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08年10月16日至17日中國留學人員南京國際交流與合作大會的召開,海內外目光再一次聚焦在“十朝都會”古城金陵。在國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和國家外專局等的支持下,南京在吸納和扶持留學人員回國創業方面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南京不僅是第一批由政府出臺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政策并成立留學回國人員專門工作機構的城市,更是第一個建立留學人員創業園、第一個承辦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第一個專門設立面向留學人員的風投基金、第一個探索實踐留學人員創業園統一品牌、多元發展模式的城市。
樹栽金陵
讓我們把目光切換到15年前的南京:1994年,全國第一家留學人員創業園——中國南京(金陵)留學人員創業園,在南京高新區正式掛牌,留學人員創業園工作在國內實現了零的突破。1997年,“金陵園”發展壯大,由高新區擴展到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江寧區;2002年 “金陵園”合作伙伴擴大到了9家,初步實現產業布局多樣化、品牌宣傳統一化、后續服務專業化的設想;2004年實現由市政府與國家人事部、教育部共建,設有高新技術開發區創業園、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業園、江寧經濟技術開發區創業園、金港科技創業園、珠江路科技創業園、東南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創業園、南京大學-鼓樓高校國家大學科技創業園、河西新城創業園、高淳外向型農業綜合資源創業園、傅家邊現代農業創業園共“一區十園”,基本實現了統一品牌、多元發展的組合格局。
15年的探索和奮進,中國南京(金陵)留學人員創業園以“為在國內外有專長、有專利、有發明成果,符合高新技術產業的留學人員提供孵化服務”為己任,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形成了“一區十園”的網狀布局,在市內分設的十個園區優勢相得益彰,產業布局各有不同,優惠條件有所側重,可以滿足留學人員創業多元化的需求。
15年的發展和積淀,中國南京(金陵)留學人員創業園內已有各種孵化資金8000多萬元,入園合作項目600多個,內容涵蓋電子信息、生物醫藥、機電一體等處于世界前沿的技術和專業領域,留學人員高新技術企業總投資額已達到20多億元,技工貿總收入超過50億元,實現利稅8億多元。
15年的開拓和創新,中國南京(金陵)留學人員創業園充分利用海外留學人員資源、強力聚集海外高端人才,為南京建設創新型城市提供了有力的留學人才支撐。到目前為止,南京已有海外留學人員超過1萬人,其中擁有博士學位的占60%,高級職稱占80%。創業園成為南京吸引留學人員來南京創新創業的重要載體和標志性窗口。
梧桐引鳳
中國南京(金陵)留學人員創業園就是南京的梧桐林,強力吸引擇木而棲的鳳凰——留學人員前來創新創業,并為他們事業的成長提供多方面的大力扶持,幫助他們在南京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抱負。
梧桐樹之一——政策引導。根據南京市先后出臺的《南京市引進海外留學人員和智力的若干規定》、《高層次留學人員子女中考給予照顧錄取實施辦法》、《關于鼓勵海外高層次留學人員來寧科研、創業和發展的意見》、《專項補貼留學人員來寧創新創業資金的實施辦法(暫行)》等規定,中國南京(金陵)留學人員創業園能夠向成員單位提供政策支持和咨詢、人才信息服務、專家服務、法律服務和宣傳等眾多專項服務。
梧桐樹之二 ——創業扶持。市財政每年拿出不少于1000萬元,對高層次留學人員來寧科研、發展和創新給予重點扶持,將傳統扶持做法中對企業注冊、稅收優惠、廠房租用等方面的扶持逐步擴張到給予孵化創業、成長發展、專利申報等6個方面的扶持:
1.孵化創業扶持。2.企業發展扶持。3.貸款擔保扶持。4.科研項目扶持。5.專利申報扶持。6.知識產權利用扶持。
梧桐樹之三——配套服務。從留學人員來寧后可能遇到來自各方面的具體問題入手,重點實施9項配套服務,解決來寧創新創業的留學人員的后顧之憂:1.引進條件不限; 2.子女中考加分;3.工作方式多樣; 4.職稱評聘優先; 5.工資待遇從優; 6.科研資助匹配; 7.進園創業扶持;8.選拔獎勵配套;9.進出手續簡便。
