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元月,紐約,著名旅美畫家吳毅先生在家中為大家作題為“經冬寒冰猶未盡,滿紙灑滿傲霜珠”的梅花圖,并講述他的藝術生涯。他說他一生的奮斗就是讓中國的水墨畫更加絢美,因為中國水墨畫遠遠沒有達到它在世界上應有的地位和影響,弘揚中國文化、攀登水墨藝術高峰是他的心愿。
華僑世家 藝術生涯
吳毅先生籍貫廣東珠海,1934年出生在日本橫濱。生父曾是花旗銀行的高級管理人才,精通6國語言。1937年抗戰爆發,小吳毅隨父母到澳門,自小酷愛藝術的他,小學六年級便獲得澳門中、小學書法比賽第一名。15歲時雖在上海考入軍校,21歲成為海軍少尉,但1958年他則以軍人的身份報考了南京藝術學院美術系并被錄取。人生經歷的這一大轉折,使他十分珍惜這遲來的學習機會。在羅叔子、陳大羽等老師的指點下,吳毅深深領悟到了一個新境界的開闊和博大,內心蘊藏了巨大的動力。
吳毅先生從那時起不斷地思考和探索中國的水墨畫,不斷地畫高山、畫激流、畫梅竹、畫菊石、畫荷風等,每每作一幅畫,往往是未盡人意,已經是被畫了一二百遍了。因為他要作的畫不是一個簡單的物體組合,而是充分發揮前人運用筆墨的經驗,起筆落筆渾然一體,黑白布局也不是簡單的拼盤式三疊式。如果你觀賞他的畫,你就會感到,畫面上的那些白點似在閃動,它們是有機的內在聯系。為達到作畫更高境界,他兩次赴青海,沿著文成公主入藏路線經日月山、青海湖、戈壁灘到格爾木,翻唐古拉山登上了昆侖山頂峰;赴甘肅敦煌,沉醉在千姿百態的洞穴壁畫、雕塑藝術中。他在大自然的母體中培育了自己的特殊感應,畫出了一批黃河記游、明月照關山、旭日朔風、河西走廊、浩瀚沙漠、純真藏民等與江南山水迥然不同的作品。
1979年,應文化部的邀請,吳毅先生隨江蘇省國畫院亞明院長到北京頤和園作畫,當時匯聚了南北老中青三代畫家。李可染先生稱他“用墨很好”。劉海粟先生邀約他一起去黃山寫生,并稱“畫弟子吳毅畫筆渾涵汪茫與古為新,為中國畫壇崛起之高峰。”1980年南京書畫院成立,吳毅先生被聘為書畫院畫師,同時被選任為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1983年被推選為南京市人大代表,主席團成員。
海外赤子 水墨情懷
吳毅先生的祖父吳肇揚曾任抗戰前日本橫濱中華公立學校校長,該校的前身是清朝“戊戌變法”七君子的領頭人康有為創辦的大同小學。應時任日本華僑總會會長吳桂顯叔叔的邀請,吳毅先生攜夫人沈蓉兒女士1984年經日本赴美國紐約。美國美術史家科珠恩(Joan L. Cohen)女士早在1982年就推薦吳毅的作品參加了《心跡畫展》美國巡回展,畫展從史密斯學院藝術博物館到波士頓市政廳畫廊,再到紐約的布魯克林博物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吳毅先生以一個中國畫家的身份來到異國他鄉,最渴望的就是“我了解世界,世界了解我”。他說:“我了解世界就是明白我該做些什么,世界了解‘我’便是指我中國水墨文化。”
為了“我了解世界,世界了解我”,吳毅先生1994年在紐約注冊成立了非盈利的學術機構——中國現代藝術學會,并親任會長。該學會分別于1994年和1996年兩次邀請了中國藝術界的畫家、學者赴美,給中國藝術家提供了一個考察、學習、交流的平臺。2002年學會在紐約舉辦了“中國畫百年回顧國際研討會”,邀請了30多名來自中國大陸、香港特別行政區和臺灣地區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國的學者演講,會后還安排一星期的考察活動。
至今已發表過《現代中國書畫展望》、《中國水墨文化源流》、《中國水墨畫的自然觀》、《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現代選擇》等,出版《吳毅畫冊》等4本畫冊的吳毅先生曾應邀在美國和中國藝術研究院等院校做學術報告。美國藝術報刊和電視臺多次采訪吳毅先生,報道他的藝術活動、拍攝作畫和教學紀錄片。他說,中國水墨,不只是一位大自然的造象者,而是一位與大自然一體化的悟道者。學生們覺得吳毅先生的山水畫,筆墨、行氣都是抽象的心靈外化,其造型則是一種自我生命經驗的揭示。就形式而言,它是傳統東方人文精神的結果。原日本三菱公司美國分公司的總裁深澤洋二說:“開始只為簽名而向吳毅老師學習書法,但堅持學習水墨近10年,越來越感興趣,仿佛進入了一座中國文化的寶庫。”
