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著技術芬蘭歸來
當厚度不到0.5毫米、外觀看起來像是一張小紙片的東西展現在大家面前時,沒有人會想到這就是一項將要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深遠影響的尖端產品——紙質電池。
紙質電池采用一面鍍鋅、另一面鍍二氧化錳的薄層紙片作為傳導體,其厚度不到0.5毫米。必要時還可以把若干個電池疊加起來使用,避免了傳統(tǒng)電池會產生的污染問題,并能作為一般的家庭廢物加以處理。與普通的紐扣電池相比,紙質電池的成本很低、材料環(huán)保、可作為日用垃圾處理、尺寸和形狀靈活、易于與應用進行集成、可成卷分發(fā)。當這種電池能夠實現批量生產時,售價僅為1美分。紙質電池可作為智能卡、音樂賀卡、電子報紙等的電源,并可用于RFID(射頻識別)電子標簽。這種既有利于環(huán)保且價格低廉的超薄紙質電池,被一些機構和媒體評為“2006年最佳創(chuàng)新技術”之一。隨后,又被評為“Technology Pioneer2007”(2007年度技術先鋒獎)。“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獎項,能獲獎我感到很幸運。在芬蘭,我們是第一家獲得這項大獎的公司。”
當年,張霞昌在實驗室里埋頭這項研究的時候,并沒有想到這項技術會帶給自己諸多殊榮,并可能在今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深遠的影響。2007年3月31日,張霞昌捧得“2006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獎杯,該獎由鳳凰衛(wèi)視及鳳凰新媒體聯同中國新聞社、北京青年報社、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百度、新浪網等10家媒體機構共同評出,楊振寧先生則獲得“2006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當張霞昌與李安、譚盾、章子怡、蘇震西、劉醇逸、劉翔、丁俊暉、陶一之、陳易希等來自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qū)、不同領域的杰出人士同臺領獎時,不禁感觸良多:“其實獲悉我被提名該獎項,開始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影響力,當我看到被提名的名單中有那么多的知名人士,才感覺到這個獎項的分量。我想這個獎項對于我們公司今后的發(fā)展將會帶來更多的機會,也會促進我們的研究更快發(fā)展……”
在隨后的采訪中,張霞昌說現在對于媒體的作用有了更深切的體會:“現在我們公司和紙質電池被越來越多的人所了解,獲得這些獎項以后,找我們的機構越來越多,這對于我們公司的發(fā)展來說,也是有一定的好處的。以前一家機構在跟我們談合作時,由于不了解我們公司,合作沒談成,最近又主動找到我們……”
雖然獲得諸多殊榮,但依然忙碌的張霞昌并沒有陶醉其中。他說:“實際上,對于成功,我覺得這是由很多因素決定的。比如,是否能夠堅持,有沒有堅實的知識基礎,頭腦是否靈活,對市場的敏感性如何。尤其是在商業(yè)化過程中,能否對整個市場有個清楚的了解,能否看到今后10年的發(fā)展方向,這很重要。”他表示,自己的成功和對市場的準確把握有很大的關系。
“對認準了的事情會堅持下去,這是我的一個特點。對于我來講,做任何事情都希望能夠有一種成就感。只要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對青年科研人員,建議他們做自己最喜歡的事情。而且,他們所從事的事業(yè)一定要對社會有好處。認準目標后就要堅持不懈,全身心投入,這樣才能取得成功。
帶著夢想出國去
雖然在芬蘭生活了18年,但張霞昌依然是鄉(xiāng)音未改。他說:“我父母都是上海的普通工人,我出生在上海。但從1歲到6歲都是在寧波過的,直到上學才回到上海。”
1980年,張霞昌考入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專業(yè)是生物技術。“說實話,這個專業(yè)并不是我自己選擇的,而是學校分配的。但是,讀了之后我越來越喜歡,這是個非常有潛力的專業(yè)。”
1987年,張霞昌碩士畢業(yè)后留校工作。1989年下半年,張霞昌自費赴芬蘭赫爾辛基工業(yè)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博士學位。當時,選擇芬蘭的一個原因是因為他的科研方向跟芬蘭赫爾辛基工業(yè)大學生物系的阿恩·海爾姆教授很接近,于是張霞昌與導師聯系后很順利地拿到了入學申請。
自從踏上芬蘭這片土地,張霞昌居然喜歡上了北歐這個美麗寧靜的國家,并且一留就是18年。而他的科研方向居然也一直鎖定在電池方面。“我從1993年開始研究生物燃料電池。博士畢業(yè)后,我留校繼續(xù)從事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從發(fā)展的角度講,這是個非常有意義的課題。2002年,我曾經用這個技術給歐洲空間站做過課題,用在火星的宇宙飛行器上,可以節(jié)省能源,并能避免太空污染。”
張霞昌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對社會有用,2002年,為了推廣他的生物燃料電池,張霞昌和芬蘭的同事一起創(chuàng)辦了Enfucell有限公司。“創(chuàng)辦公司進行創(chuàng)業(yè)對于我來說,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在歐洲只要你有合適的想法,就可以去開公司,很容易。2003年開始,公司的主要產品逐漸從生物燃料電池轉移到了薄型柔性紙電池。從某種程度上講,現在所從事的工作是‘零’的開始,這種電池和生物技術沒有關系。但是,它們的應用對象是一樣的,目的性也是一樣的,都是產生電,產生能源,都是用于低功率消耗的電子產品。”
當筆者問起他這樣一個發(fā)明是怎樣研制出來的時候,張霞昌笑著說,可能是因為自己的睡眠不好,經常在深夜還在苦思冥想的原因吧。薄型柔性紙電池實際上只是一種OEM(原始設備制造商)產品,它必須要跟其他應用型產品結合在一起。它可以作為化妝品、智能卡、射頻識別標簽、音樂賀卡、人體表皮藥物滲透膜和紙上LED(液晶顯示器)的電源。還可進一步用于電子紙、雙穩(wěn)非易失性顯示器和微傳感器的工作電源。這些應用都是最新穎的。
目前,他們正在大規(guī)模地進行紙質電池生產前的測試,并已同一些應用領域的大公司進行了合作,共同開發(fā)產品。張霞昌說,雖然有些地方已經應用到他們的產品,但是產品還沒有完全走上市場。這取決于整個技術的推廣應用,什么時候技術的推廣應用進入社會,他們的產品也就會進入社會。這不取決于他們公司的情況,而是取決于整個社會的情況。
目前,世界上僅有3家這樣的公司。張霞昌的公司排名第二位。排名第一的是一家以色列公司。但對于未來,張霞昌對他們的產品充滿了信心:“我們的短期目標是把大規(guī)模生產線建立起來,而長期目標則是讓產品走向市場。”他補充道:“我的事業(yè)目標差不多就是人生目標。希望不遠的將來,在中國的市場,所有的人都能夠看到我們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