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專家介紹,嚴重的精神創傷、長期的情緒壓抑、錯綜復雜的心理矛盾,往往導致依賴性較強的人產生絕望感和無助感。這類具有“癌癥性格”的人,面對重大生活事變時,負性情緒會導致神經內分泌活動紊亂、器官功能活動失調。使機體免疫能力降低,進而影響免疫系統識別和消滅癌細胞的監視作用,易導致癌變。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保持情緒穩定,心胸開闊,處事豁達;對突如其來的難以抗拒的不良精神刺激,要冷靜對待,善于排解,應節制過分思慮,學會宣泄和自我安慰。這樣,才能使人盡快從不良情緒的陰影中走出來,增強抵御癌魔侵襲的能力。
哪些人群易患癌癥
雖說人人都可能患上癌癥,但有些人患癌癥的可能性更大,應及早予以防范:
(1)經常喝70℃以上的濃茶水,茶葉的鞣酸可以刺激受損傷的食道上皮細胞,導致癌變;
(2)癌細胞夜間分裂最旺盛。如果夜晚睡眠不足,經常熬夜,機體免疫力就會降低;
(3)有過敏史的女性,患乳腺癌的幾率比正常人要高30%;
(4)每天以豬、牛、羊等畜肉為主食的人,患腸癌率比只吃幾次少量肉食者高2 5倍;
(5)嗜酒、吸煙、攝入食鹽過多,可能導致癌癥;
(6)負性心理會損害人的免疫系統,誘發癌癥;
(7)攝入維生素少的人,易受癌癥侵犯;
(8)癌癥病人的后代,患癌風險較高,夫妻雙方同時或先后患癌的記錄逐漸增多。
患癌后怎樣“心護”
很多癌癥患者家屬都采取隱瞞病情的態度給患者治療,他們一次次叮囑醫護人員千萬不能讓病人知道病情,生怕病人喪失了治療的信心。其實,對癌癥患者心理護理,應根據病人的文化、認識、素質等不同,采取不同的措施。(1)對于農村來的病人多“隱瞞病情”真相,如肺癌,告訴他是“肺結核”,肝癌,告訴他是“肝硬化”等,有助于病人樹立治療信心,盡量選擇單人房間或雙人房間居住,以減少病人的“知情”機會。這樣有助于避免病人情緒低落,喪失治療信心。病人心情輕松,有助于治療。(2)對一些知識修養高、性格樂觀的患者,應進行試探性的交談。若其對自己的病情略知一二,就應以必要的醫學知識、心理知識與之溝通。心理療法與飲食習慣的改變,可能會產生奇跡。如果配合藥物治療,無疑療效會更加好。(3)對化療患者進行支持性心理治療。有的患者對化療存在懼怕心理,怕出現惡心、嘔吐、脫發等副作用。這時應該讓他們了解,化療藥正在向“高效低毒”的方向發展,可以使化療副作用減少到最低、化療效果最好。要讓患者知道有些副作用是可以用藥物來預防的,即使有些輕微的反應,在停止化療后也會很快恢復。這些心理護理,能使大部分癌癥患者面對“現實”,并愉快、積極地、主動地配合治療,最終取得比較滿意的療效。
“集體心療”抗癌效果好
據報道,在中國抗癌協會癌癥康復會的領導下,成立了北京八一湖抗癌樂園,每天都有上百名癌癥患者在那兒練功、交談、唱歌、跳舞,其實這是一種集體心理治療。樂園有組織地開展各項活動,如邀請專家講座、切磋練功經驗、專題研討咨詢、交流抗癌經驗、介紹抗癌信息、評選抗癌明星、組織慶祝聯歡等等,出現了很多現代醫學觀點很難解釋的奇跡。這可能與患者有機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有關。醫學心理學家認為,這些做法可以消除患者孤獨感,增強治療信心,提高其生存質量。使他們能更專注于保持積極的情緒,對免疫系統產生影響。變消極被動治療為積極主動參與活動。
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通過集體治療的癌癥患者,生存時間要比單獨治療的患者長兩倍。研究是對兩組任意挑選的43名中年婦女進行的。第一組患者接受單獨治療,第二組患者除了接受醫療外,還要接受集體治療和控制疼痛的自己催眠訓練,結果是第二組的婦女比第一組的情緒波動小。研究還表明,社會支持能起到緩和心理緊張的作用。
怎樣面對癌癥復發
所有的癌癥患者對復發充滿恐懼感。開始治療時一帆風順,病情奇跡般好轉,但后來突然復發了。這種情況。在臨床上經常發生。因為患者對于醫生的治療究竟對疾病有多大的幫助,心里七上八下,疑疑惑惑。要排除患者對復發的恐懼感,癌癥患者首先建立起有益于康復的心理,認識到治療不會是一帆風順的,是一條變化莫測、蜿蜒崎嶇的道路,不要把全部希望寄托在治療上,不要兩眼只盯著醫生,應該喚起自己調動自身的能量,去遏制癌癥的死灰復燃。另外,癌癥患者應該審視兩件事情:第一,向有可能幫助自己重獲健康的第一個人求援,向家人、摯友、醫生、護士要求更多的愛護和照料,請他們理解和寬容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緒波動。給自己與絕望搏斗的力量和勇氣,往往來自他們的關愛和支持。第二,還要想像疾病的最終結果,決不做任何重大的決定。如果你認為將來會痛苦不堪,必然會自暴自棄,加劇生理狀況的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