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兒時起,龍泉市就以名震中華的龍泉寶劍深深地銘刻在我的心中。《史記》、《越絕書》、《考工記》、《呂氏春秋》等等歷史名著,用簡略的文字描述了龍泉寶劍的誕生地——龍泉古城。龍泉——這座充滿著夢幻般感覺的古老山城,始終縈繞在世世代代每個中國人的心中。
龍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閩、浙、贛三省的交界處,是馳名古今中外的“青瓷之都”、“寶劍之邦”,距離杭州市400多公里,雖然全是新修的高速公路,飛馳的汽車也要跑4個多小時才能到達。在同司機的閑聊中得知,龍泉市還是“中華靈芝第一鄉”、“世界香菇發源地”,并盛產金觀音綠茶,是有名的茶葉生產基地。好一個物華天寶的龍泉,吃的、喝的、用的、防身的,甚至治病的靈丹妙藥一應俱全,并且都是中華之最,馳名中外,神奇的大自然賜給龍泉市這么豐富的資源,真是讓人羨慕不已。
哥窯弟窯的故鄉
史載:“南宋時,有章生一、章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諸多史書的記載,無一不說明歷史上的哥窯和龍泉窯都在章生兄弟的故鄉——龍泉市。
龍泉青瓷早已聞名遐爾,但你不去瓷都龍泉親眼目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是無法深刻領悟龍泉青瓷古樸端莊的造型、明快流暢的線條、青翠晶瑩的釉色,還有那變幻莫測的冰裂紋是如何造就的。
古老的山城群山環繞,龍泉溪水從城中靜靜地流過,與甌江相通,滋養著祖祖輩輩的龍泉人。群山峻嶺中到處是樹木花草,鳳陽山的原始森林茂密蔽日,被譽為“華東古老植物的搖籃”。地下豐富的瓷土及釉料資源隨處可覓,大自然為龍泉人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制瓷所需的水、火、土資源。勤勞聰明的龍泉人以清凈的藍天和翠綠的山色為參照物,作為仿燒瓷器釉色時觀察對比的最佳調色板,用自己靈巧的雙手和辛勤的汗水燒制出青如天色、綠如梅子的粉青釉和梅子青。天時、地利、人和,只有在龍泉這塊神奇的土地上,才能創燒出精美絕倫的青瓷。
龍泉博物館
龍泉博物館坐落在龍淵公園九姑山頂上,是收藏和展示龍泉青瓷的專題博物館。一樓的兩個展廳展示高古青瓷,系統地介紹龍泉窯的發展歷史、藝術特色以及在我國陶瓷史上的地位及影響:第一個展廳介紹龍泉青瓷發生、發展、鼎盛、衰落的歷史演變過程;第二個展廳分八個專題,分別介紹了龍泉窯的紋飾、釉色、成型、裝燒、歷史見證、郵品上的龍泉青瓷等內容。為了配合“2008第三屆中國龍泉青瓷·龍泉寶劍節”,博物館特意從故宮博物院等單位借回4件產于龍泉的國寶級古代青瓷讓人們觀看。第三個展廳設在展覽館外的長廊,展示的是2006年大窯楓洞巖遺址發掘出的各種青瓷器和瓷片標本。此次發掘出的大窯,是迄今發現的最完整的龍泉窯遺跡,為研究龍泉窯的發展和燒制工藝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使世人重新認識龍泉窯在中國陶瓷史上的重要地位(見《收藏界》2007年第3期文章《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大成果》)。在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麗英老師和龍泉博物館副研究員鐘琦先生的精彩講解下,筆者有幸了解了許多書本上無法學到的青瓷知識。
大窯村遺址的發掘,完成了“中國古陶瓷之父”陳萬里先生的遺愿。陳先生生前跋山涉水,九赴龍泉,八上大窯,為考察龍泉窯遺址做出了重要貢獻。為紀念陳萬里先生,由北京故宮博物院、龍泉市人民政府共同發起,在大窯村建立了陳萬里亭,鑄銅像以示懷念。

攀登青瓷藝術之巔
近年來,龍泉人在繼承千百年來傳統青瓷工藝的基礎上,不斷研究和創新,在瓷胎和色釉的配制上,引進國內外先進的科學配方,生產工藝得到很大的改進,創燒出青翠欲滴、晶瑩豐潤、如冰似玉的青瓷,同時也歷練出許許多多青瓷大師,使龍泉青瓷進入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期。龍泉博物館的三樓,展示數百件徐朝興、毛正聰、徐正昌等國家或省級工藝美術大師的作品。目前,龍泉市有青瓷企業100多家,從業人員6000多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1人,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9人,青瓷銷售產值3億多,已成為龍泉市工業經濟支柱產業之一。龍泉人在致力于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十分注重青瓷的銷售宣傳工作,“北京·龍泉青瓷藝術館”主人韓小英就是一位對家鄉龍泉青瓷懷著滾燙感情的經營者,她將龍泉青瓷推向世界各地。