精通8國語言、研究中國宋元理學的瑞士學者耿寧先生來中國,看了吳毅的畫后,驚嘆地說:“這次來中國很幸運,見到了中國的天才藝術家。”
在教學和實踐中,吳毅先生認為最突出的矛盾是傳統的傳承和現代人的直接感覺意識的差異。他認為藝術的真諦最難演繹的是心靈的傳承性,古人稱為心法,心法的基礎是“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水墨本身是綜合性的審美語言,與詩和音律具有相同的特點,而且與文學、散文的敘事方式更是一脈相承,在這個意義上說只有中國文明才能撫育出水墨文化,不論繪畫、書法,或工整或寫意,各有所宗,其重心仍不出水墨。傳統水墨的傳承,在深層意義上,應建立在自身文化自律性的基礎上,才有可能理清中西文化源流的現代走向,突破20世紀的史論框架瓶頸。一位美國藝術評論家說:“吳毅把一生奉獻給了中國傳統水墨藝術,并把新的藝術觀念帶給世界。”
吳毅先生不遺余力地推介、弘揚中國水墨文化,為“世界了解我”作出了貢獻,受到了中國國家領導人在訪美期間的親切接見。
文化使者 志存高遠
中國的水墨藝術能走過2000多年的漫長歲月,是因為水墨藝術和神秘的宇宙本身所引起的生命的共鳴,這種共鳴是永恒的。面臨21世紀,具有獨特性和深厚文化根基的中國水墨畫美學體系要求深入探討以確定它在世界多元文化中的地位;而當今世界的美學教育,也需盡快挖掘出這一巨大的精神財富以適應國際藝術整體發展的時代需求。
2008年5月17日至18日,“中國水墨畫美學體系”國際研討會在美國亞洲協會召開。這次會議由中國現代藝術學會主辦,(紐約)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美國多元文化集團等單位協辦。來自世界各地的20多位藝術學者在大會上做了專題或主題演講。另有7位專家發表了書面報告。吳毅先生在以《中國傳統水墨畫的審美意識》為題的演講中,論述了水墨與象思維的關系和審美價值:“當代東西方文化交流應當是雙向的交流,為使這種雙向交流實現,則必須建立起當代中國水墨新的美學體系,而這個體系需建立在各自的文化源頭和文化根底上。”
出席會議的藝術家們和各界人士高度評價此次會議豐富的包容性和專業的學術深度,對同時在亞洲藝術博物館舉辦“傳承與現代——吳毅水墨畫展”給予了充分的肯定與好評。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館長招穎思(Melissa Chiu)感謝中國現代藝術學會主辦這次研討會,使得紐約的中國藝術愛好者和專家學者有機會與中國和國際學者進行近距離交流,對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的文化藝術成就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藝術的本質是滿足心靈的需要,中國水墨使人淡泊與安詳、充實和快樂。吳毅先生嘗歌以志曰:“志在高山,俯仰無止,風云際會,凌空比翼,天漢無極,道亦不已。”他堅定地認為悠久的中國歷史文化,完全有可能產生、延伸出現代形態的中國藝術。許多學者也認為吳毅先生提出來的觀點有其特殊價值,認為這是站在人類文化的層面上,從文化對應和權衡的哲學關系中探討現代藝術在東方和西方的發展脈絡。中國美術出版社前社長兼總編輯程大利先生在《吳毅的高度——代序》中寫道:我震撼于吳毅的群山萬壑、煙嵐暮靄,也感懷于他筆下的邊角之景、折枝之花。身在異國之域,整個華夏大地,所有往昔記憶,甚至五千年的文明,都是他的鄉愁。
由中國美術家協會等單位支持,“吳毅水墨畫展”將于2009年8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行。藝術家們正在對傳統色墨同源、形神和筆墨三大水墨審美基石的現代意義作進一步的探討,相信走向“現代化”的水墨文化以科學的態度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傳統的美學一定會延伸出它的現代定位,打通古與今,中與西相對應、相切合的通會之途,展示中國水墨和世界藝術更美好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