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瓦當收藏逐漸升溫。2001年天津國際拍賣公司的拍賣會上,一個帶木盒的漢瓦當成交價高達11萬元。2007年8月,在北京中拍國際大型藝術品拍賣會上,一枚直徑17.6厘米的漢瓦當,以5500元的價格成交。之所以拍出如此驕人之價,在于瓦當珍貴的研究價值、審美價值、升值潛力越來越為金石學家、收藏家和大眾所珍視。隨著瓦當市場價格的一路攀升,大量贗品也隨之充斥市場,可謂魚目混珠。下面就略施“小計”,為大家拋磚引玉。
以史為鑒,慧眼識“瓦”——熟諳“瓦史”心自明
只有熟知瓦當史,爛熟其形制、紋飾、制作等特征,藏者方可有綱可循,有目可依,現略述如下。
瓦當最早產生于西周時期,陜西周原遺址的西周中晚期地層曾經出土有素面瓦當及飾有重環紋的圖案瓦當兩種,形制均為半圓形,是瓦當發展之初的基本形制。
大約在春秋晚期真正開始有瓦當,起初瓦當上的主要紋飾多為獸面紋,后來普遍向卷云紋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瓦當以半圓形為主,但圓形的已經出現。洛陽周王城主要是素面半瓦當和動物紋瓦當,還有少量的云紋瓦當。齊國瓦當質地細密堅硬、色澤均勻、表里一致,呈灰或藍灰色,少數火候稍低者呈灰褐色,質地略顯松軟,其形式分半圓形和圓形兩種。齊瓦燒成后均施彩,色彩多為紅色,偶施白色。畫面構成多以樹木為母題,裝飾在當面中央的突出位置,左右兩側配以其他紋樣,構圖對稱、畫面完整,構成了齊瓦當獨有的特點。流行紋樣主要有樹木雙馬圖、樹木雙鳥圖、樹木雙騎圖、樹木雙蜥蜴圖、樹木雙獸圖等。齊瓦當講究大的動勢和基本形態,動物生動逼真,特征極易辨認。值得一提的是,這時期齊國還出現了我國最早的文字瓦——“天齊”半瓦當。魯國以云紋瓦當為主;趙國以素面圓瓦當為主,有少量三鹿紋瓦當;秦國流行單個動物圖案組成的瓦當;燕國多饕餮紋瓦當;楚國以素面瓦當為主。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秦代瓦當形成了清新寫實的風格,圖案瓦當多飾水渦紋,這可能與秦國尚水有關。畫像瓦當則繼承先齊風格,多取材樹木、樹葉、動物等圖案,這反映了早期秦人由狩獵生活向農業生活的轉變。秦瓦的這種特征對隨之而來的漢畫像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此時期還出現了大半圓形的瓦當。
漢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期之一。瓦當紋飾發生了較大變化:圖案完成了由具象向抽象、由寫實到寫意的形式轉變。這時反映農牧業生活的瓦當逐漸被盛極一時的四神瓦當所替代,瓦當圖案以云紋和幾何變形紋為主,這是受道家黃老無為思想影響的結果。文字瓦當也繁盛起來。文字瓦當就字體而言,篆書多于隸書,陽文多于陰文;就內容而言,有的標明建筑物的名稱,如地面建筑的“長樂”、“上林”、“未央”、等,陵墓建筑的“高祖萬世”、“殷氏冢當”、“長陵西神”等。有的為吉語,如“長樂無極”、“萬歲未央”、“延年益壽”、“長生吉利”等,此類吉語瓦當在品種和數量上都非常多。按文字的排列結構而言,有以下幾種:一是單字結構,如“衛”、“冢”、“李”等;一是二單元結構,或上下豎讀或左起橫讀或右起橫讀,如上下結構的“甘林”、“冢上”等;如左右結構的“千秋”、“萬歲”等,講究對稱美;一是漢代文字瓦當中最為常見的四單元結構形式,將圓形當面分為四部分,每部分安排一字或兩字,分為左起豎讀式、右起豎讀式、左起橫讀式、右起橫讀式和環讀式等。此外,還有多單元和無單元結構的,如無單元的“與華無極”、多單元的“延壽萬歲常與天久長”、“千金宜富景當”、“鼎湖延壽宮”等。由于瓦當面積較小,多數是將文字分開印制,使用時排列成句,所以常見單字或兩字的多為半圓瓦當,四字的多為圓形瓦當。
在秦漢時期,圓形瓦當占據了主流地位,半圓形瓦當逐漸被淘汰,到東漢時絕跡。西漢中期之后,瓦當主要是輪制,因而有輪旋紋式,極似象形文。真瓦內壁有粗布紋理,假的沒有。繩紋直且粗的,一般屬漢代;繩紋細且直或細直交叉的多為秦代之物;燕下都半瓦當多為雙龍饕餮紋和由此而來的變異紋樣,構圖飽滿、繁縟細膩、奇譎神秘。