梧桐樹之四 ——舉措創新。另辟蹊徑,在創新創業載體建設、人才培養、融資服務等方面實現了突破和發展,比如創建“三創”載體:以引進海內外領軍人才及團隊為目標,創業園與高校雙方在科技條件、工作崗位、實驗條件、科研經費等方面配套一系列的政策,建立政府、園區、學校、金融機構等“四合一”的支持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的服務模式。以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與南京工業大學共建的“三創”載體為例:對聘任的領軍人才,雙方給予“4+1”的扶持:“4”即在聘期內,由南工大為每位領軍人才提供一個專職編制的教授或研究員崗位、一套人才公寓、一個不少于100平方米的實驗室等工作場所,一項100萬元的崗位津貼或科研啟動專項資金,同時視需要為其配備研究團隊;“1”即對領軍人才在高新區注冊成立公司的,高新區為其提供不少于2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購置實驗儀器及設備等。
鳳翔金陵
“我來南京創業,絕對不是一時的沖動,上大學時南京給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我們現在基本上能把澳洲技術帶到國內,做出世界水平的換代產品,我們應該關注國內關注南京,一旦機會出現及時抓住。”1989年獲得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博士學位、1991至2005年分別擔任過新南威爾士大學光伏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副教授、副主任的趙建華先生,于2004年回國創業,任中電電氣(南京)光伏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華長期從事高效率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研究,在國際光伏領域享有盛譽,連續19年保持單晶硅、多晶硅太陽能電池及組件光電轉換效率世界紀錄,研制成功了目前世界上最高效率的硅太陽能電池,其轉換效率高達24.7%。趙建華博士還成功開發了高效低成本N型背面結硅太陽能電池,填補了國內低成本高效率太陽能電池的技術空白,使中國在新型太陽能電池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自主知識產權。對于在南京的創業經歷,他有這樣的感慨:“南京給我提供了廣闊的舞臺,給我的產品提供了市場空間,并在企業的發展壯大中提供了無私的幫助,事實已經證明,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似趙建華的來寧人員中還有:誠邁科技(南京)有限公司總經理王繼平,他說:“沒有政府營造的大環境,就沒有誠邁科技的發展空間。政府除了關心我們創辦的企業外,還非常關心我們的生活!”2001年,他舉家來寧的時候,兒子正好要上小學,鼓樓區委書記親自幫助安排了學校。2006年,誠邁科技(南京)有限公司成立,專門向歐美客戶提供高水平的軟件外包服務,利潤率從單純研發的7%躍升到13%,王繼平的事業開辟出了又一片精彩的天空。
南京得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時宏珍博士說:“我來南京發展,也是因為這種感覺!南京的科教文化很發達,政府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也非常強,特別適合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特別是在美期間,省、市領導帶領相關部門負責人去我們學校看望中國留學生,邀請大家回江蘇、回南京創業。”在南京市政府的引導、支持和鼓勵下,南京得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由南京大陸產業投資集團與留美博士時宏珍于2005年合作創立,南京市政府隨即又從創新基金中直接資助了20萬元用于技術研發。公司成立后,追蹤世界腫瘤治療發展趨勢,開發國際水準的“個性化DC腫瘤治療新疫苗”項目。
留英學人周博士稱:南京集天時地利人和于一身,是施展才華的大好天地;從歷史長河來看,南京處于她發展的黃金期,城市在快速發展。留日學人陳博士說:我們以前只停留在表面,我們從沒想過國家會投資金讓我們起步,這是非常讓我們吃驚的。留法學人邱教授也說出了大家的心聲:我們全家都非常喜歡南京,她的文化、她的經濟、她的歷史,以及她對外界文化的包容性,特別適合我們留學人員來到南京工作。
在南京這片創業熱土上,植人才大樹,綻人才鮮花,結人才碩果,萬名海外學子共同為南京的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堅強有力的支撐,必將推動南京邁入新一輪發展的前列!
(南京市外專局供稿)