青瓷節期間,龍泉市政府舉行了“龍泉青瓷論壇”,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王麗英、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劉正、周武以及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就龍泉青瓷發展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建議,希望龍泉青瓷工程技術人員再接再厲,生產出更精更美的青瓷。
龍泉寶劍——中華之魂
翻閱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筆和兵器書寫的璀璨奪目的篇章:筆墨記載和譜寫了中華民族乃至人類的文明史,而兵器更改了無數王朝的命運,甚至人類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每一次大的變更,無不留下殘烈廝殺的刀光劍影。而龍泉寶劍,在中國歷代王朝的更迭中,更是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這在人類冷兵器史上恐怕也是獨一無二的。
2008年11月29日,在龍泉城南的秦溪山下歐冶子鑄劍遺址,舉行了規模盛大的公祭活動。古樂悠揚,一隊隊武士披甲執器,站立在歐冶子銅塑像兩側。廣場上巨龍飛舞,雄獅跳躍,當龍泉市市長梁憶南揭去披在歐冶子銅塑像上的紅紗時,頓時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禮花騰空而起,煙霧縈繞,巨大的歐冶子塑像矗立在廣場中央。
龍泉市大大小小的制劍廠和作坊幾百家,有許多仍然采用傳統的手工鍛打,一把龍泉劍從原料到成品,要經過烘烤、鍛、鏟、銼、刻、淬、磨,再配上世界稀有的當地特產梨花木做劍柄和劍鞘。最有名的鑄劍師有陳阿金、沈新培等6位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或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贈送給毛澤東、斯大林,以及現當代許多國家領導人的寶劍,都出自龍泉鑄劍人之手。膾炙人口的《三國演義》、金庸的《射雕英雄傳》等名著和武俠小說、影視作品,無不閃現著龍泉寶劍的身影。
龍泉寶劍不僅是馳騁疆場的將軍和戰士隨身攜帶的防身殺敵的武器,就連官宦人家、商賈巨富也在居室內高掛龍泉寶劍,以求鎮邪安宅、驅鬼降魔。文人雅士更對龍泉寶劍情有獨鐘,在書房雅室擺放一把龍泉寶劍,可彌補文人的羼弱,而顯得陽剛大氣。一文一武,一張一弛,文武全才,自然是歷代仁人志士追求的最高境界。唐代詩人李白是歷史上最鐘情于龍泉劍的文人,他的詩歌描寫龍泉寶劍的竟達100多首。“萬里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的名句,至今使人讀后蕩氣回腸。在當今高科技一日千里,冷兵器隱居二線的形勢下,龍泉寶劍依然青春煥發,永不顯老。晨練的公園中或住宅小區的空地上,男女老少手執龍泉寶劍,到處龍飛劍舞;擊劍場、武術房、劍光閃閃,寒氣逼人。更有許許多多冷兵器收藏愛好者,把龍泉名劍當作冷兵器中之翹楚而珍藏。旅居海外的游子在居室中懸掛一柄龍泉寶劍,每當看到它思鄉之情便油然而生,諄諄囑咐自己的兒孫,我們來自龍泉寶劍的故土,永遠都是龍的傳人。
歐冶子創造的鑄劍術為家鄉的人們帶來了滾滾財源,龍泉寶劍已成為龍泉市的主要產業之一,年銷售值2億多,出口到世界各地。龍泉市政府正在籌建龍泉寶劍城,計劃明年舉辦“第四屆龍泉寶劍節”時完工。
在返回的路上我隨意詢問送我的司機,龍泉人為什么很少去外地經商、打工,他自豪地說,我們有吃、有喝、有房住,環境又這么好,去外地干什么。我想也是,幾天來喝的礦泉水、啤酒是龍泉市自產的,吃的香菇、各種野生蔬果是龍泉人自己種的,他們什么都不缺——因為他們有一雙勤勞的手,可以將泥土變成精瓷,將鐵礦石鑄成利劍,創造出中華文明史上兩顆璀璨的明珠。
我終于明白了,上天所以惠及龍泉人,因為這些豐富稀缺的資源只有在他們手上才能變成珍貴的財富。
責編 石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