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解釋為什么不看書的時候總喜歡說“沒時間”。我也這么說過。但很快我感悟到不看書其實并不是因為時間問題,而是因為沒遇到自己喜歡的書。袁枚說過“書非借不能讀也”,在我看來,應改為“書非愛不能讀也”。
每年總會有一段時間,短則一周,長則一兩個月,總會邂逅到喜歡的作家的作品。對這樣的作品,我向來是要么一本不讀,要么全部通讀,不僅要定購來該作家公開出版過的所有作品集,而且還是廣為搜索散失的短文或語錄,如同饕餮之徒,不僅大餐不放過,就是甜點也是一個不留掃蕩到腹中。
這是一個甜蜜的過程。每年年終想起這一年的幸福時光,總會覺得讀書的那段日子。人乃是不漂浮在空中的。那一頁頁曾親手翻過的紙頁,留在記憶的縫隙之中,抵擋住了人世的滄桑和世事的浮躁。
書出版的品種更多了,出版的速度更快了,讀書的人卻更少了。在公共交通工具上,有人在看當天的報紙,有人在翻新出版的時尚雜志,有人在用手機收發短信,手握一卷書的人鳳毛麟角。現代人也許會說,書怎可在短暫而顛簸的途中閱讀?讀書應該在書房正襟危坐,茶煙相伴,最好有紅袖添香……
這樣的讀書環境是每個讀書人都夢想的,只是,我們再也回不到那樣的歲月了。這是一個快速生產、快速消費、快速報廢的時代,我們連走路的步點都是痰快的,怎會有與一本書對視、交流的心境?而真正的閱讀卻是需要慢下來的,慢到與一個字、一個句子都產生感情才好——這是奢望了,那么,擠出一點時間讀書呢?
我有擠時間讀書的經驗。如果那本書有你愛戀的女(男)子那般的魅力,怎會沒時間與之“約會”?我的做法很簡單:只要有大約20分鐘以上的空閑,就完全可以翻幾頁書。一天中空閑20分鐘以上的時間版塊太多了,在乘車的路上,午餐后的休息,等待會議開始,電腦維修的空檔,睡前……這些時間累積起來,一本書閱讀掉的過程快得會令你自己都驚訝。
讀書令人的腳步放慢。在一堆人涌向出口的時候。落到最后的,肯定是那幾個在車上讀書的人,他們要從書的意境中回到現實世界。那些快速行走的人,也有著他們的夢想和追逐。但能夠在都市叢林偶爾慢下來,將手中書放進公文包里,何嘗又不是生存的快意之處?
編輯:夕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