缺乏對精神疾病分類的了解,認為精神疾病就是瘋癲呆癡,或是行為怪異,或是打人罵人,或是胡言亂語,很少有人知道精神疾病的分類有上百種。而且不少人缺乏對精神病人的同情和理解,親人中患了精神性疾病,開始不敢面對現實,不敢到精神病院去診治,而是到處亂投醫,或任其發展,導致本來并不是很難治愈的疾病越來越嚴重。由于現在多數人對精神病院存有誤解,心理矛盾和心理沖突造成的心理障礙、以及不明原因的軀體不適不敢或想不到應去精神病院就診,認為去精神病院治不好還可能把人治成傻瓜。殊不知不做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可能真正使病人變成殘疾。只有科學地認識精神疾病,早發現早治療,才能預防精神疾病的發生,并提高治療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