另外還要注意秦漢瓦當的重要區別:1 秦瓦中央無圓柱,漢瓦則有圓柱。2 秦瓦直徑小且不規整,漢瓦大而規整,中期特征更明顯。3 秦瓦背面作整瓦筒,后用竹刀削去一半,漢瓦沿襲秦代,但僅作半筒,平滑無切痕。4 漢瓦背面多有大拇指窩,且切的痕跡用手抹平。5 秦瓦瓦簡短,漢瓦瓦筒長。6 秦瓦邊輪窄狹,用手捏成,寬窄不均勻,漢瓦邊輪規整勻稱。7 秦瓦多在成陽、鳳陽兩大區域,漢瓦則散布全國。8 秦瓦顏色純青,漢瓦土銹多于秦瓦,青色稍減。9 秦瓦重紋飾變化,漢瓦重文字變化。10 秦瓦葵紋尤其云紋圖案多,漢瓦則傾向抽象等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西方佛教的傳入,蓮花紋、獸面紋瓦當漸次增多,不過此時期依然是云紋為主。西晉云紋外有一圈鋸齒紋;隋唐、五代及北宋早期蓮花紋成為最常見的紋飾,由起初的單瓣蓮花變為復瓣蓮花,周圍多飾有連珠紋,晚期蓮花瓣漸漸低平。宋代瓦當獸面紋取代了蓮花紋。遼金時期獸面紋再度出現,也是中國古代瓦當藝術的最后一次輝煌。隋唐以后文字瓦當極為罕見,幾乎銷聲匿跡。元明清瓦當發展陷入低谷。元代瓦當以獸面紋為主,但了無新意。明清兩代皇室采用琉璃瓦,圖案以云龍紋為主。這一時期,由于普通民居磚雕的迅速發展,逐漸取代了瓦當的霸主地位,瓦當發展就此一蹶不振。
明察秋毫,看破玄機——瓦當作偽大揭秘
一種是用品相較好的真瓦為模子進行翻制,燒成后進行做舊處理,然后用石灰水加鹽煮數小時,使瓦表面形成一層白色的仿古包漿,再噴上加膠的泥漿。此做法,圖案清晰,紋飾精美,像雙龍饕餮紋、山形饕餮紋等,無論從手感、重量、包漿等方面均酷似真瓦。
第二種是真材實料拼湊法。此法極具欺騙性,因為作偽者采用同時代的素面瓦當直接雕刻,或把現在市場價位偏低的紋飾瓦當的圖案鏟除,然后用鋼鋸把一些殘存瓦當上的字面鋸下來,或者用水泥模擬瓦當上的文字,再用膠或水泥進行粘貼;做好后在瓦面涂上一層泥再做舊。此類假瓦線條生硬呆板,非要仔細分辨文字篆法不可。用這種手法制出的瓦當,一般在市場能賣到幾百元。
第三種就是殘瓦大拼貼。用真的殘瓦拼接出比較特殊的圖像、圖案或文字等。此種作偽方式相當“唬”人,對于那些對瓦當史、中國文化史、書法史缺少研究者極具“殺傷力”!這類贗品因極難識破,故常常“蒙混過關”,價位較高,在市場上賣價數百元至數千元不等。
第四種作偽法就是在古磚上進行改刻。比如考古挖掘出土的大量棄置不用的古磚被不法分子“變廢為寶”,仿刻出種種贗品,然后再涂泥做舊,進入市場。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真槍實戰辨真偽
只紙上談兵是不行的,在接觸實物時還要注意以下辨別真偽的秘訣:1 真瓦敲擊時聲音脆,假瓦聲音則發悶。2 真瓦的包漿堅固不易消掉,如果脫落,真瓦也成片狀,而假瓦反之。3 真瓦幾乎沒有異味,假瓦因經過堿水蒸煮、浸泡,異味則極大。4 真瓦的內壁有粗布紋理,贗品沒有或為極細的機制布紋。5 真瓦背面往往有長短不一的筒瓦殘存,假瓦多無筒瓦殘存,即便有也多粗制濫造。6 瓦當在入地時發生斷殘,斷殘處與瓦當整體包漿及色澤一致,若在出土時碰殘,即使裸露新茬,也沒有必要去做舊。7 真瓦斷痕自然,贗品則反之,斷痕自然與否是判定真偽的標準之一。8 贗品一般批量生產,真與假在圖案和規格上相同無可厚非,如果多個瓦當斷口一樣就要頗加謹慎。9 假瓦當都是用黃土像燒磚一樣做成,再涂上泥土,就像是出土的一樣,購買時,不妨用水清洗一下,如果賣方不肯,贗品的可能極大。10 一定要熟悉當前市場,一般情況下,市場價位較高的瓦當贗品最多,比如文字瓦當和四靈瓦當偽品自然比普通圖案瓦當要多,所以見到稀奇古怪的瓦當就要提高警惕。
總之,收藏者通過不斷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就會練就一副“火眼金睛”。
責編 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